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真
老魏家厚實的床底下
文/曹真
普通百姓里熱愛收藏的人很多,但通過收藏致富的卻很少。在多數(shù)人的意識里,收藏是一種非常費錢、費時的愛好,再加上“看走眼”的風(fēng)險、有價無市的尷尬,讓很多人對收藏止于愛好,小有盈余即可,不指望能因此大富大貴。
但其實,普通人一樣可以通過收藏賺大錢。山海關(guān)的魏峰先生,用2000元起家搞收藏,10年賺到四五百萬現(xiàn)金,他的真實經(jīng)歷或許能為很多普通人帶來啟示。
魏峰是山海關(guān)一家大型食用油加工廠的工人,收入不高。2005年剛結(jié)婚時,和妻子住在租的房子里,平時下了夜班還要去親戚家的小吃部打工,生活可用清苦二字形容。
魏峰從小喜歡收藏銅錢,但沒什么有價值的藏品,也不和人交流。直到2006年,他在網(wǎng)上接觸到幾位真正搞收藏、且以瓷器為主攻方向的工友,大家經(jīng)常聚會聊天,才讓魏峰真正踏入收藏領(lǐng)域。
機會就來自一次聊天,朋友們聊起清末、民國期間的瓷器。有位懂行的朋友說,現(xiàn)在去內(nèi)蒙收民國的盤子,10元錢一個,拿到天津、北京地面上,立刻就能賣50元。魏峰眼前一亮,說這個收藏不錯啊。朋友們都笑,說50塊錢的買賣,也就你魏峰不嫌棄。
魏峰笑笑上心了,當天晚上和那位提及民國瓷器的朋友聊了很久,朋友也仗義,直接給他介紹了一位曾經(jīng)多次去內(nèi)蒙的藏友,魏峰在幾天之內(nèi),惡補了清末、民國期間的瓷器知識。再上班就開始跟人連續(xù)串班,換來為期一周的休假。
2006年底,魏峰揣著2000元錢,背著一箱方便面踏上了去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火車。
在內(nèi)蒙大草原的深處,很多農(nóng)牧民的鄉(xiāng)間集市上,魏峰果然見到了一些專賣二手貨的攤位。其中果然有很多民國時期的盤、碗、壺,都當做舊貨賣。實際上,民國期間的瓷器做工都較為粗糙,上面的彩繪藝術(shù)造詣不高,擺在舊貨攤上通常是2元一個,好的也就5元一個。
魏峰從舊貨攤上一口氣挑出10多個粉彩的盤子,然后和攤主講價。成交后,用報紙把這些盤子包好背在身上。再搭牧民的車,去另一個集市逛。餓了就用飯盒泡方便面(當?shù)厝顺耘Q蛉獯蠖嗍前胧欤悍宄圆涣耍?,晚上就找地方寄宿?/p>
就這么一路走一路收,到最后2000元花光,魏峰一共收了300多個盤子。收獲超出想象。他在舊貨攤上又買了三個大皮箱,墊好報紙裝滿盤子,上火車時,身上綁著一個皮箱,兩手各拎一個,直接到了北京。
在潘家園,魏峰才知道并不是只有自己這樣做,一家店面的老板很熟稔地看了一遍貨,伸出一根手指,說,1萬塊錢,咱們常來常往。
最終1.1萬元成交。但魏峰并沒跟這位老板“常來常往”。他開始利用各種節(jié)假日、串休的機會去內(nèi)蒙、福建、丹東、河南、山東等地,專收鄉(xiāng)間集市上的民國瓷器,然后在各種收藏論壇、網(wǎng)站上出售,邊賣邊學(xué),越干越精。遇到一些價值較高的瓷器他是不賣的,包好了放在床底下,說是要留給自己的孩子——他在2009年時已經(jīng)有了一個女兒。
到今年,雖然民國瓷器比過去難收集了很多,而且賣的也不如過去迅速,但魏峰已經(jīng)賺了三四百萬,除了真金白銀的收益,還在床底下攢了六七十件“拿得出手”的藏品。
值得一提的是,魏峰所做的一切絲毫沒影響工作,因為除了收集,多數(shù)銷售都是通過網(wǎng)絡(luò)驗貨、定價,對方親自提貨的方式完成。用魏峰的說法,民國的瓷器市價低,沒有贗品,賣得也快,不像更早年代的瓷器,雖然價值不菲,但往往要“捂”很久才能遇到高價買主。資金的快速流轉(zhuǎn),讓這種“草根收藏”反而更容易獲利。
在魏峰看來,收藏不僅僅是一種愛好,更是最好的副業(yè)。但普通百姓最好不涉足書畫、青銅器、瓷器、玉器、家具等大類,因為這些領(lǐng)域里到處是財大氣粗的名家,老百姓更應(yīng)該關(guān)注一些較為低端,很容易出手變現(xiàn)的藏品。既能增長知識、陶冶情操,還能獲得不菲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