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次失敗之后的成功
201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的三位獲獎者中,有一位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她因為發(fā)現(xiàn)抗瘧疾藥物青蒿素而獲此殊榮。
屠呦呦的貢獻,獲取諾貝爾獎當之無愧!青蒿素經受了時間的考驗,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從而證明了從傳統(tǒng)藥物獲得確定化學成分藥物的價值。
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
青蒿素是什么?熔點156℃—157℃的無色針狀晶體 ,分子式為C15H22O5,分子量282.33218——這些來自屠呦呦小組的測定結果,讀起來似乎并不怎么有趣,但它是我國科學家運用現(xiàn)代科學研究方法,靠自己研制出的抗瘧疾良藥。發(fā)現(xiàn)青蒿素的歷史,就是我國醫(yī)學發(fā)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20世紀60年代初,全球瘧疾肆虐,難以控制。此時,正值美國和越南交戰(zhàn),兩軍深受其害。1967—1970年,在越南的美國軍隊因瘧疾而造成大量減員。瘧疾同樣困擾越南軍隊。擁有抗瘧特效藥,成為決定美越兩軍勝負的重要因素。焦慮中的越南開始求助于中國。
1967年的中國,正值“文革”期間,毛主席和周總理下令,一個旨在援外備戰(zhàn)的緊急軍事項目啟動,目的是集中全國科技力量,聯(lián)合研發(fā)抗瘧新藥。
由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牽頭,組成“瘧疾防治研究領導小組”,1967年5月23日在北京召開“全國瘧疾防治研究協(xié)作會議”。作為一個秘密的軍事科研任務,“523”成了當時研究防治瘧疾新藥項目的代號。
1969年1月,時年39歲的中國中醫(y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的屠呦呦加入中醫(yī)藥協(xié)作組。她與軍事醫(yī)學科學院的研究人員一同查閱歷代醫(yī)藥記載,挑選其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抗瘧疾藥方,并實驗這些藥方的效果。
在這個過程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
青蒿,民間又稱作臭蒿和苦蒿,屬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國南北方都很常見。
早在公元前2世紀,中國最古老的漢醫(yī)方書《五十二病方》就對植物青蒿有記載;公元340年,東晉的葛洪在其撰寫的中醫(yī)名著《肘后備急方》一書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瘧功能;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則說青蒿能“治瘧疾寒熱”。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正是從《肘后備急方》“治寒熱諸瘧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記載中受到啟發(fā):古人為何將青蒿“絞取汁”,而不用傳統(tǒng)的“水煎熬煮”中藥之法?
屠呦呦意識到,高溫提取可能破壞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設計了實驗過程,改用沸點較低的乙醚為溶劑。
這個細節(jié),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用乙醚提取這一步,至今仍被認為是當時發(fā)現(xiàn)青蒿素的關鍵所在。
從神奇小草中提取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對惡性瘧疾、腦瘧有著強大的治療效果。這種挽救了全球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數(shù)百萬人生命的神奇藥物,被飽受瘧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稱為“中國神藥”。屠呦呦也被稱為“青蒿素之母”。
成功,在歷經了190次的失敗之后,姍姍來遲。
屠呦呦在國際刊物上發(fā)表的論文很少。近年,她的一篇題為《青蒿素的發(fā)現(xiàn)——中藥的饋贈》的論文,在世界最著名科學月刊《自然》上發(fā)表。當時尚無譯文,寧波一位赴美留學的生物化學博士曾翻譯了全文。在這篇論文中,我們得以看到屠呦呦在獻身科研過程中,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青蒿素藥物:中國發(fā)明 外企制造
“我一直在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參與研究中國草藥。從1959年到1962年,參加了為有西醫(yī)背景的醫(yī)生準備的中醫(yī)培訓班,這引導我走向中藥那美麗的寶藏?!?/p>
1967年,全民抗瘧疾“523”項目啟動。屠呦呦和她的同事調查了2000多種中草藥制劑,選擇了其中640種可能治療瘧疾的藥方。最后,從200種草藥中,得到380種提取物,并用在小白鼠身上作抗瘧疾檢測,但進展并不順利。
東晉葛洪的處方給了屠呦呦靈感。1971 年10月4日,屠呦呦第一次成功地用沸點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在實驗室中觀察到這種提取物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了100%。這個解決問題的轉折點,是在經歷了第190次失敗之后才出現(xiàn)的。
屠呦呦的夢想是什么?她說:“我的夢想是用古老的中醫(yī)藥,促進人類健康,讓全世界的人們都能享受到它的好處?!?/p>
正如屠呦呦所言:“青蒿素是古老中藥的饋贈。我相信,中國醫(yī)藥將幫助我們戰(zhàn)勝危害世界各地人們生命的疾病?!?/p>
(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