莊巧祎
紐約人是出了名的沒耐心。但是為了在中央公園戴拉寇特劇院看一出莎士比亞戲劇,他們愿意等。
2015年是“公園里的莎士比亞”成立53周年,每年夏天,人們一大早就開始在劇院門口排起隊,耐心等待劇場12點開始分發(fā)戲票。
項目創(chuàng)始人約瑟夫·帕普是一個在紐約布魯克林出生的窮孩子,他從小就是莎士比亞的忠實粉絲,并一直相信觀看戲劇不該只是有錢人的娛樂方式。1954年,他建立了一個非營利組織“莎士比亞工作坊”,開始在紐約免費巡演,后來就固定在中央公園演出,每次都能吸引上千人觀看。
1959年,公園管理局局長羅伯·摩斯希望帕普向觀眾收錢,并將部分收入交給市政府,以養(yǎng)護公園綠地。但帕普希望保持免費,讓來自任何階層、擁有不同膚色的人都可以感受莎劇的魅力。最終他的堅持獲得了摩斯的尊重,摩斯甚至向市政府申請了預(yù)算幫助建立劇院。
1962年,劇院落成。帕普為了感謝紐約慈善家喬治·戴拉寇特的慷慨捐贈,在首場演出時,宣布將劇院命名為“戴拉寇特劇院”。約半個世紀(jì)以來,戴拉寇特劇院每年平均上演兩部莎士比亞的劇目。精彩的演出、高質(zhì)量的制作,每年都讓觀眾耳目一新。
“莎士比亞工作坊”后來改名為“公共劇場”。我來紐約3年,無數(shù)次因為劇院前排著的長龍打消了領(lǐng)票念頭。今年幸運地經(jīng)過3個小時的等待后,趕在《辛白林》演出結(jié)束前領(lǐng)到了票,得以感受公共劇場和莎士比亞戲劇的魅力。
在這個圓形劇場中,月亮、夜空、涼風(fēng),甚至突然而至的暴雨都在戲中交融。不列顛軍隊與羅馬軍隊交戰(zhàn)時,樹木搖曳,發(fā)出“沙沙”的聲響,配著燈光和音效,真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雖說念白古典,制作和表演倒是現(xiàn)代感十足,特別是在男主角到達聲色犬馬的羅馬后,導(dǎo)演安排了一場拉斯韋加斯感十足的爵士舞表演,逗得觀眾哈哈大笑。劇場還有專門的聾啞觀眾區(qū),6名手語翻譯讓他們也可以觀賞戲劇。
在紐約這座生活著800多萬人口的城市,雖說居民貧富差距極大,但人們時刻都能夠感受到包容與平等。這個奇妙的劇場正是這種氣質(zhì)的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