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方
(新疆地礦局第三地質大隊新疆庫爾勒841000)
淺論新疆西天山成礦帶礦床特征及找礦前景
■王厚方
(新疆地礦局第三地質大隊新疆庫爾勒841000)
在查閱大量相關文獻及資料的基礎上,針對新疆西天山地區(qū)成礦區(qū)域帶,分析了該區(qū)域的成礦地質背景、金屬礦床的分布特點,闡述了近幾年的找礦進展,以期為相關讀者提供一定的建議和參考。
新疆西天山成礦帶金屬礦找礦
1.1 區(qū)域地球物理特征
該區(qū)區(qū)域布格重力總體特征表現(xiàn)為兩個重力異常高梯度帶和1個重力異常平緩變化區(qū)。區(qū)域航空磁力異常ΔTa等值線總體為平緩的負磁場,局部出現(xiàn)異常。總體屬于一個負磁異常區(qū),即塔里木盆地北部-西天山負磁異常區(qū)。內生金屬礦床主要分布于布格重力異常的梯級帶中。銅鎳礦、銅鉬礦分布于正場的邊部梯級帶中,鉛鋅礦分布于負場或在正、負過渡場梯級帶的近負場一側,金礦處于負場中或正場的相對低場處。銅鎳礦處于正磁場邊緣的梯級帶中,金礦主要處于負磁場中,少數(shù)在正、負磁場的過渡帶中。
1.2 區(qū)域地球化學特征
區(qū)域地球化學基本特征見表2。1∶20萬和1∶50萬區(qū)域地球化學資料研究表明:西天山—西南天山地區(qū)以富集Au、Ag、As、Sb、Hg、Pb、Zn、Cu、Mo、Ni等元素為特征。這些元素不僅處于富集狀態(tài),而且分布不均勻,為區(qū)域地球化學成暈、成礦提供了豐富物質,從而決定了本區(qū)Au、Cu、Sb、Pb、Zn、Mo、Ni、Hg等多元素地球化學成礦專屬性和主要礦化類型。依據(jù)區(qū)域地球化學異常元素組合、空間分布、區(qū)域地質背景和礦產分布等基本特征,劃分9個地球化學綜合異常帶,并在各帶內優(yōu)選了重要異常集中區(qū)。
根據(jù)地質構造單元特征、區(qū)域地質和地球化學背景及成礦作用特點,西天山明顯可分為3個成礦區(qū),即準噶爾南緣成礦區(qū)、博羅霍洛-伊犁成礦區(qū)和塔里木北緣成礦區(qū)。準噶爾南緣成礦區(qū)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征與基性一超基性雜巖體和中酸性侵入體有關,反映了低溫高壓帶及深源元素成巖成礦特征。金屬礦床主要為巖漿型鉻鐵礦和巖漿熱液型鎢-錫礦、銅-鉛-鋅-多金屬礦。博羅霍洛-伊犁成礦區(qū)為西天山北部主要成礦區(qū),而其北部與南部伊犁地區(qū)的成礦背景又有較大差異。博羅霍洛地區(qū)地質地球化學背景與海西期的中酸性巖漿活動及中元古代和早古生代的含礦沉積建造有關,形成了眾多的夕卡巖型、斑巖型、巖漿熱液型和層控型Cu、Pb-Zn、Au、Fe、MO-Cu礦床。伊犁地區(qū)廣泛發(fā)育海西期火山巖及淺成-超淺成侵入巖,形成了大量的與火山巖和潛火山巖有關的Cu、Fe礦。
塔里木北緣成礦區(qū)位于西天山南部,其成礦背景以中酸性侵入巖及早古生代含礦沉積建造為特征,形成的金屬礦床主要有沉積或火山沉積型Mn礦、Fe-Mn礦、層控型P b-zn礦、H g-S b礦及含cu砂巖,此外還有夕卡巖型Fe礦、Fe-Cu礦等。沉積與層控礦床在該區(qū)占重要地位,與西天山北部有明顯差別。研究表明,西天山北部金屬礦床空間分布的主要特點是:
(1)與3個大的地質構造單元相吻合的3個成礦區(qū)均有金屬礦床形成,但主要集中在陣羅霍洛-伊犁成礦區(qū)3個成礦區(qū)的成礦作用特點有較明顯不同。
(2)成礦區(qū)內礦床呈帶狀分布,各成礦帶的成礦類型組合均有所不同;
(3)成礦帶受控于區(qū)域上的構造-巖漿活動帶,一定的成礦帶與一定的構造-巖漿活動帶相對應。二者均呈東西方向展布。
3.1 烏拉根鉛鋅礦床
烏拉根鉛鋅礦床位于新疆烏恰縣境西30km,南距康蘇鎮(zhèn)約6km。地理坐標:東經75°03′15″,北緯39°40′00″。礦床位于塔里木板塊西北緣中新生代斷坳帶。坳陷區(qū)內廣泛發(fā)育中、新生代地層,為一套斷陷盆地內的陸源碎屑沉積建造,區(qū)內巖漿活動微弱,未見巖漿巖出露。礦區(qū)地層主要為古近系古新統(tǒng)烏拉根組、白堊系賽諾蔓組和侏羅系等。礦床圍巖蝕變總體較弱,且類型簡單,主要為黃鐵礦化、天青石化、白云石化、石膏化等低溫蝕變。其中黃鐵礦化、天青石化較強,且與礦化關系密切,天青石、黃鐵礦發(fā)育地段便是鉛鋅礦富集地段。
3.2 奈楞格勒達坂銅礦床
礦床位于奈楞格勒達3571高點一帶,東距萊歷思高爾鉬礦0.2 km,地理坐標:東經82°57′0″,北緯44°04′21″。大地構造位置位于博羅科努早古生代島弧帶。礦區(qū)出露地層為上志留統(tǒng)庫茹爾組的一套粉砂質復理石建造,主要巖性為灰黑色粉砂質細砂巖、凝灰質粉砂巖。礦區(qū)內發(fā)育有面積性蝕變,自巖體向西依次可見鉀質蝕變帶(黑云母、石英-鉀長石)、石英-絹云母化帶(石英-絹云母-黃鐵礦)、青盤巖化帶(綠泥石-綠簾石,黃鐵礦-方解石),各蝕變帶彼此有一定重疊。
3.3 七興多金屬礦床
該礦距萊歷思高爾鉬礦北東約3 km,地理坐標為東經82° 59′30″,北緯44°05′21″。礦床位于冬吐勁大斷裂南側次級斷裂帶內。礦區(qū)出露地層主要為上志留統(tǒng)庫茹爾組的泥質粉砂巖夾巖屑砂巖,分布于礦區(qū)中部及東部。目前共發(fā)現(xiàn)5條礦體,多呈北東向不規(guī)則脈狀展布,長55~200m,寬0.5~7.5 m。礦石礦物主要為黃鐵礦、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輝銻礦等;脈石礦物主要為綠泥石、石英、絹云母。其中L4號礦體為主礦體,具分枝復合現(xiàn)象,地表出露長約300 m,寬1.0~7.5 m,總體傾向南東,傾角約58°~62°。經探槽工程揭露,刻槽取樣分析,金品位2.94×10-6~42.86× 10-6,平均20.30×10-6;銀品位32.8×10-6~258×10-6,平均為130.7×10-6;銅0.078×10-2~0.40×10-2,平均0.22×10-2;鉛品位1.3×10-2~6.0×10-2,平均3.3×10-2;鋅品位2. 1×10-2~6.8×10-2,平均4.1×10-2。經初步地質評價,認為該礦品位較富,礦化連續(xù),極具開發(fā)意義。
[1]薛春紀,張權,馮京.新疆西天山七興鉛鋅成礦特征、時代和地質意義 [J].地質與勘探,2011,47(5):794-807.
[2]隗合明,吳文奎,薛春紀.新疆西天山金屬礦床、成礦系列及形成演化規(guī)律 [J].地質學報,1999,73(3):219-230.
[3]趙仁夫,程曉紅,王慶明.西天山-西南天山成礦帶勘查新發(fā)現(xiàn)及找礦遠景 [J].西北地質,2006,39(2):34-56.
F416.1[文獻碼]B
1000-405X(2016)-6-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