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宜花 丁 舸
?
論玉屏風散核心藥組*
楊宜花1丁舸2△
方劑由特定藥物組成,方中核心配伍藥物則顯得尤為關鍵,決定著整個方劑主要功用和主治取向。玉屏風散由黃芪、防風、白術組成,功擅益氣固表止汗。其中黃芪、防風構成此類方劑核心藥組,其配伍應用決定著該類方劑的主要功用和主治病證。從配伍理論、文獻資料、藥效分析、臨床應用等方面闡述玉屏風散中黃芪、防風是為核心藥組在方劑中的配伍意義。
黃芪;防風;玉屏風散;核心藥組
玉屏風散出自元·危亦林《世醫(yī)得效方》,由黃芪、防風、白術組成,具有益氣固表止汗之功,為治療表虛自汗證之代表方,亦治虛人腠理不固,易感風邪。筆者認為黃芪、防風作為核心藥組在玉屏風散及臨床加減類方中是不可拆分的,論證如下。
玉屏風散主治衛(wèi)氣虛弱,不能固表之證。其臨床表現為汗出惡風,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脈浮虛。綜觀其癥,衛(wèi)虛腠理不密,則易為風邪所襲,故時自惡風而易于感冒;表虛失固,營陰不能內守,津液外泄,則常自汗;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脈浮虛皆為氣虛之象?!鹅`樞·本藏》曰:“衛(wèi)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也。”《醫(yī)方類聚》言:“腠理不密,易于感冒?!敝我艘鏆夤瘫?,疏風止汗。方中黃芪攝衛(wèi)固表、防風散邪解表又御風,輔以白術健脾胃溫分肉,培土以寧風也,三藥共奏益氣固表止汗之功。其中黃芪、防風二藥配伍為核心藥組,黃芪甘而微溫,長于補氣升陽,固表止汗,防風辛甘微溫,功擅祛風解表,兩藥同用,一補一散,防風得黃芪,引黃芪之氣達于肌表而御風邪,黃芪得防風,實肌表而無留邪之弊。二藥補中寓散,補內兼疏,使風邪去則外無所擾,腠理固而邪不內侵,正氣復則內有所據,相須為用,促進療效,補中寓散,切中腠理不密,表虛失固之病機,對于表虛自汗,或體虛易于感冒者,二藥常常配伍,用之有益氣固表、扶正祛邪之功。
黃芪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味甘,性微溫,入肺、脾、肝、腎經,具有健脾補中,升陽舉陷,益衛(wèi)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功效,主治氣短心悸、乏力、虛脫、自汗盜汗,體虛浮腫、慢性腎炎、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癰疽難潰、瘡口不愈合。補氣宜炙用,止汗、利尿、托毒排膿、生肌宜生用?!渡褶r本草經》言:“主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補虛?!薄夺t(yī)學衷中參西錄》亦言:“能補氣,兼能升氣,善治胸中大氣(即宗氣……)下陷?!薄侗静輩R言》謂:“黃芪,補肺健脾,實衛(wèi)斂汗,驅風運毒之藥也。故陽虛之人,自汗頻來,乃表虛而腠理不密也,黃芪可以實衛(wèi)而斂汗;傷寒之證,行發(fā)表而邪汗不出,乃里虛而正氣內乏也,黃芪可以濟津以助汗……?!薄侗静荼阕x》謂:“(黃芪)之補,善達表益衛(wèi),溫分肉,肥腠理,使陽氣和利,充滿流行,自然生津生血,故為外科家圣藥,以營衛(wèi)氣血太和,自無瘀滯耳?!闭f明黃芪功擅益衛(wèi)固表,是治療體弱表虛、肌表不固的自汗、盜汗之良藥。防風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味辛、甘,性微溫,入肝、脾、膀胱經,具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的功效,主治外感表證,風疹瘙癢,風濕痹痛,破傷風。《神農本草經》謂:“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jié)疼痹,煩滿。”《醫(yī)學啟源·藥類法象》云:“治風通用。瀉肺實,散頭目中滯氣,除上焦風邪?!薄侗静菥V目》記載:“防者,御也。其功療風最要,故名?!笨梢姺里L氣味俱薄,能升可降,升則可達到頭面,祛風散邪,降則可調和肝脾,勝濕健脾。此藥能抵御外風的侵襲,故古人按其功效命名為防風。說明從以上文獻記載的藥性和藥物歸經來分析,本方妙在黃芪、防風相伍,互制為用,如《絳雪園古方選注》所云:“黃芪畏防風,畏者,受彼之制也,然其氣皆柔,皆主乎表,故雖畏而仍可相使。不過黃芪性鈍,防風性利,鈍者受利者之制耳;惟其受制,乃能隨防風以周衛(wèi)于身而固護表氣,故曰玉屏風。”正所謂黃芪得防風則固表而不留邪,防風得黃芪則祛風而不傷正。故黃芪與防風配伍構成益氣實表御風之劑的核心組成。
玉屏風散的藥理作用主要為[1]雙向調節(jié)免疫功能、抗菌、抗病毒、抗變態(tài)反應、抗衰老、增加腎上腺皮質功能、調節(jié)體溫。實驗研究表明:本方對應于免疫系統(tǒng)影響,初步奠定益氣固表功效之藥效學基礎,玉屏風散能顯著促進巨噬細胞吞噬功能、抗體生成及ADCC等各項指標,證明玉屏風散對小白鼠免疫系統(tǒng)有明顯的作用[2,3]。黃芪的藥理作用為提高免疫功能、抗氧化、抗輻射、抗癌、保護心腦血管、肝臟、腎臟和肺臟、保護腦細胞、提高記憶力、舒張血管平滑肌、抗菌及抑制病毒、降血脂、降血糖、減少糖尿病并發(fā)癥等[4],在體液免疫、細胞免疫、網狀內皮系統(tǒng)等方面黃芪具有顯著的生理活性[5]。黃芪可提高人體S0D的活力,SOD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抑制和防御自由基對人體的損傷,體弱易感患者服用黃芪能明顯提高周圍白細胞誘生干擾素的能力以及鼻分泌物中IgA和IgG含量,而感冒療效與IgA含量呈正態(tài)關系[6],故能明確提高療效。防風多糖類成分、正丁醇萃取物、色原酮類成分分別能增強機體免疫力、影響血液流變、解熱、鎮(zhèn)痛、抗炎消腫,均與防風的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功效相符[7~9]。防風水煎劑對IgG和IgM抗體的產生以及細胞免疫功能都有顯著增強作用[10]。研究還證實[11]防風黃芪相輔相成,使全方實現雙向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免疫過盛時,趨向正常;而免疫偏低時,相應提升。據此,玉屏風散的藥效作用趨勢取決于黃芪、防風配伍產生的藥理作用,藥理學研究也初步揭示了本方“益氣固表”的藥效學基礎。
以黃芪、防風兩藥配伍為主的加減類方在臨床廣泛應用,所治療疾病大多數與免疫力低下、變態(tài)反應或者中醫(yī)辨證“表虛自汗、易感外邪”相關。用于預防或治療反復呼吸道感染最多,其次為治療哮喘、過敏性咳嗽、支氣管炎、慢性咽炎,還可輔助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源性心臟病、肺結核等,此外還有鼻炎、汗證、腎病、慢性蕁麻疹、面神經炎、病毒性心肌炎、皰疹性角膜炎等[12]。臨床報道,楊氏[13]、李氏等[14]均用玉屏風散加減治療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總有效率分別為96%和90.5%。陳氏[15]用加味玉屏風散治療老年糖尿病多汗癥40例,治療組改善出汗癥狀方面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統(tǒng)計學明顯差異(P<0.05)。劉氏等[16]用玉屏風散加味治療緩解期慢性支氣管炎40例,總有效率為95%。田氏[17]以玉屏風散加味治療變態(tài)反應性鼻炎,總有效率90.6%。喬氏[18]用玉屏風散加減治療自汗38例,治愈率為94.7%。趙氏[19]使用玉屏風散合桂枝湯加減治療多形紅斑43例,總有效率100%??梢?,臨床上用于治療體虛外感、免疫力低下的許多方劑充分體現了黃芪、防風藥組益氣固表、疏風止汗的功效。
綜上所述,玉屏風散從配伍理論、文獻資料、藥效分析、臨床應用等方面共同驗證黃芪、防風構成玉屏風散類方核心藥組,是不可拆分的,決定著所有類方主要功用和主治取向。
[1]梁月晴,解建平,都宏.玉屏風散治療呼吸系統(tǒng)疾病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1,8(5):23-24.
[2]張紅軍,張曉莉,宋寶輝,等.玉屏風散對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調節(jié)作用[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01,17(4):398.
[3]周然,徐仁蓮,武玉鵬.屏風散對小鼠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醫(yī)藥研究,1996(2):52-54.
[4]鄭虎占,董澤宏,余靖.中藥現代研究與應用[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7:3900,1477.
[5]高銳卿,苗相本.玉屏風散在呼吸系統(tǒng)疾病中的藥理及臨床研究進展[J].浙江中醫(yī)雜志,2003,38(7):318-319.
[6]岑李民.免疫療法合中藥治療常年性變應性鼻炎64例觀察[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01,17(7):26-27.
[7]張責君,張艷波,李影,等.我國生藥防風近l0年的研究概況[J].時珍國醫(yī)國藥,1997,8(1):73-75.
[8]馬紅.防風近年研究概述[J].中草藥,1994,25(8):438-440.
[9]王建華.防風揮發(fā)油的化學成分研究[J].藥學通報,1987,22(6):335-338.
[10]左祖英,唐恩潔,夏建平.防風蒼耳子水煎劑對小鼠免疫功能的影響[J].川北醫(yī)學院學報,1997,12(3):9-10.
[11]岳登明,王寶亮.黃芪的現代藥理作用及其在玉屏風散中的應用[J].中國民間療法,2004,12(4):44.
[12]陳向濤,李俊.玉屏風散的藥理學研究進展[J].安徽醫(yī)藥,2003,7(4):241-243.
[13]楊菊芳.加味玉屏風散防治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50例[J].光明中醫(yī),2012,27(12):2458-2459.
[14]李金紅.玉屏風顆粒聯(lián)合鋅劑治療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42例[J].中國中醫(yī)藥科技,2014,21(3):315.
[15]陳秀龍,蔡克銀.加味玉屏風散治療老年糖尿病多汗癥40例[J].中國老年保健醫(yī)學, 2013,11(5):53-54.
[16]劉芳.玉屏風散治療緩解期慢性支氣管炎40例[J].光明中醫(yī),2013,28(9):1848-1849.
[17]田霜.玉屏風散加味配合西藥治療變應性鼻炎32例[J].陜西中醫(yī),2013,34(10):1367-1368.
[18]喬宇,楊軍.玉屏風散加減治療自汗38例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3,34(10):1882-1883.
[19]趙宇.使用玉屏風散合桂枝湯加減治療多形紅斑43例[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4,30(4):283-284.
江西中醫(yī)藥大學科研項目(No.2014ZR009)
1.江西中醫(yī)藥大學科技學院(南昌 330004);2.江西中醫(yī)藥大學基礎醫(yī)學院(南昌 330004)
10.3969/j.issn.1003-8914.2016.17.060
1003-8914(2016)-17-2584-02
(本文校對:彭勝男2016-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