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付秀宏(河北)
為葉公正名
文 付秀宏(河北)
據(jù)《通志》《元和姓纂》《風(fēng)俗通義》等姓氏史籍記載,“葉”姓得姓于葉公,葉公一生把河南葉邑(即今天的葉縣)當(dāng)作一本大書來讀,他是用心靈默念它的字詞,終于,融成葉邑的血脈了。
葉公,原名沈諸梁,字子高,是楚莊王的后裔,為春秋末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楚平王五年(公元前524年),沈諸梁受封于葉邑,他是一個清正廉潔、愛民如子的好官。他一心為國,不謀私利,平定白公勝叛亂,輔佐楚惠王復(fù)國,有存國之功而不享存國之利,高風(fēng)亮節(jié),令人敬仰。其后裔為紀(jì)念葉公之德,部分改沈姓為葉姓。
葉公勵精圖治,興水利,勸農(nóng)桑,在葉邑率民眾修建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水利工程——東、西二陂,可灌溉農(nóng)田數(shù)十萬畝。這兩項大型水利工程比著名的都江堰早200多年,比鄭國渠早300多年。葉邑百姓因此生活富足,一致?lián)泶魉?,恭稱“葉公”。葉公在葉邑有著極高的威望。孔子周游列國來到葉邑時,想在葉邑謀官生存,而葉邑的百姓卻瞧不起孔子這幫讀書人,譏笑他們四體不勤,不辨菽麥。
實際上,葉公與孔子在思想上也存有不小的分歧。在論辯何為忠誠時,葉公提出,如果父親偷了羊,兒子作為證人應(yīng)舉報父親,這樣的人是正確的,忠誠于真理;而孔子卻覺得出于親情考慮,倘若發(fā)生了這樣的事,父親應(yīng)該幫兒子隱瞞,兒子幫父親打掩護(hù),此為忠孝。認(rèn)知不同自然不能共同謀事,后來葉公便沒有答應(yīng)孔子留在葉邑的請求。
葉公就因為這件事被卷進(jìn)了歷史的漩渦。后世,孔子的門下儒士借用葉公喜歡畫龍的故事,杜撰了《葉公好龍》的寓言,把葉公喻成“偽君子”,其文被收錄在西漢名儒劉向的《新序》中,一直流傳至今。長期以來,由于“葉公好龍”典故的廣泛傳播,葉公形象著實有些猥瑣,很多人誤以為葉公表里不一,葉公甚至成了虛偽的代名詞。
由于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后世之人大多尊孔貶葉,儒家的倫理綱常開始滲入社會的各個方面,孔子的言行被統(tǒng)治者欽定為各階層行動準(zhǔn)則,并逐步形成“德主刑輔”的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正因為后世儒士對葉公的這種故事編排和狹隘報復(fù),致使葉公的形象長期蒙垢。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即“愛人”,他的和藹與葉公的“治”明顯不同,但在“正人心”這一點上卻是殊途同歸。歷史上的葉邑是南北交通樞紐,為兵家必爭之地,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葉公以其非凡的政治才能,把這樣一個各種觀念、各色人物聚集之地治理成了富庶之邦。著名隱士陶淵明的詩文集中,至少有七處談到了葉公治下的三位老農(nóng)——長沮、桀溺、荷蓧丈人,在他的筆下,“人鳥不駭”、百姓“耦耕自欣”的葉邑,簡直就是桃花源般的樂土。
實際上,春秋以后歷代統(tǒng)治者通過治國實踐,證明孔子“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的言論是錯誤的,宋代程朱以后,“王子犯法與民同罪”“大義滅親”等接近葉公的治國理念逐漸被統(tǒng)治者接受,并逐漸占據(jù)上風(fēng)。
今天,在葉公終老之地葉邑,每年清明前后,澧河之濱的葉公墓前,來自海內(nèi)外的葉姓子孫紛紛回鄉(xiāng)祭祖,已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大景觀。
責(zé)編/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