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若辰
1.活動背景
隨著資源日愈匱乏,環(huán)境問題成為即將面臨的重大問題。如今“低碳生活,節(jié)能減排”已經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每個人的真實行動。但總有人會有各種疑問,歸根到底就是“要怎么做才能使生活做到真正低碳?”其實很簡單,最基本就是做到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如垃圾分類。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真正的垃圾分類,即使是有分類的垃圾桶,也有許多人“視而不見”。做此垃圾分類調查,希望能夠找出問題的關鍵所在。
2.活動準備
方案A:在“問卷星”網站上設計一份問卷,問題包括“能做到垃圾分類嗎?”、“什么情況下可做到垃圾分類?”、“有垃圾分類意識嗎?”等問題,向所有人開放。
方案B:在天一中學隨機抽取10名學生做調查采訪。
方案C:在街頭隨機采訪幾位老人。
方案A主要是將這個調查向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yè)的人開放,從而提高調查結果的可靠性及全面性;方案B是為更好地了解同年齡段學生對垃圾分類的做法及看法;方案C是為這個社會的特殊人群——老年人準備。
這次調查涉及多層面與年齡段的人,可更好地找出“無法垃圾分類”這一問題的主要來源。
3.活動過程
方案A:實行比較順利。將調查問卷貼到網站首頁,說明意圖,做好不泄露個人隱私的保證。許多人尤其是年輕白領與在校高中、大學生,也同樣對環(huán)境保護與垃圾分類十分注重,都填寫了問卷。短短兩天,收到七十多份填寫認真的問卷。在此向這些人表達衷心感謝。
方案B:實行有點波折。首先一些學生對待此問題不是特別嚴肅,而且有些同學未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回答。反復給他們強調,問題沒有對錯之分,根據自身情況回答即可,平時沒有做到的,現(xiàn)在知道重要性,就從現(xiàn)在開始做。于是有許多同學敞開心扉,調查也得到很大收獲。
方案C:最難實行。首先老人對環(huán)保本身不特別重視,“垃圾分類”也許未聽過;而且很少有老年人愿意接受采訪。面對這種態(tài)度,首先選擇看上去比較“和善”的老人。在一位老人接受采訪后,又有許多老人愿意接受采訪與調查,方案C告一段落。
分類整理得出調研結果。
方案A:78%的人有垃圾分類意識,但其中只有5%能做到真正垃圾分類;剩下95%中,有70%人認為,使用大街上的分類垃圾桶可做到垃圾分類,而家中的單個垃圾桶則不能做到,理由普遍是使用多個垃圾袋比較麻煩和浪費。
方案B:大多數(shù)同學都有垃圾分類意識,但10名學生中只有1名能做到真正垃圾分類,有4名平時基本能做到垃圾分類;7名同學認為垃圾分類是每個公民的責任,是應當為地球做的保護措施;3名同學認為垃圾分類對于環(huán)保的意義不大。
方案C:老人普遍不太了解“垃圾分類”的意義,也很少有環(huán)保意識,他們的生活方式就是將家中所有垃圾歸于一個垃圾桶,所以基本不能做到垃圾分類。
4.活動收獲
分析產生“垃圾不能分類”問題的主要原因:公民垃圾分類意識普遍不強。大多數(shù)公民家中只一個垃圾桶,所有垃圾全部扔進其中。盡管有許多人在有分類垃圾桶的情況下可以做到垃圾分類,但不是所有地方都有分類垃圾桶。
學生與年輕人基本都有環(huán)境保護和垃圾分類的意識,而中年人半數(shù)有環(huán)保意識,老年人則基本沒有環(huán)保意識。因為學生與年輕人在校園和網絡等地接受宣傳與教育,耳濡目染,對環(huán)保有一定了解;中老年人較少參加社會活動,有許多老年人連“環(huán)?!笔鞘裁炊疾恢?,這一點值得反思。垃圾分類設施不夠完全,社會的垃圾分類回收設施渠道不完備,小區(qū)收垃圾的垃圾車把所有垃圾都歸在一起收集,按照這樣收垃圾方法,和沒分類又有什么兩樣?同時,收好的垃圾是如何回收和處理的也無從知曉。所以,要想做到“垃圾分類”,設施設備需要完善。
5.活動總結
這次活動不僅使其更加了解環(huán)境保護與垃圾分類,而且培養(yǎng)了的能力與興趣。這是一次極好的社會實踐,也是步入社會后會應用到學習外的能力?!?/p>
作者單位:江蘇省天一中學少一(1)班(21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