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qū)大興中心小學 彭晶晶
小學英語課堂中游戲教學的誤區(qū)及對策
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qū)大興中心小學 彭晶晶
小學英語教學應從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出發(fā),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語言、掌握語言、運用語言,使學生能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學習語言,在生動活潑的教學環(huán)境下運用語言。
游戲創(chuàng)設 課堂氛圍 教學效果 教學設計 教學對策
英語課堂游戲是教師在英語課堂上,針對具體教學目標,結(jié)合特定教學內(nèi)容,遵循一定的游戲規(guī)則,采取有趣好玩的形式,組織全體學生進行的語言操練和語言交際活動。它對排除小學生學習壓力,提高英語學習的興趣,有重要作用。目前小學英語課堂中存在以下幾種誤區(qū)。
誤區(qū)一:游戲旁觀
游戲過程中,有時候不是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游戲,常常會有一個或幾個學生對游戲漠不關(guān)心,這就是游戲旁觀者。例如,教師教顏色這一課時,為幫助學生記憶,設計“What’s missing ”的游戲,學生對此很感興趣,課堂氛圍活躍。但是在班級角落里,有一個學生沒有參與游戲。當其他同學不亦樂乎地說“red”“ blue ”“yellow” 時,他只是沉默。教師不明白為什么那么多學生都玩得開心的游戲,他卻游離在其之外。這使他無法得到應有的語言訓練,體驗游戲過程。
誤區(qū)二:游戲起哄
游戲過程中,一些學生在講臺上進行游戲的時候出現(xiàn)一點小狀況,下面的學生會哄堂大笑,教師無法制止這種情況,導致參與游戲的學生不知所措,不知道是不是該接著游戲。這使接下來的游戲效果大打折扣,使一部分學生對游戲產(chǎn)生恐懼心理,不敢參與,怕被笑話。
誤區(qū)三:游戲后遺癥
游戲后遺癥指在游戲結(jié)束后,小學生的情緒處于游戲的興奮狀態(tài)中,不能安心進行下面的學習。盡管教師已經(jīng)反復強調(diào)游戲結(jié)束,但他們依然沉浸在游戲的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花大量的時間維持紀律,影響了教學進度。
對策一:游戲要有針對性
游戲是為達到某一教學目服務。游戲要與教材內(nèi)容有機結(jié)合,緊扣重難點和加深學生對知識理解的宗旨,根據(jù)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開展,游戲才會真正起到應有的作用。
為使學生學會時間的表達方法,熟練掌握句型“What time is it?”“ It’s …”,一位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游戲活動。教師先示范,拿出鐘表,轉(zhuǎn)動時針和分針,問學生:What time is it ?學生回答:It’s four o’clock 。教師轉(zhuǎn)動時針和分針成1點10分,問學生:What time is it?學生回答:It’s one ten。教師說:We can say ten past one。學生在畫好的鐘面上添時針和分針,進行對話訓練。之后學生兩人一組,拿出自己帶的鐘表進行對話。在本課上,教師運用鐘表這個道具,通過讓學生畫時針、分針和撥鐘,有效地訓練學生對不同時間的表達方法,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同時,有效訓練和鞏固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掌握。
對策二:游戲的時機性
游戲的安排必須注意一定的時機性。教師要選擇恰當?shù)臅r機,采取合適的形式組織活動,既可緩沖學生緊張的學習情緒,調(diào)節(jié)課堂學習氛圍,又能促進學生理解和鞏固本堂課的學習內(nèi)容,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堂課的前半部分,教師可以安排活動范圍較小、易控制的活動。新授和鞏固知識時,教師可進行做動作說、表演說等游戲。低年級游戲的形式簡單,時間短,游戲涉及的內(nèi)容較淺顯,游戲安排所受的限制較少,可以開展多次游戲活動。例如,復習舊知環(huán)節(jié),可采用捉迷藏、玩泡泡、拍手等游戲。新課引入環(huán)節(jié)可采用聽猜的游戲,讓學生聽聽日常生活中各個場所的聲音,猜猜他們在做什么等。
中高年級的游戲活動一般安排在課堂所學內(nèi)容基本完成以后,學生對新知有了一定的認知,教師組織游戲比較妥當。例如,學生認識身體各部分的名稱后,為鞏固所學單詞,教師設計以下的游戲:學生指著自己的身體部位說單詞,指“頸”說neck等。為深化學生的所學知識,教師設計Let’s draw Mike的游戲,讓學生畫簡筆畫。有的學生把以前所學的單詞一同上注,如head、ear、nose 等。
對策三:游戲的可操作性
游戲的順利進行是游戲活動取得效果的前提條件。只有教師操作起來得心應手,學生活動才能順利開展。游戲的可操作性指開展的游戲活動,教師容易運用和控制,學生容易進行活動。日常英語教學,教師不可能每天花很多精力創(chuàng)設新的游戲,課堂上開展的游戲活動大部分是從其他地方借鑒而來。因此,挑選游戲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本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游戲情景創(chuàng)設的難易程度等因素。即使是教師本人自創(chuàng)的游戲,也必須充分考慮教師自身的因素、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游戲的操作難易程度。
例如,一年級學生學習單詞run、jump、sing、dance 后,教師設計了一個雙簧表演的游戲。一位學生在前面做動作,另一位學生在背后用英語指揮,其他學生看他們的表演是否正確,以此鞏固學生對英語單詞的掌握。學生上臺后對游戲的內(nèi)容不了解,過了好長時間,游戲沒能做起來。這種游戲安排顯得不妥。
一位教師設計了四人小組活動,一人發(fā)口令,其他三人做動作,依次輪流。之后,一個人做動作,其他三人說英語。這種游戲簡單易行,效果不錯。
游戲活動要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程實施中,游戲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教師必須把握游戲的特點,大膽實踐,積極反思,使游戲在教學中真正發(fā)揮“畫龍點睛、錦上添花”的作用。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劉建清.小學英語游戲教學研究[J].中小學外語教學,1991
[3]郁 瑾.游戲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河北教育,2002
ISSN2095-6711/Z01-2016-10-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