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天龍,樊志民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陜西 咸陽 712100)
宋詩詞對高校國防教育中的啟示
姜天龍,樊志民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陜西 咸陽 712100)
從宋代詩詞中分析宋朝國防教育的特點及國內(nèi)外社會、經(jīng)濟、軍事情況。結合當前高校國防教育的特點,分析宋朝的國防教育對當代教育的啟示作用。
宋代詩詞;國防教育;啟示
國防教育一直以來都是關系到一個國家和民族興亡的重要課題,它是軍事學與教育學的有機結合體。我們國家具有悠久的文明史,在幾千年的朝代更迭和社會變更中,我們的繼承和發(fā)展了以國防觀念和意識、民族英雄主義精神、愛國主義精神等為內(nèi)容國防教育體系[1]。而在中國歷史上尤以宋代國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主義精神最為凸顯,文人們用詩詞記錄下了那三百多年風雨飄搖的宋王朝的社會萬象,其中也包括當時進行了國防教育。
中國的歷史上的宋王朝,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所面臨的外部條件都是極差的,北宋時有遼國、西夏;南宋時的情況更加危機,金國雄踞秦嶺淮河以北的北方,蒙古也是虎視眈眈,南宋只能偏安一隅。就在這樣危機四伏的情況下,宋王朝仍然存在了300多年,除了國內(nèi)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外,當時的國防教育也很關鍵。在現(xiàn)今很多宋代詩詞中就可以大致看到當時國防教育的情況。
1.1“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
面對外敵的不斷侵擾,宋朝內(nèi)部又軟弱無力,許多平民百姓和有識之士都為國挺身而出,表現(xiàn)為“愛國”與“獻身”精神的結合,如王昌齡《從軍行之四》[2]“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蓖鹾病稕鲋菰~之一》[2]“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文天祥的《過零丁洋》[2]更是膾炙人口,“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梢姰敃r宋朝的國防教育中的愛國教育比較普及,人們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聯(lián)系到了一起,構成了命運共同體,以國家前途命運為己任。
1.2“上陣殺敵,誓清中原“的報國熱情
外敵的強大,蠻橫無理,如狼似虎,加之宋朝軍隊的節(jié)節(jié)敗退,國民大眾百感交集,人們不愿坐視國家的破敗和滅亡,不畏權勢和個人安危,積極參加到抵抗外辱的斗爭之中。這個時期創(chuàng)作的詩詞也突出了這些情懷,如岳飛《滿江紅》[2]“怒發(fā)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河山,朝天闕?!庇秩缧翖壖苍凇镀脐囎印穂2]詩中寫道“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在吹角連營。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2]“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蓖醪g《出塞》[2]“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边@幾首詩詞表達了當時宋朝人們大眾對敵寇的仇恨和報仇雪恨的迫切要求,連做夢都想上陣殺敵等報過熱情。
1.3“忠于國家,誓死不屈”的崇高氣節(jié)
宋代是國家矛盾極為尖銳,戰(zhàn)爭甚為頻繁的時期,期間也涌現(xiàn)出大量的可歌可泣、留名青史的人。在宋朝的愛國詩詞里關于忠于國家、英勇不屈的崇高氣節(jié)也有集中地體現(xiàn)。又如文天祥在抗元斗爭中屢歷險境,寫下“但令身未死,隨力報乾坤”,從元營逃出時寫下“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當他面對敵人屠刀時高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些都是文天祥忠于國家、英勇不屈的崇高品質(zhì)[2]。這方面做得也是比較成功的,例如“崖山戰(zhàn)役”后,宋朝幾十萬老百姓、王公貴族寧愿跳海自盡,也不向蒙古人投降的民族氣節(jié)。
國防教育并不是宋王朝開始的,在甲骨文時代就已經(jīng)有了國家和國防的概念。宋代國防教育的發(fā)展受多方面的因素影響,準確來說,應該是內(nèi)外兩方面的多個因素致使的。
首先,是社會現(xiàn)實、社會觀念形態(tài)。趙宋王朝為維持自己的統(tǒng)治權,寧愿把大半個江山拱手奉送敵人,茍延殘喘。隨著家國的淪喪,以天下為己任的宋代知識分子憂心如焚,飽受儒學熏陶的詩人們傾盡全部的熱情和畢生的心血表達自己對故土家園的熱愛[3]。不甘當奴隸者,想改弦易張,變法圖強,這也為全國范圍內(nèi)國防教育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其次,家庭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影響,宋代的科舉制度是當時選拔官吏的主要手段之一。宋朝的科舉制度有意識地壓制豪門望族進仕,而卻拓寬了寒門取士之路,宋朝科舉也對家族教育有明確的導向性,使得許多家族時刻都關注與科舉相關的教育,并以儒家傳統(tǒng)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追求要求自己和教導后輩子孫[4]。在科舉制度的指揮下,無形中將國防教育的內(nèi)容灌輸于那些以科考登甲為目標、以報效祖國為理想的社會知識分子[5]。
宋代的國防教育有他的成功之處,將國防教育融入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加之強大的外部挑戰(zhàn),使許多宋朝人意識到了國防的重要性。成功的國防應該能讓宋朝更久的存在于那個時代,然而宋朝卻一直處于戰(zhàn)爭的劣勢一方,可見其國防教育方面并不是很完善的。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政治體制上,宋朝高度的中央集權制,造成了皇帝即國家,強調(diào)“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也就是一個皇帝就代表著整個的國家,因此所倡導的,就是維護皇帝統(tǒng)治的國防和國防意識。為了維護國家政權,實行“內(nèi)重外輕”的國防政策,“防民勝于防寇”,唯恐百姓知兵習武。就造成了宋朝“文強武弱”的國家狀態(tài)。難以完全動員國內(nèi)所有力量御敵。
在從軍事戰(zhàn)略上看,宋朝奉行消極防御的戰(zhàn)略方針[6],熱衷于搞“圍墻戰(zhàn)略”,靠筑長城、河流或者山脈天險以屏障御敵。然而這些天險基本在戰(zhàn)爭時沒有起到任何作用。以“守”為核心的國防教育理念,勢必使自己處于挨打的境地。
宋詩宋詞是當時社會形態(tài)的真實寫照,通過簡要的分析宋代的詩詞,可以了解到宋朝的國防教育進行的較為成功,體現(xiàn)在許多民眾的思想觀念和實際行動中的愛國情懷和報國精神。國防教育的普及受當時國內(nèi)的社會情況、受教育者的教育背景以及外部條件等因素的綜合影響。然而其不足之處在于政治體制上的高度集權,難以發(fā)動更多人民大眾和軍事戰(zhàn)略上的被動防御的國防策略,使宋朝一直處于戰(zhàn)爭中的劣勢。
[1]奚紀榮.中國國防教育史概論[J].軍事歷史研究,2002(3):129-142.
[2]何文煥等.歷代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1:11-13.
[3]姚藝玲,兩宋詩詞作家愛國思想成因探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94-102.
[4]羅先美.淺論宋代愛國詩[J].文學教育,2011(1):114-117.
[5]王君.宋代詩歌的愛國主義傳統(tǒng)[J].教學與管理,1992(2):34-35.
[6]李 承,宋新夫.宋朝享國與國防制度文化[J].軍事文化研究,2006(1):156-162.
The song poems of enlightenment in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JIANG Tian-long,F(xiàn)AN Zhi-min
(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Xianyang Shaanxi 712100)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in Song Dynasty and the social,economic and military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role 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in the Song Dynasty to the contemporary education is analyzed.
The poetry of the Song Dynasty;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Enlightenment
:A
10.3969/j.issn.1672-7304.2016.01.062
1672–7304(2016)01–0133–02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13JZD036)
(責任編輯:吳 芳)
姜天龍(1992-),男,吉林四平人,研究方向:中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