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岳峰
2010 年9 月5 日,東海第二救助飛行隊成功救助“閩龍漁5667”號1 名腳部嚴重受傷漁民
這些年,潘偉出動三百余次,救了五百多人,每次都有不同的險情。
這個從空軍轉(zhuǎn)業(yè)而來的海上救生人說,因為工作的特殊性,海上救撈人的選擇是頗有講究的。
只剩十分鐘的油量
2005年10月22日,潘偉第一次出任務救人。他至今記得,那一天刮著12級狂風,他們接到三起報警,最嚴重的那一起是,一個小舢板在狂風惡浪中被拋起了兩層樓高,無邊夜色中,借著直升機的燈光,可以看到漁民們不斷忙著向船外潑水。
剛剛出任務的潘偉還沒有經(jīng)驗,有人讓漁民跳水,潘偉說不行,漁民沒救生衣,跳水后一個大浪就打沒了。
按照救助程序,他們放下了救生員,但在狂風中,救生員不住地晃,飛機上的潘偉也很緊張,他用反光鏡看到“船在跳,救生員也在跳?!?/p>
帶著鋼索的救生員在靠船的一瞬間,一個前滾翻上了船,如此一來,直升機也被帶得亂晃,一不小心,可能就機毀人亡,負責放鋼索的絞車手不斷大喊“切鋼索!切鋼索!”
切鋼索的目的是犧牲救生員,保障機組,這也是搜救教程里的規(guī)定動作。
潘偉靈機一動,命令迅速放鋼索,減弱鋼索對飛機的作用力,這一招管用了。
那天回來后,潘偉想,如果切了鋼索,自己以后就再也不做這一行了,“救生員剛剛結(jié)婚??!”
而在另一次救助中,他們要從煙臺飛到威海加油再起飛,同時,他們通知遇險船只開進救護航程。但船長沒有按計劃行動,而行動的飛機備份油卻快耗盡了,只剩十分鐘的油量。
他記得,那一天云很低,海面上濤聲咆哮,惡浪滔天,始終無法確定遇險船只的具體位置。緊急中,潘偉想到,讓船上找出一個臉盆,裝滿汽油,聽到飛機螺旋槳聲就點火示意。
當時機組極度緊張,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nèi)結(jié)束任務,機組有可能也折進去。
眼睛都直了
2014年初,在一場油輪失火的事故中,救助隊一名剛剛?cè)肼毑痪玫拇髮W生看見了燒得不成樣子的人,“幾天幾夜睡不著覺”,直至現(xiàn)在,他還在因抑郁癥服藥。
曾經(jīng),潘偉帶一個新招收的大學生出勤,第一次見到大風浪的兇險,新人嚇壞了,“臉發(fā)白”,落地后眼睛都直了。
而在大風浪里被嚇呆的學員,根本就聽不見機長的指令,潘偉讓他調(diào)數(shù)據(jù),他“沒了反應”。
即便是一個軍人出身的救助員,在臨出艙時,也會說“算了吧”,于是負責控制飛機的潘偉還要向他解釋,沒事,大膽地下去。
潘偉們大多會從退役軍人中選擇新同事,至少,在接觸死人的時候,他們不會因血腥而影響救助進程。
沒人愿意看見死尸,就像潘偉的同事、交通運輸部救助打撈局副局長張建新所說,這些年他們最高興的那一刻莫過于救助行動結(jié)束后,自己接到前方電話:“告訴大家,人全活著!”
他舞起了雙手,分外激動。
潘偉依稀記得,渤海灣曾同時發(fā)生5起事故,救助隊分身乏力,必須有先后順序。在研究放棄哪一起救援時,他們分析,有人離海岸稍近,“游也能游回來”。
緊張中,潘偉一再說,要慎重啊,我們讓誰活,誰就活。
第二天一問,被放棄的那三個人“全沒了”。
很多年后,潘偉的痛悔仍然沒變,他總是想如果當時多一架飛機多好——“出事的那幾個人都是家里的頂梁柱啊!”
在他們這一行,人命永遠是最重要的,這也是他們始終以此為自豪的原因。也正是因為如此,很多令人懼怕的事情,在他們眼中“都不算事兒”。
飛行救助時,很多近距離救助是十米級的,一旦撞上,機毀人亡。
通常結(jié)束救助后,潘偉的內(nèi)衣都是濕透的。
但這些事情家里人不知道,潘偉不建議弟兄們將工作情況告訴家里,不過家里人似乎也形成了一個規(guī)律,至少就像他在部隊時一樣,夜航飛機幾點停飛,家屬就在幾點睡覺。
飛在天上的潘偉們,有一個始終堅持的信條——一定要有希望,沒有了希望“死得快”。有一年,某地有人落水,其中幾個用繩子將自己綁在一起的人最終獲救了,但單獨漂浮在海上的人,盡管有救生圈,還是沒能活下來,因為沒有了希望。
交通運輸部救助打撈局總工程師潘偉
“東海救101”輪先進的溢油雷達
時刻待命
在如同珍珠鏈式的海上值班待命點,長期游弋著中國救助船只,他們要堅持全天候的值班待命。各港海岸電臺和救撈局所有在海上或港外待命的主要救助船舶,均晝夜收聽海上呼救信號,并將信號以最快速度通知救撈局。
救助船舶待命期間須全員在位,船舶技術(shù)狀態(tài)良好,視頻及燃料儲備能維持15天。
此外,救撈局在接到中國搜救中心或交通部其他方面獲得船舶遇險需援救的指令信息后,要立即出動救助船舶,過往船舶也需趕赴出事現(xiàn)場。
全天候大功率專業(yè)救助船在接到救助指令后30分鐘出動,快速救生船20分鐘出動。飛行隊也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值班機組在接到救助飛行指令或救助信息后45分鐘內(nèi)起飛,備份機組在接到救助飛行指令或救助信息后60分鐘內(nèi)做好準備。
2006年5月13日,特大臺風“珍珠”導致大批越南中部地區(qū)漁船在中國東沙海域遭遇襲擊,越南政府請求中國政府予以救助。
接報后,交通部迅速啟動了《國家海上救援應急預案》,派專業(yè)救助船及救助直升機前往救助。
按照預案,南海救助局、東海救助局進入臨戰(zhàn)狀態(tài),海上49艘專業(yè)救助船、5架專業(yè)救助直升機全部進入緊急待命狀態(tài)。5月15日,剛剛投入使用的“南海救111”輪急行400海里到達臺風路經(jīng)區(qū)。
在調(diào)遣航行途中,一些回港船只看見“南海救111”輪追著臺風中心行駛,頗為疑惑地提醒:“你輪航向錯誤,前方是臺風中心”。救助船船長回答稱:“我輪航向沒有錯,正奉命前往臺風中心附近海域執(zhí)行救助任務?!?/p>
趕到臺風中心的救助船迅速抵近漁船,組織漁船排隊,向漁民逐一提供食品、藥品、淡水和救援工具。對于受傷漁民,救助船組織隨船醫(yī)生予以包扎救助。
臺風中心的人們要克服持續(xù)暈船與體力透支的挑戰(zhàn),還要持續(xù)面對慘不忍睹的事故現(xiàn)場。有時候,在救助船隊抵達沉船現(xiàn)場時,只能看見露出水面不到半米的船頭,以及周圍環(huán)繞的鯊魚群。
中國救助船隊及直升機編隊在南海東沙大救援中前后歷時17天,航行6000余海里,搜尋面積近15萬余平方公里,300多名越南漁民因而獲救。
當年5月22日,時任越南國家主席陳德良致電時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越方對中國政府和人民給予越南人民的深情厚誼和高尚義舉深為感動,這生動體現(xiàn)了越中兩國人民同志加兄弟和患難與共的密切關(guā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