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山(青島科技大學中德科技學院,山東青島266061)
?
純德語教學在中級階段的應用討論
趙俊山
(青島科技大學中德科技學院,山東青島266061)
摘要:應用純德語教學法,提高中級德語水平教學效率,文章通過理論分析與實踐結(jié)合的方式,闡述了與傳統(tǒng)教學法不同的新式德語教學方式,在基礎扎實的學生中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基礎薄弱的學生中成果不明顯,甚至有負面影響,如何消除負面影響,進一步提升教學效率是今后工作的重點研究對象。
關(guān)鍵詞:純德語教學;德語語法;德語詞匯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of Intermediate German,all-German teaching method should be applied.This paper combines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practical research and describes a new method of teaching German that is different from conventional teaching method.The teaching mode has some beneficial effectson the students who have already had a solid foundation,but little beneficial effects,even some negative impact on the students who have a weak foundation.How to eliminate the adverse impact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becomes a key research point in the future work.
Keywords:all-German teaching;German grammar;German vocabulary
在德語學習的初級階段,語音是首先要強化的基礎,在夯實語音基礎以后,對于相對常用、簡單的單詞也有了一定的積累,在進入到德語學習的中級階段以后,應用純德語教學的方法是比較少見的,文章共5個部分,從理論和實踐上探討了純德語教學的應用及實際效果。
理工科院校,同一級教學班學生約270名,依照考試名次由高到低分班,每個班級約26人。本文選擇一個成績較好的班級(稱A1班)和一個中等水平的班級(稱B1班)以純德語教學作實驗組,同時還有兩個條件基本相同的班級(稱A2和B2班)采用傳統(tǒng)教學方式作為對照組。
教學采用中教與外教同時進行,中外課時比例約2:1,由于大部分外教中文水平并不高,導致很多學生過度依賴中教,中教教學壓力偏大,且存在文化差異和思維方式的原因,外教教學在語法方面的教學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但是在口語、聽力方面,以德語為母語的外教有天然的優(yōu)勢。對于詞匯量儲備不足的學生,中教由于本身也有過德語從零開始的學習體驗,相較于外教,更易掌握學生的詞匯拓展進度,會在詮釋詞義時使用更基礎的詞匯從而更容易取得效果。
教學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達到能夠在德國高校進行學習的水平,德??荚嚦煽冊?6分以上為佳,同時具備靠德語可以在德國進行自主生活的水平。
對于中等以及中等以上水平的學生來說,純德語教學并非指在課堂上百分百只說德語、完全不講中文,而是將課文內(nèi)容、單詞講解等原本以中文為主的教學方式,換成以德語解釋為先為主。教師最大化地運用所學語言德語而非母語來詮釋傳遞教學信息。主要指導思想就是以德語解釋德語,意在讓學生在德語語境下真正體會德語詞匯、句子的含義,不再是傳統(tǒng)的以漢語為主作為解釋語言的方法,讓學生有一種更加“原生”的德語體驗。這樣可以在教學中不知不覺地提高詞匯量,以德語學德語,隨學隨用,大大提高課堂德語使用率,和傳統(tǒng)的教師以中文釋義、學生以中文理解的方法完全不同。
下面舉兩個文章教學過程中嘗試純德語教學方法的例子來簡單說明一下。比如在講解“promovieren”這個單詞的時候,不再簡單地告訴學生是“獲得博士學位”的意思,而是用“jemand promoviert bedeutet jemand erwirbt den Titel des Doktors”來解釋,釋義中沒有高深的詞句或語法,學生都能夠理解。但是與傳統(tǒng)釋義相比,既可以解釋“promovieren”的意思,又可以幫助學生復習、強化之前學過的“erwerben、Titel、Doktor”等單詞和第二格的表達方式,可謂一舉兩得。對于基礎和詞匯量略顯薄弱的學生,則使用更基本的詞匯“den Doktor machen”來說明,釋義更加一目了然。再比如在講解beraten這個動詞時,第一步先用熟詞來解釋其及物動詞搭配人稱四格既jemanden beraten的用法:“jemandem durch seinen Rat helfen”。第二步用了如下幾個句子:Jemand arbeitet als Berater bei einer Beratungsfirma.
+Was macht der da?
-Jemanden beraten.
最后一句又回到了第一步,這樣不僅加深了對動詞的理解還拓展了兩個同根名詞,學生反映效果不錯。這樣的句子往往是在課堂上和學生的互動中有感而發(fā),所謂教學相長,在純德語教學中得到了更鮮明的體現(xiàn)。
漢語和德語屬于兩種非常不同的語言。首先,漢語屬于標準的孤立語。漢語虛詞種類多、數(shù)量大,絕大多數(shù)虛詞都是由實詞虛化而來的。有的虛詞既有一定的詞匯意義,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還表示某種語法意義。也有的實詞虛化后只表示語法意義,多義詞數(shù)量多,而且多義詞的詞性甚至可能完全不同[1],由于長時間習慣漢語的語言特點,在學習其他的語言的時候會遇到一定的障礙,特別是遇到德語這樣比較嚴格的屈折語來說。
雖然大多數(shù)中國學生在大學以前也學過較長時間的英語,從一些方面來看,英語和德語是有相通的地方,但是也有很大的不同點。而且英語與中文相比,至少在語序方面是大致一樣的,英語目前已經(jīng)算不是非常嚴格的屈折語了,在從屈折語向孤立語過渡方面,英語比其他任何一種歐洲語言都更接近漢語[2]。
德語則是屈折語的一個典型例子。德語是詞形變化很豐富的語言,某些詞類在組合句子的時候必須變化。比如不同的人稱、單復數(shù)的不同、時態(tài)的不同,都需要使用不同的詞尾亦或是助詞來表示出來,這個在英語中是有體現(xiàn)的,但是英語的復雜程度遠不及德語,而對于漢語來說,則完全沒有類似的表達[3]。
通過不使用或者盡量少用中文來輔助,最好只通過德語來理解德語的方式,可以規(guī)避在傳統(tǒng)學習中使用漢語來解釋造成的語義上的歧義性,此歧義性從根本上是由兩種語言之間的不可逾越的鴻溝造成的,采用純德語學習也是為了從根本上去避免漢語多義詞解釋容易出現(xiàn)歧義的問題。
總結(jié)說來,從理論上分析,雖然純德語教學在一開始的時候?qū)W生可能會出現(xiàn)不適應的情況,但從長期效果來看,是有積極意義的。
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下面從學生反饋、教師反饋和客觀成績?nèi)齻€方面對結(jié)果進行探討。
1.從學生反饋方面來說,A1班的學生普遍要比B1班接受的更快,而且適應的更好。A1班學生表示純德語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他們理解德語詞匯和用法,并且對主動增加詞匯量的積極性有所提升;由于詞匯量的提升和營造的德語氛圍使得學生在課堂上與老師尤其同外教的交流增多,從側(cè)面也一定程度地提升了口語與聽力水平;知識點與詞匯記得更牢固,信心也飽滿了,反之又在學習上產(chǎn)生了良性影響和循環(huán)。在A1班,純德語教學獲得來自學生總體的好評。
B1班方面由于基礎比A1班差,在一開始的接受情況上整體不如A1班,但是少數(shù)成績前列的學生明確表示對此教學方法的認同,基本同A1班的反饋一樣。其他學生在經(jīng)歷過一段時間的適應期以后,出現(xiàn)比較明顯的兩級分化情況。一部分學生接受的比較好,課上也能與教師進行互動;另一部分學生則表示出對該教學方法并非特別認同,課堂表現(xiàn)并不活躍。
2.從教師反饋方面來說,在A1班師生互動增多,課堂發(fā)言明顯增多,氛圍活躍,授課明顯輕松。以往類似于一言堂的外語教學方式得到顯著改善,學生能夠較好地參與到主動學習氛圍中去。外教表示學生提問的積極性提高,交流融洽度和流暢度增加,學生也表示能夠更好理解外教的表達和思維方式,將從外教那獲取的信息更順利地進行轉(zhuǎn)化。此舉既提高了教學質(zhì)量,又融洽了師生關(guān)系,課堂也變得更有生氣,學生老師都受益。
B1班成績較好的學生反饋與A1班基本相同。任課教師也能明確地感受到最初對純德語教學接受度不高的學生兩級分化的現(xiàn)象。對于教師來說,如何通過行之有效的方式來幫助對純德語學習沒有興趣的學生是今后努力的重點方向。目前已采取強化基礎知識、加強師生交流等方式提升對于純德語學習的認可度,在一部分學生身上已收得一定效果。
3.從客觀成績反饋的方面來說,A1班的學生成績有了較為明顯的提高。測驗難度基本一致的情況下,學期中測驗A1班結(jié)果平均分要比上學期未采用純德語教學法提升10%到15%,有的學生較之前提高了近十分。從最近公布的德??荚嚦煽儊砜?,A1班的學生中達到16分以上、B1班中達到12分以上的人數(shù)都較之往年增多,A1班還出現(xiàn)了幾年未見的滿分現(xiàn)象。雖然有個別學生成績存在小范圍的波動,但是總體平均分數(shù)得到了一個較為明顯的提升。作為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教學法的A2班則沒有明顯的變化,成績比A1班要低,也可說明純德語教學法收到更好的成果。
在B1班也出現(xiàn)了一定的分化現(xiàn)象,一部分沒能很好適應該教學法的學生成績出現(xiàn)了明顯的下降,雖然幅度不算很夸張,但是有20%左右的退后;另一方面來說,能良好接受純德語教學法學生的成績有一定的提升,但有提升的學生總體提升水平不如A1班幅度來得明顯,也有基本保持不變的情況。作為對照組的B2班與A2班情況基本相同,排除個別特殊情況的學生,與上次測驗成績基本處于同一水平線。
純德語教學法在本身德語底子較好,學習積極性較高的學生身上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不僅于客觀成績上有了明顯提升,口語、聽力等“軟實力”也有了正面的反饋,以實踐印證了該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對于本身德語基礎并不扎實的學生來說,對該方法接受起來還有難度,甚至造成抵觸情緒,從而對成績產(chǎn)生負面影響。如何消除這樣的負面影響,并幫助希望達到中等德語水平、但基礎薄弱的學生成為純德語教學的一個難點和挑戰(zhàn)。
參考文獻
[1]馮英.漢語結(jié)構(gòu)類型的歷史演變[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
[2]藍純.外語教學與研究[Z].1995.
[3]王京平.德語語言學教程[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132-133.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6)12-0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