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人
豫菜之所以歷史悠久、源遠(yuǎn)流長,這和地理物候有關(guān)。河南有山有水,西北部有太行山,西部有伏牛山,南有桐柏山,東南為大別山。南陽一帶屬江漢流域,中南和東部屬淮河流域,中北部為黃河流域,北部屬海河流域。全省平原、盆地、河谷占百分之五十六,其余為山地和丘陵。全省屬亞熱帶和暖溫帶過渡地區(qū),濕潤和半濕潤季風(fēng)氣候。所以,我國北方之谷物、蔬菜、干鮮果品、畜禽魚鮮等,河南兼有出產(chǎn)。在山區(qū),盛產(chǎn)木耳、銀耳、猴頭、羊素肚、蘑菇等菌類植物和竹筍、荃菜、板栗、山楂、獼猴桃以及聞名省內(nèi)外的信陽毛尖。在平原,陳州黃花菜、商丘胡芹、周口蘆筍、懷府山藥、林縣花椒、焦作香椿、永城辣椒、中牟白蒜、清化老姜等也聞名中外。中原居民主要肉食是豬、牛、羊、雞、鴨、魚。魚類有聞名的寬淇鯽和淮陽佳鯽,黃河鯉魚和洛鯉伊魴,衛(wèi)源白鱔,羅河黃鱔和淮南元魚?;茨锨莸埃貏e是固始、正陽“三黃雞”,很受烹飪界歡迎。在歷史上,河南航運四通八達(dá),隋朝已有海產(chǎn)品進(jìn)入洛陽。到北宋時,海味已成豫菜不可缺少的原料。再加上歷史久遠(yuǎn)質(zhì)量上乘的釀造品和豆制品等,使豫菜具備了一套完整的主料、副料、小料和調(diào)料。
中國飲食分南味北味,南味以南京、杭州、江陵等為代表。北味以西安、北京、沈陽等為代表。洛陽、開封雖屬北味,但因地理位置和物候條件不同,有別于北味。如果說西安菜“味道偏咸”,開封菜則講究清淡,素油低鹽。中原飲食和“淳樸敦厚,方正仁和”的民性有關(guān)。烹必勻和平畸味、除殊味、提香味、藏鹽味、定滋味、五味調(diào)和百味香。所以,豫菜適應(yīng)性強(qiáng),男女老少適口,四面八方咸宜。為了照顧特異口味,豫菜有“另備小料請君自便”的傳統(tǒng)。用小巧玲瓏的杯、瓶、壺盛放辣椒油、花椒鹽、姜末、蒜泥、蔥段、芥末、麻醬、腐乳、醬油、香醋……供食客選配。
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總理經(jīng)過各方研究親自決定采用河南菜為國宴菜,河南師傅為主廚。原因就是河南地處中原,博采晉、魯、淮、湘、楚、川、秦等各家之長,主要菜系中的菜河南都有,且味道適中,不辣不甜,各地方人吃起來都能接受。因此直到現(xiàn)在,國宴仍舊是以河南菜為基準(zhǔn)烹調(diào)的。
改革開放以來,中原飲食文化在港臺同胞、海外僑胞中的影響進(jìn)一步擴(kuò)大。前幾年,有幾位知識分子朋友從美國、中國臺灣結(jié)伴歸來,吃過開封某賓館一餐飯后,贊不絕口,說“這不是吃飯,而是一次中國飲食文化的高度享受”。有的說:“吃得進(jìn),講不出,美在其中!”
如今,比起遍布大街小巷的川菜、湘菜、粵菜來說,豫菜真的是沒落了。或者,還有一種切合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說法,河南菜是菜中的大隱士,它只合默默無聞。但是豫菜的口味和風(fēng)格依舊未變,依舊是古老的宮廷盛宴。
編輯/尤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