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娟(武夷學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國內(nèi)外語教學中的“后方法”研究十年回顧
沈麗娟
(武夷學院,福建 武夷山354300)
國內(nèi)關于外語教學中的“后方法”研究和應用已經(jīng)有十多年的時間,成果豐碩,研究范圍包含了外語教學的諸多方面,但同時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問題,如研究的深度有待提高、理論研究多于實證研究、術語使用的混亂等。有必要將十年來我國外語教學界后方法的研究加以回顧和總結,為今后該領域研究提供可資借鑒的材料。
后方法外語教學Kumaravadivelu
外語教學中的“后方法”理論基礎是20世紀興起的后現(xiàn)代主義,代表人物有Kumaravadivelu,Prabhu,Alwright,Stern,F(xiàn)reeman等,其中,Kumaravadivelu被認為是后方法教學思想的理論集大成者。他奠定了“后方法”的理論基礎,創(chuàng)建了后方法的三個參數(shù),同時為了更好地指導課堂教學,Kumaravadivelu創(chuàng)建了后方法的宏觀策略框架。
外語教學“后方法的概念”由但巍于2004首次引入我國英語教學界。隨后胡亦杰、董金偉、陶健敏等一大批學者對外語教學中的“后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詮釋。迄今,已公開發(fā)表相關學術論文300余篇,研究范圍涵蓋了外語教學的諸多方面。但同時不難發(fā)現(xiàn),該領域的研究依然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了能夠清晰了解近十年來我國外語教學界在后方法領域研究的狀況及優(yōu)缺點,本文運用文獻分析的方法,基于2004年到2014年十年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對國內(nèi)外語教學中的“后方法”研究進行了回顧。
1.國內(nèi)外語教學中的“后方法”的萌芽階段
在這個階段,外語教學中的“后方法”還沒有以術語的形式傳入中國。此時我國教學界癡迷于尋求“最佳外語教學法”,但仍然不能改變中國外語教學“費時、低效”的局面。于是,對引進的外語教學法的反思與批判之聲逐漸浮出水面。劉潤清在《論大學英語教學》指出:“脫離具體情況去講哪一種方法最好不是科學態(tài)度?!边M入新世紀以來,諸多學者(王才仁,2000;周季明,2008等)都指出各種教學流派或理論都有其優(yōu)缺點,沒有哪一個理論能夠兼顧教學的方方面面,應該將各種教學法或理論的優(yōu)點結合起來,揚長避短,盡力去適應具體教學中形式多樣的教學需求,滿足學生個性的學習要求。
2.國內(nèi)外語教學中的“后方法”的引介階段
據(jù)中國知網(wǎng)(CNKI)資料顯示,但巍首先將“后方法”的概念引入國內(nèi);董金偉譯介了Kumaravadivelu《理解語言教學—從方法到后方法教育思想》一文,譯文結合外語教學詳細介紹了外語教學中的“后方法”的特征、要素及后方法教育思想對我國外語教學的啟示??傮w來看,這一階段主要是對國外相關研究的介紹和引進階段,無論從深度和廣度來看,都是很有限的,但是對“后方法”教育思想的引進,無疑在我國外語教學方法論大行其道的形勢下,撕開了一道口子,讓人們對教學法的種種質疑和不滿終于有了一定的思想理論基礎。
3.外語教學中的“后方法”的本土化發(fā)展階段
這一階段,外語教學中的“后方法”無論從應用的廣度還是在理論研究的深度上都有所發(fā)展。就廣度而言,外語教學中的“后方法”引進之后,迅速引起國內(nèi)學者的響應。迄今,有關于外語教學“后方法”的研究文章超過300多篇,文章主題或內(nèi)容幾乎涵蓋了外語教學的方方面面。如蔣武林、呂晨陽,王平、王朝輝等將外語教學中的“后方法”應用于英語教學或視聽說課程中,取得較滿意的效果。鄧秀娥論述了教師在寫作課中的角色問題和外語教學中的“后方法”在寫作課中的應用。鄧志輝、鄭玉琪等學者從不同維度討論了外語教學中的“后方法”對外語教師發(fā)展和教師教學理念影響的問題。張娟、熊菊香,門群等分別從語音教學、閱讀教學、詞匯和語法等教學方面討論了外語教學中的“后方法”。陶健敏等討論了外語教學中的“后方法”應用到對外漢語教學中取得的效果。項超婕、龔海平等進一步將外語教學中的“后方法”與中國外語教學實際相結合,進一步發(fā)展了外語教學中的“后方法”。
在深度研究方面,總體而言,還處于理論探討階段,并無重大理論突破。首先,在外語教學中的“后方法”引入中國之初,就有學者呼吁 “在引進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流派時候,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充分考慮在我國的各種適應性因素,絕不可以盲目照搬,人云亦云”(郭曉靜,2007:58);“對待多元化的學說和流派不能極端的全部接受或者全部否定的態(tài)度”(成曉光,2006:63)。我國學者在深入分析了kumaravadivelu主張的外語教學中的“后方法”和各種傳統(tǒng)外語教學法后,認為外語教育家們所持的“方法已死”的主張?zhí)^于武斷,“事實上,大部分一線教師在課堂上仍在使用著某(幾)種教學方法或深受其影響等”(董金偉,2008:99)。胡亦杰認為外語教學中的“后方法”是對傳統(tǒng)教學法的繼承和超越。在對“方法”的質疑與反思背景下,一些外語教學實踐家開始了外語教學法的本土化實踐。如包天仁教授在二十多年研究基礎上所創(chuàng)立的四位一體英語教學法;張思中先生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教學實踐,創(chuàng)造出以“適當集中、反復循環(huán)、閱讀原著、因材施教”16字為核心的張思中教學法;李陽的瘋狂英語等。盡管外語教學廣受質疑,并且有諸多本土化的外語教學法誕生,但這些本土化的外語教學法要么是對傳統(tǒng)教學法的折中,要么就是多種教學法的綜合,并未完全跳出“方法”的束縛。
從上文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其一,我國外語教學中的“后方法”的研究從引介階段開始就重視對外來理論的批判性的思考。其二,理論結合實際,用外語教學中的“后方法”來分析我國本土外語教學法,探討外語教學中的“后方法”在中國本土化的問題。其三,外語教學中的“后方法”的廣泛性。關于外語教學中的“后方法”的研究包含了語言教學的方方面面:從小學英語到研究生英語;從職業(yè)中專、獨立學院、高職高專到本科院校;從商務英語到對外漢語;從聽說讀寫譯到語音,語法和詞匯;從教師培育到學生學習策略,應有盡有。
總體來說,我國學者關于外語教學中的“后方法”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分別從外語和二語兩個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深入廣泛的研究;既有引進和借鑒國外研究成果,更有基于本土特色的外語教學中的“后方法”研究;既有理論探討,又有實證研究。但后方法畢竟是一種新的外語教學理念,在國內(nèi)的研究僅僅十余年時間,目前關于外語教學中的“后方法”的研究依然存在諸多問題:第一,外語教學中的“后方法”誕生于二語教學的環(huán)境,而我國主要是英語作為外語的教學環(huán)境。在外語教學環(huán)境中照搬二語教學理論顯然是不合時宜的,另外我們發(fā)現(xiàn)部分研究把二語和外語混為一談,概念使用比較混亂。第二,外語教學中的“后方法”是一種宏觀上的“教學思想”而非具體的、用以課堂操作的“另一種教學方法”和規(guī)則。第三,我國學者關于外語教學中的“后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Kumaravadivelu的后方法思想上,較少綜合論述后方法思想,導致研究理論深度不夠,很多研究流于形式。第四,理論探討遠多于實證研究。
外語教學中的“后方法”是外語教學發(fā)展中的一次理論突破,它第一次明確對外語教學的“方法”論提出了挑戰(zhàn),否定了外語教學存在“最佳方法”的偏頗觀點,打破了教師和理論家在外語教學系統(tǒng)中的層級關系,主張 “教師賦權增能”構筑適應具體教學的“教師理論”,從而將外語教學從方法時代帶入后方法時代。我國的外語教學中的“后方法”雖然起步較晚,目前的研究進展固然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但總體上來說還是進步。
[1]Kumaravadivelu B.Towards a Postmethod Pedagogy [J].TesolQuarterly,2001.35(4).
[2]但巍.《超越教學法:語言教學的宏觀策略》述評[J].外語界,2004(2).
[3]鄧秀娥.試析后方法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師在寫作教學中的角色[J].宜春學院學報,2011.33(6).
[4]鄧志輝.教師賦權增能與后方法視野下的外語教學[J].外語界,2008(5).
[5]董金偉.《理解語言教學——從方法到后方法》述介[J].現(xiàn)代外語,2008.31(1).
[6]龔海平.后方法時代外語教學法的本士化研究“全語言教學”及其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江蘇教育:中學教學,2013(10).
[7]郭曉靜.中國英語教學法:從舶來品走向理性選擇[J].教育探索,2007.7(8).
[8]蔣武林,呂晨陽.后方法理論視野下的大學英語聽力教學[J].科教文匯旬刊,2012(5).
[9]劉潤清.論大學英語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10]門群.“后方法時代”非英語專業(yè)詞匯教學法實證研究[J].武警學院學報,2013.29(3).
[11]陶健敏.“后方法時代”語言教學觀與對外漢語教學法體系構建[J].華文教學與研究,2006(3).
[12]王才仁.英語教學交際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
[13]王平,王朝輝,王密卿.后方法理論下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策略探析[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18(6).
[14]項超婕.論走出中國特色外語教學方法的理論基礎——《理解語言教學:從方法到后方法》啟示[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6).
[15]張娟,熊菊香.從后方法論英語閱讀課程教學[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
[16]鄭玉琪.后方法時代外語教學中教師角色的調查與分析[J].外語電化教學,2014(1).
[17]周季鳴.從認識到覺醒——二語習得和教學領域的最近15年(1991-2006)[J].外語界,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