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劍塵,朱廣亮
(安徽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淮南 232001)
?
教材·教法共生之索解
——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2015年版)為例
韓劍塵,朱廣亮
(安徽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淮南 232001)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教材自2006年“出生”以來不斷“成長”,其中2015年版教材內容的“動”與“靜”更加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要求,也更加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邏輯聯(lián)系。任課教師應根據國家設置“基礎”課的宗旨、任務與要求,把握教學方法的“破”與“立”,即不囿于知識,以培養(yǎng)和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為主旨;不追求法學教育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確認法治教育教學目標;不受制于不正之氣,堅持“基礎”課的政治性要求?!盎A”課教材與教法兩者缺一不可,互相促進,共生發(fā)展。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思想道德素質;法律素質
馬克思恩格斯說,“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盵1]為了充分體現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充分體現黨的十八大與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充分體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大學生的意見與建議,中宣部、教育部組織專家學者在2015年對“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教材進行了大幅度修訂,形成了2015年修訂版。較之前的教材,2015年修訂版“基礎”涉及教材的章節(jié)結構、內容安排、思想觀點、語言表述等,主要調整了教材的框架結構,增減了教材內容,使思想道德教育教學與法律教育教學的內容更加緊密與具體。筆者不揣谫陋,謹就2015年版“基礎”教材與教法的共生作嘗試性探討,錯訛之處,敬請方家糾偏。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是面向未來的事業(yè),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續(xù)奮斗?!鼻嗄甏髮W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與建設者,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將直接影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興衰成敗。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的培育與提高已成為高校一項緊迫的任務,也成為“基礎”課教學的重大任務。
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包括思想素質、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三個方面[2],法律素質包括擁有必要的法律知識、養(yǎng)成必要的法律思維、具有必要的用法與護法能力三個方面。這兩種素質是大學生的各種素質中極其重要的素質,是一個有機統(tǒng)一體,在“基礎”課內容的設置方面達到了有機融合。這種針對性和科學性的融合有一個認識與實現的過程。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98方案”中,“思想道德修養(yǎng)”、“法律基礎”分屬于兩門課程。這兩門課程對幫助大學生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修養(yǎng),增強遵紀守法意識等方面,發(fā)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該方案將思想道德教育教學與法律教育教學分開,不能完整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也不能適應當今素質教育的要求。“05方案”將“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兩門課程整合為“基礎”一門,將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的教育教學緊密結合在一起,并定位為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思想政治教育二級學科為依托的嶄新課程。該課程的教材自2006年8月出版后,先后在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3年、2015年六次修訂。可見,“基礎”課教材在產生之后,幾乎每一二年就經歷一次變革,多次變革后,不斷得到成長。2015年修訂的“基礎”課教材一方面注重繼承和借鑒以往教材編寫的成功經驗,充分吸收以往教育教學取得的豐富成果;另一方面根據“基礎”課教學體系和教學目的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創(chuàng)新性定位和闡釋,并明確規(guī)定了該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大學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教材第13頁),特別突出了法律部分的思想性與踐行性。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演員出色的表演是其辛勤勞動的結果。同樣,“基礎”課教師要想獲得高質高效的教學,必須有多種“合力”的共同作用才能達成,其中之一是教師必備的對教材的駕馭素質與能力。教材是一課之本,教師對教材內容與精神的理解與把握是實現教育教學目標的前提條件與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基礎”課教師必須領會教材修訂的新要求,把握修訂教材的具體內容,理解修訂教材的體系結構,做到“胸中有邱壑”,才能實現由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知識體系向信仰體系的科學轉變。
2015年版“基礎”教材仍是由全國遴選出來的頂級專家編寫,并代表當前國內最高學術水平,具有權威性。該教材在保持本課程內容的連續(xù)性、風格的相似性、理論的科學性前提下重塑教材的體系、內容,構建了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與法律教育的課程內容體系。該教材內容由上一版的7章24節(jié)修訂為最新版的8章31節(jié),并恰當地分開了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的內容,其中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內容比例有所刪減,法律基礎的內容比例有所增多。筆者根據2015年版“基礎”教材的修訂說明,進一步將該教材細化分析并簡析其中的一些意義、價值。
首先是關于教材的緒論部分。與上一版教材相比,該部分的框架通過調整由3節(jié)結構改為4節(jié)。前兩節(jié)的內容引導大學新生提升適應大學生活的能力,明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目標,其中,第一節(jié)新增了“合作學習的理念”內容,第二節(jié)增加了“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fā)揮作用”內容。這兩節(jié)內容實際上是對大學新生的入學教育,具有親和力、吸引力與向心力。第三節(jié)是將上一版教材第二節(jié)的一部分單列出來,但這節(jié)的內容不是簡單的獨立,而是闡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價值要求,并大大豐富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大意義。第四節(jié)論述了學習本課程的意義與方法??傆^緒論部分的內容,主要是教育學生大學是人生道路的一個新起點、新轉折,引導學生適應新環(huán)境、新角色,強調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問題。
其次是關于教材的主體部分。這一部分是教材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方面為第一、二、三章,講理想信念、中國精神、人生觀,屬于思想教育部分。第一章在體系內容方面變化不大,主要變化是對第三節(jié)進行了重組與改寫,并在標題上有所變動,譬如,原標題“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橋梁”、“立志高遠與始于足下”分別被新標題“在實踐中化理想為現實”、“在實現中國夢的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所取代。這種安排增強了理想信念教育的針對性、感染性和實效性。第二章標題由“繼承愛國傳統(tǒng),弘揚中國精神”改為“弘揚中國精神,共筑精神家園”,章下改動的各節(jié)標題也更加具有時代性。與上一版教材相比,這部分主要是對教材的邏輯思路、結構內容進行了合理、清晰的增添與理順,新增的“中國精神的傳承與價值”(第一節(jié))是全章的引領,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上一版教材中有關愛國主義的大部分內容進行了整合,作為教材的第二節(jié);上一版教材中的“弘揚時代精神”內容與新增的內容“時代精神主要體現”、“做改革創(chuàng)新的實踐者”共同組成教材的第三節(jié)。第三章的變化較小,基本保持了上一版教材的原貌,小的變化是在第一節(jié):體系方面主要是通過合并、刪減與調整,將上一版教材中的人生目的、人生態(tài)度、人生價值重組成“人生觀的主要內容”;內容方面增加了“正確認識人生矛盾”,有利于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豐富而復雜的人生中的各種矛盾與問題,樹立正確的得失觀、幸福觀、生死觀。
第二方面為第四、五章,進行道德觀念與道德行為規(guī)范教育。第四章標題用“注重道德傳承,加強道德實踐”代替上一版的“學習道德理論,注重道德實踐”,體現了重視道德傳承與踐履的思想;內容融入中國革命道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對“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重大作用等新樣貌;邏輯結構由道德一般理論到中華傳統(tǒng)美德再到中國革命道德最后到社會主義道德,通過由遠及近的方式闡釋在前的道德是在后道德的基礎與前提,在后的道德是在前道德的傳承與升華。第五章是進行道德行為規(guī)范教育。在這一章內容中,作為社會規(guī)范的道德,不僅在公共生活、職業(yè)生活、家庭生活、個人生活四大領域實現了理論與實際的有機結合,而且與課程的主旨有機地銜接,實現服務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從而把理論與實踐、教材與生活、課內與課外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
第三方面為第六、七、八章,是法律基礎部分。與上一版教材相比,這部分體系在原教材第五、六章基礎上進行了改寫與重組,新增了第八章,內容擴張不少。概括來說,以“法律的概念及發(fā)展”為基礎加強了“我國社會主義法律與法治體系”、“社會主義的法治觀念樹立、法治思維培養(yǎng)、法律權威尊重”以及“法律權利的行使與法律義務的履行”的相關內容,把法治教育從法律規(guī)定層面上升為思想理念層面,使法律內容具有較強的思想性、時代性。這樣安排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大學生法律權利義務意識、憲法意識、公民意識等,增強大學生維護法律尊嚴的自覺性與責任感,引導大學生依法行使法律權利與踐履法律義務,使大學生成長為具有良好法律素養(yǎng)與堅定法律信仰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說明的是,這部分新增亮點是貫徹了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精神,有助于加強大學生法治理念教育和法治思維培養(yǎng),有益于提升法律基礎部分內容的思想性、前沿性與先進性。
最后是教材的結束語部分。該部分落腳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與緒論中第三節(jié)首尾呼應。如果說緒論部分是向學生解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什么”,那么結束語部分就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學生“如何做”。這是“基礎”課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的根本教學目標,是貫穿“基礎”全教材始終的主線,是“基礎”課課程體系的邏輯歸宿。
縱觀2015年版“基礎”教材,其是以理想信念、中國精神、“五觀”(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律觀)為主要內容,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識性、綜合性和實踐性于一體,是按照從理論到實踐、從思想到行為的邏輯編排的,體系更趨于科學,內容更趨于合理,邏輯更趨于嚴謹,從而三者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更有助于增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與法律教育的系統(tǒng)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發(fā)展和完善的過程,“基礎”課教材概莫例外。教師對教材的意見與建議,一方面可以通過組織反映,供編寫組修訂教材時參考。另一方面教師對教材的使用是對教材的再次開發(fā),正像優(yōu)秀的導演和演員既能正確地把握劇本又不拘泥于劇本才能獲得觀眾的喝彩一樣。教學是在把握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的超越,教師必須根據自己的風格和學生的接受狀況對其進行解讀,并在教學的雙向交流中與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碰撞、激活,進行再加工,賦予教材新的生命力[3]。就2015年版“基礎”課教學方法而言,筆者認為,任課教師應根據國家設置“基礎”課的宗旨、任務與要求,把握“基礎”課教學方法的“破”與“立”。
(一)不囿于知識,以培養(yǎng)和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為主旨
“基礎”課堅持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統(tǒng)一,不是中小學思想道德與法律教育的簡單重復,而是將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與法律教育從常識教育提升為素質教育。這是“基礎”課的最大創(chuàng)新之處。中小學階段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等課程,立足于中小學生的生活實際,著眼于中小學生的發(fā)展需求,把理論觀點闡述寓于現實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通過例證告訴中小學生應當怎樣做,使之知其然。而大學階段的“基礎”課不再是讓學生了解“是什么”的知識論層面,而是重視讓學生探尋“為什么”的理論層面,即“基礎”課側重于理論的學習與思考,側重凸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法律觀教育,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注重以科學的理論幫助大學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
2015年版“基礎”課增加了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論性內容,減少了知識性的內容。然而,當前“基礎”課教學存在的一個主要傾向,就是突出知識性、渲染知識能力。“基礎”課涉及多學科的知識,如果把思想理論教育等同于知識教育,必然會陷入內容多、課時少的怪圈中。內容多、課時少的實際問題在“基礎”課教學中顯而易見。2015年版“基礎”教材,僅225頁,19萬字,但是涵蓋了原“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兩門課程的大部分內容。因為追求精練、篇幅少,許多內容是文件語言式的結論性概括,似壓縮的餅干,如“我國的法律部門”部分(教材第158—163頁)?!盎A”課的實際教學時間因新生開學時間晚、參加軍訓、節(jié)假日放假、學校舉辦運動會等原因,就比教學計劃時間有所縮減,甚至有的學校教學計劃學時也打折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展開講解顯得教學內容“干巴巴”的,展開講述時間未免捉襟見肘。
古人云:“不謀萬事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城?!薄盎A”課教師要解決內容多、課時少的問題、改變以往知識教育為主的做法,就必須站高一步、看遠一點、想深一些,把握“基礎”課的整體要求和局部要求,分清“基礎”課教學內容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就必須“不能僅僅止步于知識,而需在‘轉知成識’、‘轉知成智’、‘轉知成行’上下工夫”[4];就必須始于知識但不能囿于知識,堅持思想理論課的意識形態(tài)性質。引導大學生通過對相應知識的掌握而生成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形成堅定的信念和信仰,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與法律素質。
一言蔽之,“基礎”課教學必須改變知識教育為主的現狀,構建知識傳授、觀念引導、能力培養(yǎng)三位一體的大學生思想道德與法律教育教學新模式,力求把幫助大學生提高社會主義思想道德覺悟和增強社會主義法律觀念緊緊結合在一起,把幫助大學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緊緊結合在一起[5],注重知與行的統(tǒng)一,在傳授思想道德知識和法律知識的同時,更重視思想觀念引導,強調知識、規(guī)范向行為實踐的轉化,化知識為德性,化德性為實踐。
(二)不追求法學教育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確認法治教育教學目標
當前,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的基本精神是“基礎”課的一項極其重要的任務與要求。作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與建設者,大學生掌握法律知識、增強法治觀念也更加實際和迫切。教學實踐也表明,大學生對教材中法律部分的學習熱情明顯比思想道德內容高漲得多。2015年版“基礎”教材順應時代需求,提高了法律內容的比重,增幅不少(上一版“基礎”教材法律部分近40頁,約占全部教材19%的篇幅;而2015年版“基礎”教材法律部分超過80頁,約占整部教材36%的篇幅),教材的法律內容幾乎面面俱到,不僅有大量的法律基礎理論,內容豐富,而且有不少的部門法,涉及憲法及其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要在極其有限的教學時間內講清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理論性的法律基礎理論,達到預設的教學效果,教師要清醒地認識到“基礎”課的法治教育教學目標,切忌將法學教育與法律教育混同起來,沒必要也不可能在本課程教學中追求法學教育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要根據現實條件,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選擇教學方案和方法。筆者在“基礎”課法律教學中采用以下教學方法,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成效。
第一,穿插法理釋論,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2015年版“基礎”課的法治觀教育重視對權利、自由的啟蒙以及法律意識與法治觀念的培養(yǎng),改變了以往教材宣講義務、禁令、法律條文的模式,凸顯了法制教育向法治教育轉變的理念。這一改動貫徹了黨的十八大把法治內化為精神、觀念與意識,外化為自覺行為的新要求?!盎A”課法律教育的主要任務既然是幫助大學生增強社會主義法治觀念,那么法律部分教學不能僅僅是法律知識的灌輸和普及,而應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思想、法治理念與法治精神,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對于某些重要的法律原則和法律規(guī)范,應輔之以法理解釋和論證,使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彰顯法律的莊嚴、正義和神圣感。
第二,加強案例教學,理論與實踐結合。一項“基礎”課教學狀況調查分析表明,“大學生對教學方法的期待幾乎一樣,排在首位的是案例式教學”[6]。對重要的或者容易混淆的法的基本理論,通過案例講述加深學生的理解。舉例盡量聯(lián)系實際,諸如現實發(fā)生的、貼近學生生活的真實案例,學生較有同感,進而來提高學習興趣。除此之外,還要注重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盡最大可能使學生接觸現實社會。配合教學內容,安排實踐性教學,結合社會現實問題進行法律教育,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感受并驗證所學法律知識的正確性。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學生有時拿出一些發(fā)生在學校、家鄉(xiāng)的真實案例,與老師進行探討。這說明學生已經是有意識地用法律的眼光來關注身邊的事件。此時,教師一定要以此個案為契機,為學生耐心、細致地解疑釋惑,并引導他們“努力把法律認知轉化為法律實踐?!盵7]
(三)不受制于不正之氣,堅持“基礎”課的政治性要求
鄧小平同志曾經明確強調:“永遠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盵8]104這清楚地表明了社會主義大學一項極其重要的辦學特征。社會主義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就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立場、政治觀點,就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就“基礎”課來說,作為一門重要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2015年版“基礎”課設置的內容體現著鮮明的政治性,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主導意識形態(tài)教育、提高大學生政治敏銳度和政治覺悟的重大使命。
當前國際、國內形勢深刻變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臨著新的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由于受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部分學生對“基礎”課的內容、教育方式和方法及教育情景有抵觸情緒,致使他們的馬克思主義信念的確立、共產主義思想道德的弘揚存在一定的難度。另外,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沖擊對大學生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這些都使得一些大學生往往對政治不屑一顧,再有青春期的逆反心理,一般情況下很難喚起他們的政治激情,這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遇到的共同難題。
解決這一難題,單靠“灌輸”難以奏效。培養(yǎng)大學生的基本政治素質,使大學生樂于接受正確的思想政治理論與法律理論需要多措并舉。在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可以組織討論、辯論當前形勢與政策的熱點、焦點問題,把課程特點、學生特點、形勢特點有機結合起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并對學生的一些偏激觀點進行正面引導。譬如,對各種社會不良現象,包括黨內的一些腐敗現象,教師沒必要回避,也回避不了。教師要用辯證的思維、辯證的方法,分析產生這些問題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引導學生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社會的主流和支流,不能夸大這些社會矛盾與現象,不能因為社會存在不合理不公正的現象,就動搖馬克思主義的信念、信心、信任。另外,要以大學生的思想實際為出發(fā)點,對大學生困惑的政治問題因勢利導,“堅持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8]104,在“授業(yè)”中,通過“解惑”的方式,達到“傳道”的功效;要重視言傳與身教對大學生的雙重感化,“其身正,不令而行”,切切實實地做學生身體力行的政治模范。
作為培養(yǎng)與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與法律素質的一門重要課程,“基礎”課教材具有提綱挈領的功能,而教法則承擔了靈魂傳遞的功能。這兩者缺一不可,相互促進,共生發(fā)展。一是兩者均系相對獨立的整體。作為“基礎”課教材本身而言,其具有相對獨立性,主要表現在其有一套完整的邏輯內容。這就決定了“基礎”課教材本身的完整性。譬如“基礎”課教材目標的設立、教材內容的選擇與分配、教材內容之間的排序等問題均影響教材體系的合理性。因此,作為教材本身而言,“基礎”課具有一定的邏輯結構和課程安排。同理,作為教學方法而言,“基礎”課也存在一定的體系選擇,比如教法的可選擇性、實用性、實效性都是教師需要考慮的因素。一旦某種或者某幾種教法收到良好效果,便可能以較為穩(wěn)定的形式復制、擴展。因此,“基礎”課教法本身也同樣是具有相對獨立的整體。二是兩者均為同一目標服務?!盎A”課教材的設置,意在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與法律素質,而教材內容的安排均是貫穿這一主線。教師采用各異的教學方法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教材內容的傳授,是為了學生更容易理解與內化。因此,無論是“基礎”課教材,還是“基礎”課教師的教學方法無一不是服務于同一教學目的,這就成為二者共生發(fā)展的基礎。三是兩者相互依存。盡管“基礎”課教材與教法相對獨立,但兩者有共同的目標,是互相為伴、相互依存的?!盎A”課教材引領“基礎”課教師教法的方向,“基礎”課教師的教法是實現“基礎”課教材目標的主途徑。
一言以蔽之,“基礎”課教材與教法猶如“魚水”。教材如果離開優(yōu)秀的教法,終將是一本平淡無奇的書而已。而有優(yōu)良的教法,教材則似一位有思想、有情懷的長者,不斷給人啟迪,使人成長。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4.
[2] 吳潛濤,王雅麗.思想道德素質: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靈魂[J].思想教育研究,2012(8):26-28.
[3] 祖嘉合.“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三題[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1):45-49.
[4] 馮秀軍.“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主題教學模式建構及其內容整合[J].教學與研究,2015(6):95-100.
[5] 本刊記者.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教材編寫的有關問題——訪教材編寫組首席專家(召集人)羅國杰教授[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6(6):14-18.
[6] 馬建青,王東莉.“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狀況三輪滾動調查結果的比較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1):57-59.
[7] 賁國棟.增強“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實效性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10):71-73.
[8] 鄧小平.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責任編輯:吳曉紅]
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Textbook and Teaching Method: An Case Study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cs (Revised in 2015)
HAN Jian-chen ,ZHU Guang-liang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
The text book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cs has been “growing” constantly since it was “born” in 2006. The inheritance and reform of the previous versions embodied in the 2015 version of the textbook are in better agreement not only with the overall requirements but also the innate logic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for this course should have a keen awareness of the primary purposes, objectives and requirements for the government to set this course. They should seek innovation in teaching methods, focusing on students’ improved ideological and moral virtues and legal awareness than on the imparting of inert knowledge. They should not pursue the integrity and systematicality of legal education, instead they should focus on fostering students’ awareness of the rule of law. They should uphold the political principles in the textbook without being contaminated by the unclean social conduct. Textbooks and teaching methods for this course, being interdependent and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are both indispensabl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cs; ideological and moral virtues; legal awareness
2016-05-04
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弘揚核心價值觀“德與法”名師工作室項目):理工科高校“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研究(Szzgih1-1-2016-8);安徽省級質量工程教學研究重點項目:[從“毛坯房”走向“精裝房”:理工科“形勢與政策”課課內實踐教學品質提升研究(2015jyxm135)];安徽理工大學思政會項目:大學生“形勢與政策”課實踐教學研究( 2015szxm06)
韓劍塵(1971-),男,安徽阜陽人,副教授,從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與研究工作。
G641
A
1672-1101(2016)04-01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