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聰穎(四川省簡陽中學, 四川 資陽 641400)
?
從高考試題看地理空間思維的培養(yǎng)
曾聰穎
(四川省簡陽中學, 四川 資陽 641400)
摘要:地理空間思維是一種極具地理學科特色,能夠體現(xiàn)學生地理學科素養(yǎng)的重要思維能力。通過分析四川近幾年高考地理卷對地理空間思維的重點考察方向,對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空間思維能力提出了一些簡單但實用的方法。
關鍵詞:地理空間思維;高考四川卷分析;思維訓練措施
筆者在收集了2009年至2014年的高考地理四川卷后,對每道題考查的地理空間思維歸為以下幾類:地理空間定位思維、地理空間結構思維、地理空間形象思維、地理空間比較思維、地理空間相互作用思維、地理空間綜合思維。通過對某種空間思維的復式加分(某道題涉及多種思維,則對該題重復多次計分),可以得出當年各類思維在該試卷的比重(見下圖)。
結合試卷分析各類思維要求逐年的比重變化,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定位,從目的到工具
四川卷在定位能力方面,減弱了對諸如山脈、城市、河流、地形區(qū)等的地理事物名稱的直接考察,轉(zhuǎn)而傾向于考察定位后學生對該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自然、人文)特征、分布、成因等掌握情況。
【2010年四川卷】36.(36分)讀以下兩幅區(qū)域圖,完成下列要求。
(1)圖10中河流①與圖11中河流②補給的差異是:河流①______,河流②_____。與河流①流域相比,河流②流域農(nóng)業(yè)氣候資源條件的明顯優(yōu)勢是_____。(8分)
地理空間比較思維。涉及知識點:河流補給類型、氣候?qū)r(nóng)業(yè)的影響。涉及能力:讀圖、定位、比較思維能力。
圖10
圖11
(2)圖10為某月等溫線分布圖,簡述130°經(jīng)線以東地區(qū)氣溫空間分布的顯著特點,并運用大氣運動的相關知識,解釋甲地等溫線沿虛線方向彎曲的原因。(10分)
地理空間結構思維、相互作用思維。涉及知識點:影響氣溫的因素。涉及能力:等值線判讀、定位及描述闡釋能力。
(3)分析圖10中乙地的濕地形成原因,并指出濕地改善和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作用。(8分)
地理空間相互作用、綜合思維。涉及知識點:濕地(沼澤)的成因及作用、生態(tài)保護的意義。涉及能力:知識遷移能力、綜合思維和邏輯推導能力、語言組織能力。
(4)七月,當你乘坐熱氣球在圖11中的丙地上空遨游時,請把可以俯瞰到的主要自然景觀描述出來。(6分)。
地理空間定位、結構思維。涉及知識點:自然帶的分布、地球公轉(zhuǎn)的地理意義。涉及能力:定位、發(fā)散思維、記憶能力。
如上所說,該題未要求考生說出圖示區(qū)域任何地理事物名稱,但必須在確定圖示區(qū)域是哪里的基礎上,對該區(qū)域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特征做出梳理并作答。
因此,地理空間定位不是目的,只是答題的基礎和手段。
2.相互作用思維和綜合思維分值比重上升
【2011四川卷】第39題。
材料四 亞馬孫河河口位置(圖13)
圖13
(4)許多大河河口地區(qū)有豐富的潮汐能資源。據(jù)材料四,分析亞馬遜河河口潮汐潮位高的原因。(6分)
地理空間相互作用思維。涉及知識點:影響潮高的因素、亞馬遜河水位特征。涉及能力:知識遷移、記憶能力、推導能力、語言組織。
(5)簡述我國東南沿海地區(qū)風能資源豐富的自然條件。(8分)
地理空間綜合思維。涉及知識點:資源的內(nèi)涵、季風氣候、臺風、中國風能資源分布、影響風力大小的因素。涉及能力:綜合思維能力、描述和闡釋能力。
地理事物、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如植被破壞會對環(huán)境產(chǎn)生影響,湖泊面積減小會對氣候、河流、生物產(chǎn)生影響……掌握這些知識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邏輯推導能力并能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
同時,地理是一門綜合學科,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系統(tǒng)地理與區(qū)域地理相互融合密不可分。在新課標能力立意的要求下,學生必須拓展思維廣度,提高綜合分析能力。此外,還應注意回答非選擇題時的條理和邏輯,草擬提綱是不錯的選擇。
3.直觀得分減少,結構思維漸增
地理事物形象常出現(xiàn)在選擇題選項中,作為對某區(qū)域某時段地理環(huán)境特征的考查方式。如:
【2011四川卷】6.在乙地區(qū)土壤中水鹽運動表現(xiàn)為淋鹽特征的時期,丁區(qū)域可出現(xiàn)的地理現(xiàn)象是
A.油菜花黃蜜蜂忙 B.陰雨綿綿面梅子黃
C.稻田受旱暑驕陽 D.落葉遍地球瘋狂
地理空間形象思維。
【2014四川卷】12.能反映該流域地域特征的地理現(xiàn)象是
A.地表風沙少 B.山麓青青草
C.樹上柑橘紅 D.草場牦牛跑
地理空間形象思維。
或者作為題組材料呈現(xiàn)。通過景觀圖辨認地理事物直接得分的現(xiàn)象逐漸減少,轉(zhuǎn)而增加了對地理事物成因、分布特點的考查。
【2011四川卷】36.(1)據(jù)圖示(圖略)有關地理要素,結合所學地理知識分析,圖幅范圍內(nèi):①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是______。
地理空間形象思維、結構思維。涉及知識點:青藏高原地形特征。涉及能力:讀圖提取信息、定位、記憶能力。
【2013四川卷】14.(2)與甲國東部城市比較,指出該國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點(圖略)。(6分)
地理空間結構思維、比較思維。涉及知識點:中美洲。涉及能力:讀圖提取信息、比較、描述和闡釋能力。
地理空間結構思維在近年高考卷中均有出現(xiàn),描述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是常見題型。掌握答題模式及讀圖技巧是該類題得分關鍵。對此教師在平常教學中應嚴格規(guī)范學科語言,強調(diào)常用答題術語及模版,加強學生對地理事物的描述和闡釋能力。
學生的地理空間思維能力受制于三大因素:一是個體本身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二是個體在進行想象前所積累的知識和已經(jīng)具有的空間概念;三是將要被定位的這種事物本身的某些時空特征。[1]思維能力可以培養(yǎng)和訓練,知識和概念可以積累,地理事物本身的時空特征基本不會改變,但教學中可以根據(jù)其特征因地制宜制定空間思維培養(yǎng)策略。[2]
圖像化能將抽象的地理事物或過程形象化,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加深理解和記憶。大多數(shù)人有一種生活體驗:看過某部電影后,當?shù)诙温犚娖心硞€音樂或音效時,或是在向他人描述該電影時,自己能在腦海中浮現(xiàn)相應的畫面。
空間思維的培養(yǎng)類似于“演繹心理電影”,可以分為兩個階段或?qū)哟?。第一階段:利用豐富生動的地理素材對感官進行強烈刺激,即從形象到抽象;第二階段:生成心理地圖并能準確表達和運用,即從抽象到形象。
心理地圖的構建環(huán)節(jié)如下圖。
目前地理教學中大多忽略了“觀察地理空間事物”和“空間想象”兩個環(huán)節(jié),所以學生很難形成心理地圖更談不上空間思維。階段一主要是為了形成空間表象,階段二即腦中地圖的形成和再現(xiàn)運用。
1.階段一:形象到抽象(將生活地理化)
⑴ 模具制作
原則:節(jié)儉、可持續(xù)、可回收
① 等高線與地形模型 學生通過沙盤或其他材料制作地形模型,能認識山地、盆地、高原、丘陵、平原、陡崖、山谷山脊、鞍部等基本地貌形態(tài),能理解等高線、等高距的含義并通過等高線辨別基本地貌形態(tài)。
② 風壓帶模型 學生在地球儀模型上通過粘貼紅、藍膠條能夠展現(xiàn)冷暖氣流的上升或下沉、冷暖氣團的相遇(鋒面的形成)、氣壓帶和風帶的位置和移動、近地面和高空的風向等,從而構建全球范圍內(nèi)三圈環(huán)流的立體模型,為進一步學習季風環(huán)流、氣候類型等打下良好基礎。
③ 山地模型 組織學生利用塑料泡沫或其他回收材料制作山地模型(褶皺山、斷塊山、火山),展現(xiàn)巖層的擠壓與斷裂及巖漿的侵入和噴出,進而深入理解內(nèi)力作用。
④ 交通線路模型 通過在不同主題(行政、地形、人口等)的圖層上繪制交通線路圖,找尋線路選址與地形、城市、人口分布的關系,構建地理空間結構性思維。
⑵實地觀察
原則:安全第一、組織有序、禮貌謙讓、心得體會
① 自然地理要素觀察: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就近觀察本地的地貌(地形、地勢、巖石巖層、土壤等)、植被(常見植物辨別、自然帶的地域分異)、水文特征(流速、含沙量、流量、汛期、水位、結冰期等)、氣象(風速、降水、溫度、云量等)。
② 社會經(jīng)濟要素觀察:區(qū)位(商業(yè)網(wǎng)點分布特點、不同工農(nóng)業(yè)類型的布局、交通點線網(wǎng)、城市選址等)、人文(風土文化、衣食住行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等)。
通過實地觀察,將書本上的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學以致用。此舉將大大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熱情和空間思維能力。
⑶ 圖表繪制
原則:精確規(guī)范、細致耐心、展示交流
教師在進行適當?shù)氖痉逗螅M織學生按照統(tǒng)一的紙張格式、比例尺、圖例和注記等繪制自家房屋結構圖、校園建筑分布圖、城區(qū)商業(yè)網(wǎng)點分布圖、交通路線圖、立體幾何圖等,提升學生制圖能力和圖物、圖文轉(zhuǎn)換能力。這是構建心理地圖極為有效的方法。
⑷多媒體輔助
原則:內(nèi)容適量、主題突出、引導有方
對于學生無法直觀感受的大范圍地理事物如洋流、自然帶、地球運動等,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幫助學生學會走出微觀到宏觀觀察地理事物和問題,再回到微觀解決地理問題。
⑸ 情景劇表演或?qū)嶒?/p>
原則:學生自主、師生點評、總結收獲
表演或?qū)嶒災芘囵B(yǎng)學生的動手、動腦、動口及團隊協(xié)作能力,加深學生對地理事物的理解。通過模擬或?qū)嶒?,如打偏的炮彈、運動場逆時針順時針跑圈、水的漩渦等感知地轉(zhuǎn)偏向力?;蛘呓M織學生模擬地震等災害發(fā)生時的場景,探究災害發(fā)生原理和防減災措施。
2.階段二:從抽象到形象(將地理生活化)
當學生積累了一定數(shù)量的地理素材后,如何將內(nèi)化的抽象思維再形象準確地表達出來,這是培養(yǎng)地理空間思維的難點。這既要求學生對地理事物有充分的了解,又必須具備優(yōu)秀而準確的表達和闡述能力。
⑴地理圖表解讀
教師在充分示范地理圖表讀圖方法和步驟后,引導學生解讀地理圖表。
①繪制地形剖面圖,將平面圖像轉(zhuǎn)換為立體圖像。
②“回家的路”。讓一位學生口述自己回家的路線(最好是學校附近區(qū)域),其他學生繪制路線圖并分析其家庭地址。這是培養(yǎng)學生心理地圖最簡單實用的方法。
③ 天氣預報。利用氣象云圖和抽象的天氣符號(風、雨、溫、壓等)做出本地最近的天氣預報。
⑵導演心理電影
為了構建清晰而生動的心理地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代表性地理過程進行導演和冥想。幫助學生加深印象和理解,拓展地理空間相互作用思維和綜合思維能力。
冥想過程示例如下。
① 太陽直射點移動產(chǎn)生的地理現(xiàn)象
一片黑暗中依次出現(xiàn):自西向東自轉(zhuǎn)的地球-晝夜半球(晨昏線)-與晨昏線垂直的太陽直射光線-直射光線自北回歸線向南回歸線移動-晨昏線跟隨直射點移動而擺動-晝夜變化規(guī)律-同一地點正午太陽高度隨直射點移動的變化規(guī)律。
② 水循環(huán)
我是一滴小水珠,誕生在雪山之巔。春暖花開之時(冰雪融水),我隨眾多兄弟姐妹離家開始一段奇異的旅程。在重力的作用下,我們一路向下、向前(徑流)!如同一輛奔馳的列車,途中不斷有小伙伴上上下下(湖泊、地下水、降水等與河流相互補給)。我們穿越了深澗和叢林,來到平原和河口,掙脫了陸地的束縛進入一片前所未見的自由和廣闊水域。在短暫的休整后,又開始了回家之旅。溫暖的陽光讓我們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輕盈,直到我們飄蕩在空中。很多小伙伴留戀海洋的寬廣自由(海面上的降水),其余部分則乘風而行(水汽輸送),飛過了平原河口,越過了森林深澗,終于安全降落在雪山之巔(降水),回家的感覺真好,期待下一次旅行。
③ 鋼鐵工業(yè)流程與區(qū)位因素
寬敞(土地)的廠房里,鍋爐下的煤炭(燃料)正竭力釋放累積了億萬年的能量,完全不理會鍋爐里鐵汁鋼水(原料)的沸騰尖叫。不等汁水消停,工人(勞動力)就將它們注入冷卻槽,等初步冷卻定型后浸入水(水源)中,揚起一大片水霧。鋼材經(jīng)過切割(技術),被裝入卡車(交通)運到工地(市場),投身社會主義大建設。
⑶利用思維導圖培養(yǎng)空間思維
思維導圖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方法,教師在課前設計、課中教學、課后反思階段都可以利用思維導圖輔助教學。引導學生對某一地理知識點繪制思維導圖,既可以幫助梳理知識點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相互作用思維和綜合思維等地理空間思維。例:教師給出關鍵詞“水”,學生繪制的思維導圖可以涉及到的知識點有:水體、水循環(huán)環(huán)節(jié)及類型、水資源分布、河流水文水系特征、河流地貌等等。給出關鍵詞“石頭”,學生繪制的思維導圖可以涉及的知識點:巖石圈物質(zhì)循環(huán)、內(nèi)外力作用、石漠化、沙塵暴、喀斯特等等。通過思維導圖可以將階段一內(nèi)化的地理素材構建聯(lián)系以致融會貫通。
只要能幫助理解記憶,除了文字,思維導圖也可以配上學生的漫畫素描。圖畫不一定精美,但卻是學生心理地圖在紙上的表現(xiàn),能提高學習效率。
⑷創(chuàng)設地理空間意境
空間意境有些類似于導演心理電影,不同的是它利用實物在現(xiàn)實中演示、模擬地理事物和地理過程。此方法能將趣味性和知識性結合在一起,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如:
①引導學生尋找“身邊的經(jīng)緯網(wǎng)”。座次、棋盤、街道、地板等,并標注經(jīng)緯度、判斷方向、定位。有利于學生理解掌握經(jīng)緯線的概念和特點、經(jīng)緯度的遞變規(guī)律、經(jīng)緯網(wǎng)的作用等。
②月食日食。找三名學生分別扮演太陽、地球、月球。太陽位于教室中間不動,月球圍繞地球旋轉(zhuǎn),地球自轉(zhuǎn)(速度不做嚴格要求)。當月球轉(zhuǎn)至日地之間時,模擬地球的同學轉(zhuǎn)至面向月球,此時太陽被月球遮擋出現(xiàn)日食。月球地球繼續(xù)旋轉(zhuǎn),當月球轉(zhuǎn)至日地延長線上時,模擬地球的同學轉(zhuǎn)至面向月球,此時月球位于地球影子中,出現(xiàn)月食現(xiàn)象。此意境還可以模擬月相變化。
③學生與熱力環(huán)流。找一高一矮兩名學生上講臺間隔1.5米相向而立,較高學生腿微曲到矮學生一樣高。矮學生模擬空氣受冷,感受“冷來縮到”-蹲下,高學生模擬空氣受熱,感受“熱得跳”-站直或踮腳(冷熱不均引起大氣的垂直運動)。矮學生覺得高學生那邊下盤空了,把腳伸過去;高學生覺得矮學生頭頂很空曠,把手伸過去(水平氣壓差異導致空氣水平運動-風)。熱力環(huán)流過程完成。
建議加強階段一的訓練和投入。通過形象而生動有趣的學習或演示后,初步構建學生的地理空間思維能力。學生頭腦中積累了一定程度的地理素材以后,通過階段二的鞏固升華,將極大地提升其地理空間思維能力,并能創(chuàng)建和運用心理地圖。
近幾年四川高考卷比較注重對地理空間定位思維、地理空間相互作用思維和地理空間綜合思維的考察。因此,地理學科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這三種思維的培養(yǎng),幫助學生提高地理空間思維能力。
地理空間思維培養(yǎng)可以先將生活地理化,再將地理生活化。歸根到底就是加強地理表象與腦中地圖的轉(zhuǎn)換訓練。
參考文獻:
[1] 龔倩,趙媛.略論地理空間思維[J].地理教學,2010 (21):4-7.
[2] 劉德義.地理教學,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J].湖南教育,2004(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