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邸≮w 遠 梁 超
?
從氣機角度談李東垣補中益氣湯
劉?;?趙遠1梁超2△
“補中益氣湯”的功效在現(xiàn)代教科書中被歸納為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用于治療脾虛氣陷證和氣虛發(fā)熱證。但認為這過于局限對補中益氣湯的理解及合理的應用。氣機對于人體極其重要,是人體生、長、壯、老、已的基礎,補中益氣湯正是調理氣機的良方,補中益氣湯補中益氣的功效是通過其對氣機的調理而實現(xiàn)的,并且補中益氣湯加減變化后也可應用到其他氣機不調的疾病之中。故本篇文章將從氣機的角度談談對補中益氣湯的認識。
氣機;五臟;補中益氣湯
《素問·六微旨大論》云:“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薄饵S帝內經》提出的“升降出入”是氣的運動形式,傳統(tǒng)中醫(yī)又稱之為“氣機”。有此“氣機”,動物才能由生而長,而壯,而老,而死亡;植物才能由生而長,而開花,而結實,而收藏。無此氣機則神機化滅、氣立孤危??梢?,天地萬物以一言以概之,則為“氣機”也。
氣機對天地萬物如此重要,那么天地萬物必然有一定的結構來實現(xiàn)氣機的運轉。當然,中醫(yī)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人體,所以其他生物暫不予討論,下面主要討論人體氣機的運轉模式。對人體而言,氣機與五臟的功能密切相關。《素問·刺禁論》云:“臟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腎治于里,脾為之使,胃為之市?!本唧w而言: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張介賓注之曰:“陽升于左,陰降于右”,即說明就自然界而言,左為天地之氣開發(fā)之途,右為天地之氣收降之路,故稱左右是陽升陰降的道路。人法天地之氣而生,故左右升降也是人體氣機的道路。
“心部于表,腎治于里”,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心為陽臟,位居膈上,其性屬火,其氣部于表,腎為陰臟,位居于下,其性屬水,藏精而主內。正如《素問·太陰陽明論》中說:“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p>
脾為之使,胃為之市:“之”指五臟,按《周禮·司市》鄭注:市,雜聚之處。蓋胃為水谷之海,功在容納,故以“市”字喻之。高示宗云:“脾主為胃行其津液,以灌四旁,故脾為之使,胃為水谷之海,為物所聚,故胃為之市?!盵1]而后世醫(yī)家將此引申為脾胃的轉樞功能,即脾胃有轉樞五臟氣機的作用。從以上論述得之:肝升肺降,心表腎里,脾胃居于中焦以轉樞,如此臟腑氣機輸布構成了一個動態(tài)的、完整的系統(tǒng)。而在黃元御所著的《四圣心源·卷四·勞傷解》中,更是做出了具體的描述:“脾為己土,以太陰而主升,胃為戊土,以陽明而主降,升降之權,則在陰陽之交,是謂中氣?!薄捌⑸齽t腎肝亦升……胃降則心肺亦降……火降則水不下寒,水升則火不上熱,平人下溫而上清者,以中氣之善運也?!盵2]由此我們可以得出:氣機與五臟功能密切相關,而脾胃為氣機升降的樞紐,肝腎之機隨脾土而上升,心肺之機從胃土而下降,如此循環(huán)往復,生生不息。以上則為氣機解。
補中益氣湯出自李東垣的《脾胃論·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論》。補中益氣湯方[3]:黃芪、甘草以上各五分,炙人參去蘆三分,當歸身二分,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升麻二分或三分,柴胡二分或三分,白術 三分。論曰:若飲食失節(jié),寒溫不適,則脾胃乃傷……故脾證始得,則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其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4]。
證機分析:《素問·痹論》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薄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吩疲骸八戎疅幔袆t害人六腑?!辈还苁秋嬍巢还?jié),還是寒溫不適,首先傷及脾胃,脾胃既傷,則己土不升,戊土不降。己土不升則腎肝之機亦郁而不升。戊土不降,則心肺之機亦難以從降。氣高而喘者,肺氣不降也,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氣膹郁,皆屬于肺?!比环沃唤涤峙c胃之不降密切相關。又如《四圣心源卷五·雜病解上》云:“胃土右轉,肺金順下,霧氣降灑,津液流通……是以不嗽”。[5]身熱而煩者,心火之不降也,《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熱瞀瘛,皆屬于火?!薄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吩疲骸捌湓谔鞛闊?,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臟為心。”心火不降而上炎,故身熱,熱擾心神故為煩,然心火之不降,亦源于肺胃之不降也。脈洪者,亦心火之不降也,洪脈為夏季應時之脈,夏季為心氣旺之季,可見,此處見洪脈,亦為心火之不降也。頭痛或渴者,原因有二:一為心火不降,或上擾頭竅,或灼津液;一為脾氣不升,水谷精微及津液不能上承。此二者都因升降之機乖戾所致。皮膚不任風寒者,營衛(wèi)不和也,然營衛(wèi)不和,亦因脾胃升降失常,肝腎不升,心肺不降。正如彭子益《唯物論的系統(tǒng)醫(yī)學·營衛(wèi)的認識》中云:“榮者,人身由內而外之氣;衛(wèi)者,人身由外而內之氣……榮性本熱,衛(wèi)性本寒。榮氣疏泄,有衛(wèi)氣之收斂以交之,木火之中有金水,則榮不病熱,衛(wèi)氣收斂,有榮氣之疏泄以交之,金水之中有木火,則衛(wèi)不病寒。此榮衛(wèi)之合也。榮離衛(wèi),則郁而病熱,衛(wèi)離榮,則郁而病寒,此榮衛(wèi)之分也……中氣傷則榮衛(wèi)分,中氣復則榮衛(wèi)合,中氣者,榮衛(wèi)之根本,榮衛(wèi)者,中氣之外維[6]??梢?,皮膚不勝風寒而生寒熱者,亦為脾胃中氣運化不及所致。由上可知,補中益氣湯證乃氣機升降乖戾而得之者也。
人參、甘草:《四圣心源·卷四·勞傷解》云:“中氣之治,崇陽補火,則宜參、姜,培土瀉水,則宜甘、苓”[7]??梢娙藚ⅰ⒏什萦糜诔珀栄a火,培土瀉水,健運中氣,以恢復脾胃運化之功。
白術:《四圣心源·卷二·六氣解》云:“一切內外感傷雜病,盡緣土濕也”[8]。而《神農本草經》云白術能消食,葉天士《本草經解》云:“脾者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濕則失其健運之性而食不消矣”[9]??梢姡仔g在此燥濕健脾以消一切內外感傷雜病之根源。
黃芪、升麻:助脾氣之升,脾氣既升,則胃之津液既行,胃則能降,而肝亦隨脾氣之升而升也。
柴胡、當歸:柴胡助肝氣之升,以行春生之令也,然肝體陰而用陽,加當歸身少許,以補肝體而助肝用也。
橘皮:《四圣心源卷四·勞傷解》云:“肺氣右滯,痞悶不通,則加陳皮、杏仁以理肺”。[10]李東垣在本方中自注云:“以導氣又能益元氣,得諸甘藥乃可,若獨用,瀉脾胃”。[11]可見橘皮既降肺氣,又降胃氣,以行肅降、通降之機也。
以上藥皆甘溫,毫無清熱之藥,而熱自除者,何也?肺胃通降,心火亦從之而降也,心火自降,而熱亦除矣。后世醫(yī)家以此為甘溫除大熱之方也,甘溫何能除大熱,蓋氣機通暢、陰陽平衡,則寒熱亦不見也。
補中益氣湯可視為調理氣機之良方,而氣機是人體生命活動之基礎,氣機與五臟功能密切相關,五臟功能正常,則人體無病,五臟功能失常則氣機失常,氣機失常則病由生也,故我們在臨床診治疾病的過程中,一定要謹察氣機,正確調理氣機。懂此氣機,方能漸入中醫(yī)之門。
[1]清·高示宗. 黃帝內經素問直解[M]. 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338.
[2]清·黃元御. 四圣心源[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3:52.
[3]金·李東垣. 脾胃論[M]. 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32.
[4]金·李東垣. 脾胃論[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31.
[5]清·黃元御. 四圣心源[M]. 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3:91.
[6]民國·彭子益. 唯物論的系統(tǒng)醫(yī)學[M]. 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61.
[7]清·黃元御. 四圣心源[M]. 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3:53.
[8]清·黃元御. 四圣心源[M]. 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3:19.
[9]清·葉天士. 本草經解[M]. 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9.
[10]清·黃元御. 四圣心源[M]. 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3:53.
[11]金·李東垣. 脾胃論[M]. 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 32.
1.成都中醫(yī)藥大學臨床醫(yī)學院七年制研究生2009級(成都 610072);2.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老干科(成都 610072)
△
10.3969/j.issn.1003-8914.2016.07.017
1003-8914(2016)-07-0939-03
(本文校對:雷鳴2015-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