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少文
近兩年來,互聯網+絕對是中國經濟界最熱的詞之一,互聯網似乎已經重新定義了渠道,重新定義了消費者。在企業(yè)界,人人唯恐落伍。
互聯網快速、便捷、個性化、社交化的特點,將生產商(品牌商)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變得無比接近。這是繼電商渠道崛起之后,銷售終端的又一次“革命”。阿里和京東的電商模式甚至被預言將會很快成為過去式。類似小米、錘子、三只松鼠這樣以年輕人為消費主體的企業(yè)可以完全不需要代理商,與消費者零接觸。
這些企業(yè)甚至可以說是“互聯網品牌”,生產只需委托代工廠,是互聯網+OEM。而更多的企業(yè),目前仍然屬于+互聯網。
然而,快速、便捷、社交化的另一面,也附帶著浮躁、夸張,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渠道扁平化雖然壓縮了成本,提供了更為低廉的價格,但也伴隨著對產品品質的忽視。雖然他們口口聲聲說以用戶為中心,以消費者為中心。
事實上,隨著中國消費者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的提升,像淘寶和微商這樣充斥著價廉質差產品的渠道空間只會越來越小,中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相應是對品質生活的追求愈高。無論如何+,產品品質永遠是消費者最核心的訴求。
在本刊最近一次關于堅果的測評中,一家互聯網品牌就被發(fā)現了問題,它就是三只松鼠,一家在創(chuàng)投界擁有高知名度的企業(yè)。在本刊測試中,其一款奶油味瓜子被檢測出甜蜜素超標,消息迅速在互聯網上傳播開來,而由于消費社交化的特點,口碑的傳播也會比線下產生更快更大的影響力。3月1日,三只松鼠公開向消費者致歉,并下架相關產品。應該說,這家企業(yè)身上帶有互聯網時代公開透明的優(yōu)點,處理方式還是比較負責任的。其聲明中一再地強調對于產品品質和安全的重視。
而諸如小米、360、錘子、樂視這樣很火的互聯網品牌,在本刊過往的產品測試和消費者投訴案例中,表現也不佳。雖然這些擁有互聯網基因的企業(yè)被當成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但產品質量的差強人意卻具有一些共性。雖然培養(yǎng)了一批“腦殘粉”,但也會收獲很多截然相反的評價。
這些互聯網品牌,某種程度上缺乏制造企業(yè)匠人精神的基因,缺乏長期生產經驗的積累,因此會飽受量產規(guī)模、生產能力和品質管控的困擾。
也因此,在中國企業(yè)互聯網+如火如荼之際,有人則在號召學習德國工業(yè)4.0,這是以過硬的產品品質,加上信息化、智能化的柔性生產線,而形成的一個高效而又靈活的體系。并不像一些中國企業(yè)制造(生產)與互聯網吆喝兩張皮的窘狀。
一如既往地,《消費者報道》撥開企業(yè)宣傳的雜音、撥開部分粉絲“無條件愛”的雜音,從最本質上去評判一個產品的優(yōu)劣,衡量其性能和安全性,依此向消費者進行推薦。而第三方對比測試對企業(yè)產品質量提升和對消費者權益保護則遵循這樣的典型路徑:對比測試發(fā)現產品質量優(yōu)劣—測評結果公布—企業(yè)受消費者輿論影響—做出改變—消費者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