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qū)長江小學校 汪為峰
強化班級管理,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
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qū)長江小學校 汪為峰
“習慣不形成,學習等于零。”教育家烏申斯基說:“良好的習慣是人在某種神經系統中存放的道德資本,這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享受著它的利息?!碑斍暗陌嗉壒芾碇?,如何通過強化班級管理,實現學生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是值得班主任深入思考的話題。
班級 管理 習慣養(yǎng)成
班集體輿論是班級成員觀念態(tài)度的集中體現,是班級的意識現象和無形的班級力量。實踐表明,平時的班級管理過程中,教師結合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和優(yōu)秀人物的道德品質,通過正確有效的班級輿論導向,能引領學生的習慣養(yǎng)成。教師可以經常結合時事政治,堅持正面教育和引導,用抗洪救災、見義勇為、樂于助人、勤奮學習等優(yōu)秀事例鼓舞學生,使學生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該做的,使集體主義觀點深入學生心靈,使學生知道班榮我榮、班恥我辱,從而遏制不良行為和言論,使班級輿論朝著正確、健康的方向前進。
例如,有的學生未能執(zhí)行“不準隨便丟紙”的規(guī)定,把廢紙屑丟在地上。教師可以安排其周圍的同學幫他一起撿紙屑。教師可以趁此機會讓學生圍繞“亂丟紙屑對與錯”的話題展開討論,對學生進行品行規(guī)范教育,以使亂丟的學生改掉亂丟紙屑的壞習慣。再如,培養(yǎng)學生“少說多干的行為習慣”。教師可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自身做到少說多做,說到做到。教師對自己認為不能長時間堅持的事情,盡量不要提出,和學生商量后提出要做的事情,要切實落到實處,使學生相信自己的教師,從而影響學生的言行,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 家有家規(guī),國有國法。班規(guī)制度是治班的根本。班主任要想通過對班級的管理實現學生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應組建好班級組織,制定班規(guī)條約,以制度文化規(guī)范學生的習慣養(yǎng)成。
1.組建班干隊伍。班干部作為班主任進行班級管理的小助手,在班級管理中起到核心骨干的作用。好的班級組織是班主任工作順利開展的先決條件,是班級工作成功的關鍵,有利于幫助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以筆者的班級管理為例,在班級中設有許多職務,如桌長(吃飯紀律)、窗長(關窗)、門長(鎖門)、報長(發(fā)放報紙)、紀檢長(負責班紀),探長(了解班級情況)。以“紀檢長”為例,他是班級中專門負責紀律的人,負責中午、自習課等“空白時間”的紀律檢查。這些班干本身都是具有良好行為習慣的人,都是經過班主任認真挑選出來的,通過他們的嚴格管理可以約束其他同學的行為,“逼迫”他們養(yǎng)成習慣。
2.制定班規(guī)條約。教師制定班規(guī)條約要明確具體,寬嚴恰當,便于記憶,利于執(zhí)行,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要多從積極方面鼓勵,避免以消極方面限制防范,不應簡單地與“禁令”“處罰”畫等號,規(guī)章制度一經制訂,就要堅決執(zhí)行,不能隨意放松要求。例如,按照“面向實際,嚴格管理,貴在堅持,重在滲透”的原則,教師與學生一起制定班規(guī),將具體規(guī)定落實為“十項道德好習慣”,包括“出門照鏡子,整理頭發(fā)、服裝、紅領巾、鞋子等,迎接每一天”“每天按時完成班級的打掃任務,給他人一個清潔的環(huán)境”“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處處想著別人”“見到他人主動招呼,微笑禮貌待人”“每周向家長講述幾個學校里發(fā)生的趣事,多和家長進行交流”等。教師將這些規(guī)定張貼在班級展示欄中,學生之間比比看誰能最先養(yǎng)成這樣的習慣。
評價與贊賞是對人的一種思想和行為的肯定。學生的自信心、進取的銳氣、活潑的靈性、開朗的性格、良好的習慣等都來自于教師的贊美和表揚。為激勵學生習慣的養(yǎng)成,平時的班級管理中,教師應建立班級評價機制,把評價重點放在學習態(tài)度、行為表現、進取精神等方面,以此激發(fā)學生主動選擇、承擔工作的興趣,使學生學會自己處理和解決問題,懂得做事的意義,增強主體意識。例如,培養(yǎng)學生“做眼保健操前洗手習慣”時,教師可遠遠觀察學生的洗手過程,對有洗手習慣的學生進行表揚和鼓勵,請他當“小小監(jiān)督員”。通過抓住學生關注同伴評價的心理,教師可以運用鼓勵表揚的方法,使學生在愉悅的心情中實現自理能力堅持性的培養(yǎng)。
兒童心理學家林崇德教授在《小學生心理學》一書中指出,習慣是在生活過程和教育過程中形成與培養(yǎng)起來的,習慣的形成方式主要是簡單的重復和有意識的練習。由此可見,一種好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明確具體要求,通過艱苦扎實的行為訓練。
例如,教師要著重抓好學生“走”的訓練,可將具體行為要求告知學生:“進出校門,有理有序,慢慢走;大課間時,整隊出操,齊步走;上下樓道,來回靠右,有序走;課間休息,玩耍有序,不亂走;專用教室,進出禁聲,集隊走;見到師長,主動讓路,請先走;上學放學,遵守規(guī)則,安全走”。在學生熟記規(guī)則的基礎上,通過反復訓練,教師督促學生慢慢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再如,筆者所在學校先后開展“彎腰行動”“三別四帶五無”等活動,訓練學生習慣養(yǎng)成。“三別四帶五無”表決心的具體活動中,隊員們鄭重承諾:向粗魯告別、向陋習告別、向壞事告別;把禮儀帶進校園,把微笑帶給隊員,把孝敬帶給長輩,把謙虛帶向社會;保持地面無痰跡,校園無紙屑,桌凳無刻畫,墻壁無腳印,出言無臟語?!皬澭袆印敝校爢T們做到“三少三多”:少撕一張作業(yè)與課本,少扔一片廢紙,少破壞一棵花草;每張紙上多寫一個字,每次打掃多掃一下,每次彎腰多撿一份雜物。行為習慣的訓練應強調“趣味”二字,增加其靈活性、游戲性,使訓練成為愉快的活動過程。
[1]張喜平.農村初中班主任工作的體會與思考[J].語文學刊,2013
[2]張金福.班級管理的有效性研究[J].山東教育科研,2013
ISSN2095-6711/Z01-2016-10-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