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鞚?李程遠 朱瀚森
生物友好與自然教育美國圣地亞哥動物園規(guī)劃設計研究
張?zhí)鞚?李程遠 朱瀚森
2016年是美國圣地亞哥動物園建園100周年。該園集城市動物園、野生動物園和研究機構于一體,其動物展示與保護模式引領著世界范圍動物園的發(fā)展。論文梳理評述美國圣地亞哥動物園的百年發(fā)展歷程,按時間順序和主要特征將其劃分為籠舍陳列、沉浸觀覽、生境營造3個時期。并剖析該園當前所處生境營造時期的規(guī)劃布局理念,闡釋各生境的主題、特征及動植物物種配置,并揭示園內(nèi)參觀流線組織和互動性設計??偨Y圣地亞哥動物園的3個主要發(fā)展理念,即生物友好、自然教育和保護使命,以期為我國動物園的規(guī)劃設計提供參考。
風景園林;動物園;圣地亞哥動物園;生境;自然教育
修回日期:2016-08-18
2016年是美國圣地亞哥動物園建園100周年。該園始創(chuàng)于1916年,由專門成立的非盈利性的圣地亞哥動物學會來負責其管理組織,2010年該學會更名為圣地亞哥動物園國際(San Diego Zoo Global),是目前全球最大規(guī)模的動物學會之一。該園選址于圣地亞哥市中心東北部著名的巴爾波公園(Balboa Park)內(nèi),占地40hm2,在美國率先實施了無籠開放式展示,并為動物悉心營造了自然式的生境(habitat)。目前園內(nèi)生活著3 500多只動物,達650余種及亞種。其中包括我國的國寶大熊貓(Ailuropoda melanoleuca),并于1999年在全美率先繁殖成功,至今已有6只幼崽成功存活長大。該園同時也是生長著奇花異草的植物園,栽種著多達70萬株植物,部分用以模擬稀有動物的棲息環(huán)境或用作動物的食物。
除圣地亞哥動物園外,圣地亞哥動物園國際同時還包括野生動物園(Safari Park)和保護研究所(The San Diego Zoo Institute for Conservation Research)。野生動物園于1972年開放,距圣地亞哥市區(qū)48km,占地730hm2,既作為動植物保護基地,也開放供游覽學習,是當代野生動物園的雛形。保護研究所在兩園開展珍稀野生動植物的就地保護與研究。這種集城市動物園、野生動物園和研究機構于一體的動物展示與保護模式引領著世界范圍動物園的發(fā)展,享有盛譽。
2.1 籠舍陳列時期(1916-1920s)
建立圣地亞哥動物園的想法可以追溯至1915年。當時因舉辦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會址巴爾波公園內(nèi)布置了五處小型動物展區(qū),建成了大型鳥舍,鹿(Cervidae)和獅子(Panthera leo)等野生動物則被分別放置在臨時的籠舍中展出(圖1)。博覽會結束后,參展的異域動物面臨去與留的兩難境地。1916年9月,時任博覽會外科醫(yī)生的維格弗斯(美,Harry M. Wegeforth)博士(圖2)率先提議整合既有資源,在部分博覽會址上建立動物園。[1]他聯(lián)絡圣地亞哥聯(lián)盟報發(fā)表計劃書,努力贏取政府和公眾的支持。還效仿紐約布朗克斯動物園成立了圣地亞哥動物學會,將分散的各類動物集中在廢棄的沃德蘭游樂園圈養(yǎng),并負責動物園的運營管理。1921年,圣地亞哥政府劃撥出巴爾波公園內(nèi)一塊40hm2的土地,供動物園永久性使用。20世紀20年代,在維格弗斯博士的引領下,圣地亞哥動物園凝聚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科研和管理人才,并收到來自孩童、家長以及商人等捐贈人的充足捐款,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具創(chuàng)新性的動物園之一。[2]
2.2 沉浸觀覽(Immersion Exhibition)時期(1920s-1960s)1)
在建園初始,維格弗斯博士已明確表示“痛恨牢籠”,開始嘗試創(chuàng)造壕溝(moat)式展示,讓觀者與動物獲得舒適感。1920年,園內(nèi)首次在黑熊展示區(qū)建造了壕溝(圖3)。壕溝建于人與動物之間,起到隔離的作用,人無法進入但卻可以感受到動物在朝自己走來。設計師根據(jù)動物的習性與行為,如飛行、跳躍距離等,來確定壕溝的寬度、深度、坡度等屬性。1922年,獅子展區(qū)成功摒棄了金屬隔離網(wǎng),標志著圣地亞哥動物園成為世界上最早實踐“無籠式”展示的動物園之一。
在壕溝式設計領域,浮士德(美,Chuck Faust)是園內(nèi)一位頗具代表性的設計師,曾主持設計大猩猩(Gorilla)展示區(qū)。大猩猩是靈長類動物,具有較高的智商,同時也是此類動物中體形最大的種,最迫切需要“掙脫”牢籠。浮士德使用模型(圖4-1)仔細推敲山體、壕溝、游客和大猩猩之間的尺度關系(圖4-2)。從1931年到1963年,大猩猩展示區(qū)終于完成了從籠舍陳列到沉浸式觀覽模式的轉型(圖5-1、5-2)。[3]
此外,北極熊(Ursus maritimus)是極端氣候條件下生活的代表性動物。1960年,來自挪威的3只北極熊展區(qū)向公眾開放,其生活區(qū)域模擬北極環(huán)境,被設計成冰山式的洞穴。這是現(xiàn)今北極動植物展區(qū)的原型,代表沉浸式觀覽模式已逐漸成熟。[4]20世紀后半期,美國動物園開始為游客提供全新的體驗,將鐵柵欄、混凝土墻替換成隱蔽的壕溝、修建大型動物專區(qū)和重現(xiàn)熱帶雨林,圣地亞哥動物園在全美引領著這些轉變。
2.3 生境營造時期(1970s至今)
為了更好地照料珍稀瀕危動物,時任園長的施羅德(美,Charles Schroeder)博士于1964年提出創(chuàng)辦野生動物園。起初并沒有設想對公眾開放,隨著計劃逐步成型,他認識到野生動物園可為公眾提供富有教育意義的特殊體驗,進而起到保護動物的作用。設計師浮士德帶上速寫本前往非洲考察,畫下那里的村莊與景觀,隨后將這些景象融入其野生動物園的設計構思中,試圖創(chuàng)造出更形象的模擬野生環(huán)境的展示空間(圖6)。大型鳥舍、觀光車、模擬自然的起伏地形等設計理念在那時已初步形成。[5]經(jīng)過8年的籌備,圣地亞哥野生動物園于1972年開園,目前園內(nèi)生活著970多只動物,150余個物種。
野生動物園的開辦以保護為動因,同時也激發(fā)了生境理念在圣地亞哥動物園的運用。因這樣大面積的野生動物園在城市內(nèi)難以實現(xiàn),景觀設計師和建筑師于是努力在有限的面積內(nèi)為動物和游客營造多樣化的展示空間。這一時期,圣地亞哥動物園在生境的營造方面展現(xiàn)了非凡的創(chuàng)造力。生境營造的最重要要素之一是植物。1970年,丘(美,Ernie Chew)擔任圣地亞哥動物園的園藝師,他調(diào)查了園內(nèi)的峽谷和臺地,并進一步研究了微氣候環(huán)境,根據(jù)朝向、溫度與濕度等特征配置了適應生存的植物品種。他的植物配置方案也最大限度地結合了動物的特殊屬性,例如為考拉(Phascolarctos cinereus)種植桉樹(Eucalyptus robusta)、為長頸鹿(Giraffa camelopardalis)種植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等,充分體現(xiàn)了“生境式”的設計理念。經(jīng)過20年的悉心營造,圣地亞哥動物園園區(qū)于1993年被美國博物館聯(lián)盟認定為植物園。植物和動物均成為展示主體,植物品種多達6 000多種,竹子(Bambusoideae)、桉樹、木槿(Hibiscus syriacus)等品種還為動物提供著食物。
表1 生境展示類型一覽表Tab. 1 Types of habitat exhibitions
灌木叢林(Scrubland)澳洲內(nèi)陸、非洲巖石灌木叢林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涼爽潮濕,主要生長著矮灌木,分布于美洲、澳洲和南非等。茶色蟆口鴟(Podargus papuensis)、巨蜥(Stellio salvator)、梅花雀(Estrildidae)、禿鷹(Haliaeetus leucocephalus)、蝎子(Scorpionida)、糜鹿(Elaphurus davidianus)、王蛇(Lampropeltis)、鴯鹋(Dromaius novaehollandia)等溫帶森林與針葉林(Temperate Forest & Taiga)迷失森林、熊貓峽谷、亞洲通道溫帶森林冬夏分明,降水充足,植物種類多樣,有落葉植物、常綠植物等。針葉林中多分布著松柏類等常綠植物。肥沃的土壤和落葉層為動物和昆蟲提供生長的溫床。大猩猩、大熊貓、小熊貓(Ailurus fulgens)、大象、考拉、鸚鵡(Psittaciformes)、紅尾鷹(Buteo jamaicensis)、浣熊、馴鹿(Rangifer tarandus)、竹節(jié)蟲(Phasmidae)、袋獾(Sarcophilus harrisii)、冠鷹雕(Stephanoaetus coronatus)等熱帶雨林(Tropical Rain Forest)刺鼠(Niviventer coxingi)、蝴蝶(Rhopalocera)、螞蟻(Formicidae)、蝙蝠、極樂鳥(Paradisaeidae)、蟒蛇(Python molurus)、倭黑猩猩(Pan paniscus)、蚓螈(Caecilian)、狐猴、鳳頭鸚鵡(Cacatuidae)、老虎(Panthera tigris)、穿山甲(Manis)凍原(Tundra)北部邊境凍原生境分布在北極,冬天溫度低至零下60℃,夏季溫度25℃。植物稀少,動物常處于遷移中。迷失森林熱帶雨林降水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0-28℃。面積占地球6%,有全世界動植物物種的50%,還有很多物種沒有被發(fā)現(xiàn)。北極熊、狼(Canis lupus)、棕熊、馴鹿(Rangifer tarandus)、貓頭鷹(Strigiformes)等
3
.1 整體規(guī)劃概況
不同于傳統(tǒng)動物園以物種來劃分展示區(qū),圣地亞哥動物園主要依據(jù)動物原始棲息地將園區(qū)劃分為9個區(qū)域(圖7),即“非洲巖石(Africa Rocks)”、“亞洲通道(Asian Passage)”、“澳洲內(nèi)陸(Outback)”、“發(fā)現(xiàn)前哨(Discovery Outpost)”、“大象歷險(Elephant Odyssey)”、“迷失森林(Lost Forest)”、“北部邊境(Northern Frontier)”、“熊貓峽谷(Panda Canyon)”和“都市叢林(Urban Jungle)”,充分模擬動物原始生存環(huán)境和狀態(tài)。
3.2 生境理念下的規(guī)劃布局
就動物園規(guī)劃設計而言,生境理念是指動物園盡可能完整地呈現(xiàn)動物野生狀態(tài)下的生長環(huán)境,展示要素包括動物、植物、建筑形式乃至風土人情等,給游客以沉浸式的體驗效果。在同一展區(qū),可以發(fā)現(xiàn)許多不同種類的動物共同生活在自然環(huán)境中,并配有棲息地的原生植被。圣地亞哥動物園共模擬了沙漠、島嶼、海洋、草原、河流等10種生境(表1),其動植物來自全球各地,包括非洲、亞洲、澳洲、美洲、歐洲、太平洋島嶼等。
展區(qū)設計最大限度地追求自然化。為了將各物種安排在同一生境中,設計綜合利用了植被與壕溝,阻隔彼此產(chǎn)生威脅和影響的動物物種。壕溝不僅可以阻隔游客和動物,還可以在動物間建立屏障,讓游客感受到野生動物共同生存的場景。園內(nèi)還設有自由飛行鳥舍,采用隱形網(wǎng)和降低亮度的棚屋來減少游客對鳥類的干擾。
除動物外,植物也是營造生境的要素之一,以往配置植物無非是在非洲動物旁栽種非洲植物,這種理念已經(jīng)被淘汰。園內(nèi)現(xiàn)建有19處小型植物園,以植物為展示重點(表2),分布在各動物生活區(qū)和道路兩側,每個區(qū)域內(nèi)的植物和動物均是相應生境具有代表性的物種,他們共同營造生態(tài)氣候微環(huán)境。[6]
園區(qū)內(nèi)的“老虎蹤跡”展區(qū)(圖8)獲得2015年美國動物館與水族館協(xié)會(AZA)最佳展示設計獎(圖9)。該展區(qū)以亞洲印度尼西亞的熱帶雨林作為生境主題,種植了大量的熱帶樹木、藤本植物和花卉,生活著老虎、貘、漁貓和白鹮鸛等動物物種,充分模擬原始自然棲息地環(huán)境;還專門設計安裝了一套先進的高科技噴霧系統(tǒng),使整個區(qū)域內(nèi)充斥著水汽,讓人感覺仿佛真的進入了叢林。此外,“熊貓峽谷”展區(qū)專門種植了黑竹、龍竹、毛綠竹、黃槽竹等竹科植物,除展示以外還可作為大熊貓的食物來源。
表2 小型植物園一覽表Tab.2 Types of small-scale botanic gardens
五彩樂園(My Color Garden)面向兒童的彩色植物巴西珊瑚樹(Erythrina falcata)爬行動物山(Reptile Mesa)異域植物美洲鬣蜥(Iguana iguana)、加拉帕戈斯象龜(Chelonoidis nigra)斯克里普斯鳥舍(Scripps蘆薈樹(Aloe bainesii)、智利根乃拉草(Gunnera tinctoria)、刺桐(Erythrina lysistemon)、馬兜鈴(Aristolochia gigantea)、火輪樹(Stenocarpus sinuatus)、火焰藤、美人樹(Chorisia speciosa)、木槿(Hibiscus sp.)、藍花楹、栓皮櫟、木棉樹(Bombax ceiba)、時鐘藤(Thunbergia mysorensis)Aviary)非洲森林多香果(Pimenta dioica)、刺竹(Bambusa multiplex)、香蕉、樹蘭(Bauhinia sp.)、刺桐、時鐘藤、火焰木、咖啡樹(Coffea arabica)馬來熊森林(Sun Bear Forest)東南亞熱帶雨林刺竹、香蕉、智利根乃拉草、九里香(Murraya koenegii)、龍血樹(Dracaena draco)、菩提樹、榕樹(Ficus radulina)、橡膠樹(Ficus elastica)、印度姜花、貝殼姜、木賊(Equisetum hyemale)、夏威夷果(Macadamia)、散尾葵、魚尾葵(Caryota urens)、荷威棕(Howea forsterana)、諾??俗兀≧hopalostylis baueri)、紙莎草(Cyperus papyrus)、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馬來熊(Helarctos malayanus)臺地瀉湖(Terrace Lagoon)東亞植物復羽葉欒樹(Koelreuteria bipinnata)、蘇鐵、西谷椰子(Cycas revoluta)、鶴望蘭(Strelitzia nicolai)、銀杏(Gingko biloba)、玉蘭(Magnolia quinquepeta)、日本楓木(Acer palmatum)、喇叭樹(Tabebuia impetiginosa)、火焰木老虎蹤跡(Tiger Trail)亞洲熱帶雨林紫竹(Phyllostachys nigra)、龍竹(Bambusa vulgaris)、毛綠竹(Bambusa oldhamii)、黃槽竹(Phyllostachy aureosulcata)等老虎、貘(Tapirus)、漁貓(Prionailurus viverrinus)和白鹮鸛(Mycteria cinerea)等熱帶水果園(Tropical Fruit Grove)熱帶水果香蕉、咖啡、火龍果(Hylocereus undatus)、番石榴(Psidium guajava)、印加豆樹(Inga vera)、番木瓜(Carica papaya)、楊桃樹(Averrhoa carambola)斑紋花園(Variegated Garden)斑紋植物美人蕉(Canna X generalis)、亞麻(Dianella tasmanica)、榕樹(Ficus aspera)、萬年麻(Furcraea foetida)、白金葛(Coprosma repens)堆肥花園(Wig L. Worm Composting Garden)堆肥制作過程
物園還別出心裁的依據(jù)植物的外觀特征來分類展示,旨在激發(fā)青少年兒童的興趣,進而培養(yǎng)保護意識?!拔宀蕵穲@”展示色彩繽紛的植物,如珊瑚樹等;“爬行動物山”展示具有異域特征的植物,如樹皮呈深縱裂形狀的栓皮櫟、原產(chǎn)印度俗稱“跳舞女郎”的時鐘藤等;“斑紋花園”內(nèi)則集中種植了葉片或果實呈不規(guī)則圖案的植物,如葉片有白色塊狀斑紋的白金葛、葉片有乳黃色和淡綠色縱紋的萬年麻等(圖11)。[6]
3.3 流線組織
圣地亞哥動物園的參觀流線設計主要包括3條:一是空中纜車(skyfari);二是車行道,包括前街(Front Street)、公園路(Park Way)、中心大街(Center Street)、樹梢路(Treetops Way);三是步行路徑。由于因城市土地緊張,為給動物留出盡可能大面積的生存空間,游客的游覽空間全部被設計成線性的交通空間。
空中纜車(圖11)于1969年由瑞士伯爾尼馮輥電車公司建成,自西向東穿越整個園區(qū),讓游客能從高空俯瞰全部園景。行駛在車行道上的是雙層導覽巴士(圖12),途徑75%的園區(qū),車上配有專業(yè)講解,讓游客尤其是行動不便者能夠快速游覽整個園區(qū)。步行路徑分布在八個主題展示區(qū)中,圣地亞哥動物園提出“漫步動物園(Walk the Zoo)”的理念,即讓游客在步行中充分體驗生境,近距離觀覽鳥類、鷹類、河馬、猿猴、猩猩、馬來熊、老虎和蕨類等動植物。
3.4 互動性設計
園區(qū)的游覽設計注重創(chuàng)造人與動物互動的可能性,旨在讓游客在與動物近距離接觸的過程中建立起同動物的聯(lián)系感,從而提升保護意識。以“迷失森林”展區(qū)中的歐文斯鳥舍(Owens Aviary)為例,為了讓人和鳥充分接觸,鳥舍設有上下兩條觀覽路徑(圖13),水流依山勢傾泄而下,植物遍布其中,游客行走在鳥舍里時就會感覺進入了鳥的生境,如在鳥的家中做客,傳統(tǒng)動物園以人為主體、動物為客體的關系在這里發(fā)生了扭轉。
動物園除了將動物生活玩耍的場景展示給游客外,還將本應在“后臺”發(fā)生的動物學家照料和研究動物的場景搬到了“前臺”,游客甚至可以直接與飼養(yǎng)員交流對話。游客可在固定時間段進入私密的貓科動物護理區(qū),觀看飼養(yǎng)員如何照顧各種大小不一的貓科動物;“大象歷險”展區(qū)中的大象護理中心擁有專業(yè)的大象管理設施,游客可觀看飼養(yǎng)員給每只大象喂食和體檢,當大象不在設施內(nèi)時,游客可進入內(nèi)部體驗大象視角;“發(fā)現(xiàn)前哨”展區(qū)中游客可用手撫摸綿羊,或用梳子給小山羊“梳頭發(fā)”;游客可以在“都市叢林”展區(qū)購買專門的餅干親自給長頸鹿喂食;在“北部邊境”展區(qū)飼養(yǎng)員可讓游客近距離參觀狼并講解相關知識等。
4.1 生物友好
生物友好型動物園的典型特征是以自然環(huán)境為設計依據(jù),營造基于生物氣候學的生境。過去在評價動物園設計優(yōu)劣時,往往注重動物園間的橫向比較和時間軸上的縱向比較,生物友好型動物園的發(fā)展趨勢則是將動物野生生存環(huán)境作為動物園設計的參照對象。此外,動物園以人為主體、動物為客體的模式正在逐步發(fā)生扭轉,展示策略越來越關注動物的生理與心理健康,而不是優(yōu)先考慮便于人們參觀。動物園不只是動物展覽館,而是動物生活的家,動物在模擬自然地貌的環(huán)境中能最大化地展現(xiàn)自然行為,比如在設置觀覽場所時還需要營造可供其隱蔽的空間等。
以“大象歷險”展區(qū)設計為例,考慮到大象作為一種不斷遷徙的動物,每天可行走近50km,該展區(qū)為大象設計提供了大面積的行走場地,而給游客僅設置了一條車行道和一條步行路徑(圖14)。展區(qū)內(nèi)還布置了6座人造樹裝置(圖15-1,15-2),頂部種植灌木,模擬樹造型的同時為大象提供食物。高6.7m的圓形遮陽裝置外掛有絞盤,每天不定時不定點垂下食物,干草被放置在底部的鐵桿內(nèi),這些做法是為了避免大象被動進食,使其保持行走和思考。裝置內(nèi)還設有注水孔和加熱設備,調(diào)控環(huán)境溫濕度。[7]
4.2 自然教育
倫敦動物園園長曾說過:“動物園在激勵公眾方面具有不容小覷的力量,與動物親密接觸改變了人們對動物的認知和看法?!盵8]正如前文所述,游客在鳥舍中近距離觀看飛翔的鳥、給綿羊“梳頭發(fā)”、給長頸鹿喂食等,圣地亞哥動物園讓人和動物充分親近。
圣地亞哥動物園重視科普野生動植物知識。動物展示區(qū)設有宣傳欄介紹相應動物習性(圖16),圖文并茂,還可播放動物的聲音。園區(qū)印發(fā)植物小冊子,按編號印有照片與詳細介紹,游客可以在參觀時對應編號查看。每周安排一天開放植物觀光巴士,集中展示各類植物。
圣地亞哥動物園亦重視棲息地相關知識的教育。園內(nèi)模擬了加州本地生境,讓游客有意識地參與拯救和保護本土瀕危物種。例如,“蝴蝶后院”內(nèi)精選了吸引蝴蝶的加州植物物種,游客可以近距離觀察蝴蝶的全生命周期,鼓勵游客回家后在自家種植這些易于在加州存活的物種,這樣便可以在家里欣賞蝴蝶。鑒于夏威夷島每平方米內(nèi)的瀕危物種數(shù)量位居全球第一,“夏威夷花園”內(nèi)主要種植了夏威夷島上的3種瀕危植物物種,其它物種由于氣候差異被置于溫室中,該展示區(qū)讓游客能充分知曉夏威夷島蘊含的植物寶藏。
最具特殊性的展示區(qū)是“堆肥花園”,其展示主體并非植物本身,而是堆肥制作過程。家長和孩子可以在此動手參與堆肥的制作,參觀大型園藝種植區(qū)的堆肥技術流程演示。通過這些活動,孩子們認識到堆肥可以回收落葉,減少水土流失、垃圾排放、有毒化學肥料和殺蟲劑使用等,進而起到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作用。
當前的青少年兒童可以通過網(wǎng)絡等各種途徑,方便快捷地獲取野生動植物相關知識,但是與大自然的直接接觸卻日益減少。因此社會有義務提供具有自然教育意義的場所,幫助公眾建立對自然界的緊密感。目前城市已有的機構包括植物園、水族館、海洋公園、動物園和各類自然歷史博物館,它們各自在自然界各個領域發(fā)揮著教育職能。動物園因集聚各類鮮活的動植物,擁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有潛力整合前述多種機構的不同功能,這也是圣地亞哥動物園未來的發(fā)展趨勢。
4.3 保護使命
展示理念的革新之外,圣地亞哥動物園一直以保護動物為重要使命。早在1927年,園內(nèi)即開設了動物醫(yī)院,這是美國第一家由動物園開設的動物醫(yī)院。醫(yī)院對園內(nèi)動物進行必要的醫(yī)療照顧,同時展開對動物生理學、行為學、醫(yī)學疾病的研究,這是今圣地亞哥動物園保護研究所的早期雛形。1970年代,動物園進一步將保護瀕危動物作為其使命之一,持續(xù)舉辦國際會議,將瀕危動物的保護與繁衍作為重要議題并開展國際合作。
實際上,動物園承擔著保護動物與棲息地的雙重使命。1993年,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與世界動物園園長聯(lián)盟(IUDZG)發(fā)布了《世界動物園保護策略》[9],2005年又進一步修訂和更新[10]。該策略強調(diào)了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下展開國際協(xié)作的重要性,并提出動物園未來發(fā)展策略和保護目標:通過國際合作項目,積極支持瀕危物種的就地與遷地保護,依次保護自然棲息地、生境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積極普及動物保護的科學知識,為保護團體提供經(jīng)驗支持;推進公眾對動物保護、自然資源可持續(xù)性、人與自然間建立新平衡之迫切性的意識。
圈養(yǎng)動物是一種保護策略,在經(jīng)過保護中心一系列精心培育后,野生動物從就地保護的國家公園被放到野外環(huán)境。保護教育是這種保護性培育的衍生品,動物園幫助提升公眾對野生動植物保護的認知,并使其意識到自身生活方式與生態(tài)系統(tǒng)之間的關聯(lián)性。圣地亞哥動物園不斷地嘗試寓教于樂,通過增進與動物的互動提升參與感,進而普及動物保護知識。而且,該園依據(jù)生境理念規(guī)劃設計,于觀眾而言,生境同動物一樣亦是展示內(nèi)容,觀眾從生境中提升感官體驗和參與感,潛意識中將動物與生境建立聯(lián)系,更切身體會到棲息地的流失也意味著這些動物的消亡,進而建立起更為全面的保護意識。
注釋:
①研究者通常將動物園發(fā)展階段分別劃為壕溝式和沉浸式,作者認為在本案例中,壕溝作為一種設計手法在沉浸式觀覽模式中被繼續(xù)沿用,故統(tǒng)一劃分為沉浸式。
②圖表來源:圖1、3、6:引自http://timeline. sandiegozoo100.org/;圖2:引自參考文獻[1];圖4-1、5-1:引自參考文獻[3];圖4-2:作者自繪;圖5-2、10:引自參考文獻[4];圖7:作者根據(jù)官網(wǎng)地圖改繪;圖8:引自http://www.asla-sandiego.org/;圖9、11、15-2、16:作者拍攝;圖13:引自http://www.pinterest.com;圖14、15-1:引自參考文獻[7]表1、2:作者根據(jù)www. sandiegozoo.org相關信息整理。
[1]HarryM.Wegeforth.[EB/OL].[2016-7-9].https:// en.wikipedia.org/wiki/Harry_M._Wegeforth.
[2] Roger M. Showley. Balboa Park: A Millennium History [M].Heritage Media Corporation. 2000.
[3]Douglas G. Myers. Mister Zoo: The Life and Legacy of Dr. Charles Schroeder[M]. San Diego: Zoological Society of San Diego. 1999.
[4]San Diego Zoo Global History Timeline[EB/OL].[2016-7-9].http://library.sandiegozoo.org/history.html.
[5]1969 New Era[EB/OL].[2016-7-9].http://timeline. sandiegozoo100.org/1969/69-1/.
[6] Plants: San Diego Zoo Gardens[EB/OL].[2016-7-9]. http://www.sandiegozoo.org/CF/plants/gardens_zoo.html.
[7]Room to Roam at San Diego Zoo's New Elephant Odyssey?[EB/OL].[2016-7-9]http://www.sacredelephants. com/2009/01/room-to-roam-at-san-diego-zoos-newelephant-odyssey.html.
[8]Cole Moreton. Captive: The bars have gone. But should zoo animals go free?[N].The Independent.2007-4-1.
[9] International Union of Directors of Zoological Gardens, IUCN Species Survival Commission, Captive Breeding Specialist Group. The world zoo conservation strategy: the role of the zoos and aquaria of the world in global conservation[M]. Brookfield, Ill: Chicago Zoological Society. 1993.
[10] T Althaus, L. B. Lackey, F. Fisken. Building a Future for Wildlife: The World Zoo and Aquarium Conservation Strategy[M]. World Association of Zoos and Aquariums. 2005.
Biophilic Design and Natural Education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an Diego Zoo in USA
ZHANG Tian-jie LI Cheng-yuan ZHU Han-sen
2016 is the 100th anniversary year of San Diego Zoo, USA. Integrating a city zoo, a wild safari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the Zoo guides worldwide zoological development particularly in animal exhibition and conservation pattern. The paper examines the 100-year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San Diego Zoo, and divides them into three periods chronologically according to main characteristics, namely the first period of cage display, the second period of immersion exhibition, and the third period of habitat organization. The research analyses the main concepts in planning and layout during the current period of habitat organization, and elucidates the individual habitat theme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rrangements of wildlife species. It reveals the organization of visiting lines and interactive design. The paper summarizes three main development ideas of the San Diego Zoo, i.e., biophilic, natural education and conversation mission. It intend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s for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zoos in China.
Landscape Architecture; Zoo; San Diego Zoo; Habitat;Natural Education
國家自然科學(No.51478299):文化多樣性視野下天津近代公園的日常景觀、歷史變遷與保護策略研究
TU986
A
1673-1530(2016)09-0023-11
10.14085/j.fjyl.2016.09.0023.11
2016-07-05
張?zhí)鞚?1978年生/女/湖北人/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博導、城鄉(xiāng)歷史保護與發(fā)展研究所副所長/本刊特約編輯(天津 300072)
ZHANG Tian-jie, who was born in 1978,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PhD supervisor in School of Architecture,Tianjin University, and she is the Deputy Director of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Urban-Rural Historical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She is a contributing editor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ianjin 300072)
李程遠/1991年生/女/湖北人/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博士生(天津 300072)
LI Cheng-yuan, who was born in 1991 in Hubei, is a Ph.D Candidate i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Fund Item: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No.51478299) :Studies on everyday landscape, historical changes and preservation strategies of Tianjin’s modern pa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