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曉瑜
?
自擬銀葛復中湯治療缺血性中風恢復期48例
施曉瑜
目的觀察自擬銀葛復中湯治療缺血性中風恢復期的療效。方法隨機選擇我院腦病科病房缺血性中風恢復期患者48例,均服用自擬湯藥銀葛復中湯,每日1劑,一日2次,1個月為一個療程,1年后觀察其療效。結果本組48例患者,基本治愈1例(2%),顯著進步29例(61%),進步15例(31%),無變化3例(6%),惡化0,總有效率94%。結論自擬處方銀葛復中湯治療缺血性中風恢復期效果較佳。
缺血性中風;腦血管??;中藥;恢復期
缺血性中風是目前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具有高發(fā)生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及合并癥多的特點。我院中風科病房收治缺血性中風患者頗多,這些患者多伴有肢體運動、感覺功能障礙,對家屬及后期的康復治療帶來諸多不便。鑒于此,筆者采用中藥,以益氣活血、化瘀通絡為法,自擬銀葛復中湯治療,療效滿意,介紹如下。
1.1一般資料本組48例均為腦病科病房患者,男28例,女20例;50~60歲16例,60~70歲20例,70~81歲12例。
1.2診斷標準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2002年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制定的《中藥新藥治療中風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1995年中華醫(yī)學會第四次全國腦病學術會議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疾病的診斷要點》[2]。
1.3治療方法中藥自擬銀葛復中湯方。藥物組成:銀杏葉15 g,葛根15 g,川芎15 g,羌活15 g,地龍15 g,決明子15 g,僵蠶15 g,黃精20 g,黃芪15 g,丹參15 g,羅布麻15 g,全蝎5 g,石菖蒲12 g。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400ml,分2次口服。30劑為1個療程,每一療程之間間歇5日,共服2個療程,一年后觀察療效。1.4療效評定標準療效評定根據(jù)《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3]的評分變化情況來判定療效:神經(jīng)功能缺損積分值的減少(功能改善),計算公式為:(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患者總的生活能力狀態(tài)(評定時的病殘程度)。基本痊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病殘程度0級;顯著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0%,病殘程度1~3級;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無變化:功能缺損評分減少或增加18%以內(nèi);惡化:功能缺損評分減少或增加18%以上。
本組48例,基本治愈1例(2%),顯著進步29例(61%),進步15例(31%),無變化3例(6%),惡化0,總有效率94%。
缺血性中風是中老年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疾病,致病因素多為風、火、痰、氣、瘀,而在中風恢復期多以瘀、虛為主,因病邪留滯經(jīng)絡,致使氣血運行不暢,故用益氣活血、化瘀通絡方治之。銀杏葉與葛根共為方中君藥,取銀杏葉行氣活血、化瘀通絡之效,而葛根具有活血通脈、升陽解肌之功,共奏化瘀通絡之功。黃芪功善補氣升陽、利水消腫,丹參以活血通絡之用,二者配合起補氣行血、通絡化瘀利水之效。地龍、僵蠶、全蝎具有行走攻竄、祛風通絡的作用,配以川芎使血不凝著,氣可宣通,絡道暢,祛邪而不傷正。羅布麻、決明子伍用可平肝清熱熄風;石菖蒲可理氣化痰開竅;黃精滋陰養(yǎng)血,充養(yǎng)四肢。羌活“氣清,行氣而發(fā)散營衛(wèi)之邪”(《本草求真》),直至巔頂,橫行肢臂,故對偏癱肢體功能的恢復起到重要作用。
周鈺等[4]研究表明,缺血性中風的發(fā)生和患者血黏度的改變關系密切。血液成分及結構的異常改變對于增加血黏度、促進血液流變學指標的改變起著重要的作用?,F(xiàn)代藥理研究顯示[5~7]:銀杏葉具有一定降纖維蛋白原、改善微循環(huán)和抗凝的作用。葛根具有增強腦血流及腦代謝的作用,且對不完全性腦缺血和局灶性腦缺血有保護作用。黃芪有抑制血小板凝集、促進纖溶、擴血管、降脂及改善循環(huán)的作用。丹參可保護血管壁,減少滲出,消散水腫,進而促進梗塞區(qū)再通。川芎、地龍、僵蠶、全蝎具有改善血流變,抗血小板聚集,增加腦血流量,清除氧自由基,解除微循環(huán)痙攣,增強記憶,提高智力的作用。羅布麻、決明子具有抗動脈硬化、降壓、降血脂之功;黃精可降血脂,改善動脈粥樣硬化,以防缺血性中風的再次發(fā)生。
諸藥合用具有益氣活血、化瘀通絡之功,在治療缺血性中風恢復期上,能改善血液凝固性及血黏度,改善局部和全身的血液循環(huán),明顯提高臨床療效,因此筆者應充分利用中醫(yī)藥的自身優(yōu)勢,提高缺血性中風患者的治療及康復效果,進而在臨床推廣應用。
[1]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292.
[2]中華神經(jīng)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6):379-380.
[3]中華神經(jīng)科學會.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6):381-383.
[4]周鈺,黃海霞,牛相來,等.針刺調(diào)節(jié)缺血性中風患者血脂和血液流變學的臨床分析[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急救雜志,2011,18(3):176-177.
[5]范小珍,程永紅,成啟予,等. 銀杏葉沖劑治療缺血性中風30例[J].江蘇中醫(yī),1996,17(3):13-14.
[6]趙愛平,王磊一,王福文,等. 葛根素延緩易中風型自發(fā)高血壓大鼠缺血性痙攣的發(fā)作和死亡[J].中國中藥雜志,1998,23(7):431-432.
[7]劉慰祖,陳汝興,鐘家寶,等.黃芪、丹參注射液治療40例氣虛血瘀型缺血性中風[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97(11)10-11.
山西省長治市中醫(yī)研究所附屬醫(yī)院腦病科二病區(qū) (長治 046000)
10.3969/j.issn.1003-8914.2016.07.032
1003-8914(2016)-07-0969-02
(本文校對:郭晉斌2015-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