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李周 陳苗
·經驗交流·
慢性咳嗽病因調查分析
韓李周 陳苗
目的調查慢性咳嗽的病因,提高慢性咳嗽診治水平。方法回顧分析65例慢性咳嗽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慢性咳嗽的常見病因包括咳嗽變異性哮喘(CVA)、上氣道咳嗽綜合征(UACS)、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嗜酸性粒細胞支氣管炎(EB)、過敏性咳嗽(AC)等。經治療,有效率達84.6%。結論建立科學合理的診斷程序能使多數慢性咳嗽得到確診。
慢性咳嗽;病因;回顧分析
咳嗽是患者就診呼吸內科門診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其中X線胸片無明顯異常,以咳嗽為主要或唯一癥狀,病程>8周者稱為慢性咳嗽[1]。近年隨著慢性咳嗽關注的增多與檢查手段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患者得到明確診斷,現將本院收治的慢性咳嗽患者的診治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4年7月~2015年9月本院呼吸科門診或住院的65例慢性咳嗽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25例,女40例,年齡14~72歲。入選標準:①年齡≥14歲;②咳嗽時間≥8周;③胸部X線檢查未見明顯病變;④近8周內無急性呼吸道感染史;⑤無嚴重心臟疾病,能夠理解并配合支氣管激發(fā)試驗、誘導痰檢查、支氣管鏡或喉鏡等檢查。
1.2 方法 參考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09版)》[1]建立診斷步驟:①病史采集與體格檢查:了解咳嗽的時間、誘因、頻率、伴隨癥狀、就診經過等,進行鼻、咽、心、肺等體格檢查;②給予血常規(guī)、嗜酸性粒細胞計數、血清總IgE、變應原皮試、胸部DR或CT、鼻竇CT檢查;③進一步給予肺功能與乙酰甲膽堿激發(fā)試驗、誘導痰檢查、電子支氣管鏡或喉鏡等檢查。
1.3 診斷標準 CVA、UACS/鼻后滴流性咳嗽(PNDS)、EB、AC等的診斷參考指南[1];由于本院無法進行24 h食管pH值監(jiān)測,GERC的診斷以喉鏡表現為反流性咽喉炎或典型癥狀+排除其他慢性咳嗽病因+抗反流治療有效為依據。
2.1 病因分布 65例患者中CVA 27例,UACS 19例,GERC 14例,EB 3例,AC 3例等。復合病因:CVA合并UACS 8例,CVA合并GERC 5例,UACS合并GERD 4例,三者合并存在2例。見表1。
表1 65例慢性咳嗽患者的病因分布(n)
咳嗽病因復雜,幾乎涉及呼吸內科所有疾病,多數咳嗽有其他伴隨癥狀,對疾病診斷有重要提示作用。但以咳嗽為主要或唯一癥狀者診斷較為困難,且治療效果差,患者常反復就診于多家醫(yī)療機構,因此,咳嗽病因的歸納分析對本地區(qū)診治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本組資料中慢性咳嗽最常見病因為CVA,廣州呼研所報道2001~2002年慢性咳嗽最常見的病因是CVA,2003~2004年是EB[2],提示不同地區(qū)病因構成不同,且隨時間變遷也可能受不同級別醫(yī)院特殊檢查的可及性等因素影響,造成就診人群不同。CVA常表現為刺激性干咳,夜間癥狀加重,部分患者伴胸悶,經支氣管激發(fā)試驗確診,給予吸入性糖皮質激素(ICS)/長效β2受體激動劑(LABA)聯合孟魯司特或茶堿緩釋片治療效果滿意。本組中UACS為慢性咳嗽第二位病因,UACS包括變應性鼻炎、鼻竇炎、咽喉炎、慢性扁桃體炎等多種疾病,癥狀復雜,患者常有咽后黏液附著、鼻后滴流感、咽癢、刺激性咳嗽。其中變應性鼻炎與CVA常合并存在,本組CVA合并UACS 8例,患者有鼻癢、噴嚏、清水樣鼻涕等癥狀。不同病因的UACS治療方法不同,常用藥物包括鼻腔吸入糖皮質激素、抗組胺藥、減充血劑、抗生素等,部分UACS治療效果欠佳,與UACS病因復雜有關。本組中GERD為慢性咳嗽的第三位病因,對于無法進行24 h食管pH值監(jiān)測的單位,反流相關癥狀(燒心、反酸、噯氣等)、進食相關咳嗽(進食期間、進食后2 h內出現咳嗽或咳嗽加重)等臨床特征對診斷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3]。部分GERC給予抑制胃酸和促胃腸動力藥物治療效果欠佳,GERC的發(fā)生除胃酸反流外,還有非酸反流、誤吸、食管-支氣管神經反射、咳嗽敏感性增強等多種機制參與[4]。復合病因并不少見,本組均為上述3種病因合并存在,需引起重視。EB在本組所占比例不高,表現為刺激性咳嗽或咳少量白粘痰,部分患者對油煙、灰塵、異味或冷空氣敏感,但無氣道高反應性證據,而痰嗜酸性粒細胞>2.5%。EB誘導痰中嗜酸性粒細胞比例、呼出氣一氧化氮濃度低于CVA,高于其他慢性咳嗽[5]。本組中AC亦不多見,表現為慢性刺激性咳嗽,也無氣道反應性增強,但具有下列指征之一:①有過敏性疾病史或過敏物質接觸史;②變應原皮試陽性;③血清總IgE或特異性IgE增高。AC也是嗜酸性粒細胞參與的慢性氣道疾病,但嗜酸粒細胞性炎癥主要局限于中央氣管[6],而誘導痰表現為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AC、EB、CVA、哮喘均屬于嗜酸性粒細胞炎癥相關氣道疾病,四者之間關系有待深入研究。
本組1例胸部X線檢查無明顯異常,胸部CT檢查發(fā)現局限性磨玻璃影(GGO),病理證實為肺腺癌,提示有時胸部CT檢查是必要的。另有1例胸部X線檢查未見明顯異常,肺功能流速-容量曲線呼氣呈平臺樣改變,提示胸內型大氣道阻塞,氣管鏡檢查發(fā)現隆突上方氣管新生物,病理確診為類癌。另有2例胸部CT發(fā)現局部支氣管壁增厚、支氣管周圍點片狀滲出,氣管鏡檢查確診為支氣管結核,提示某些情況下氣管鏡檢查也是必要的。
總之,慢性咳嗽病因復雜,建立科學合理的診斷程序能使多數患者確診。
[1]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09版)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9,32(6):407-413.
[2]賴克方,陳如沖,劉春麗,等.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及診斷程序的建立.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6,29(2):96-99.
[3]賴克方,陳如沖,林玲,等.不同病因慢性咳嗽臨床特征的診斷價值.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9,32(6):418-421.
[4]楊希,江米足.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發(fā)病機制的研究進展.中華兒科雜志,2014,52(2):156-160.
[5]張永明,林江濤,蘇楠,等.呼出氣一氧化氮檢測在慢性咳嗽病因診斷中的價值.中華醫(yī)學雜志,2011,91(18):1254-1258.
[6]王海翔,徐麗華.變應性咳嗽的研究進展.國際呼吸雜志,2009,29(15):954-95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3.202
2016-04-14]
454002 河南省焦作市人民醫(yī)院呼吸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