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一樺 谷鑫桂 田 蓉 翟 偉
?
【碩博論壇】
淺析推拿手法基本要素*
樊一樺1谷鑫桂2田 蓉2翟 偉3△
通過總結前人理論和經(jīng)驗,總結出推拿手法的治療效果取決于4個基本要素。即:(1)作用點(穴位、經(jīng)絡、皮部、經(jīng)筋、骨骼);(2)手下感覺;(3)作用力(方向、力度、頻率、持續(xù)時間);(4)功法。文章對4個基本要素的內涵進行探討,作了細致地闡述。便于初學者對推拿手法的學習,同時對醫(yī)者的推拿臨床治療起到指導作用。
推拿手法;基本要素;手下感覺;作用力;功法
推拿,古稱“按摩”“按蹺”等。明代錢汝明在《秘傳推拿妙訣·序》中寫道:“推拿一道,古曰按摩,上世治嬰赤,以指代針之法也”。表明推拿施術主要借助推拿手法。而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是“持久、有力、均勻、柔和和深透”。要做到這五個基本要求,就要掌握四大基本要素。即:(1)作用點(被刺激部位:穴位、經(jīng)絡、皮部、經(jīng)筋、骨骼等);(2)手下感覺;(3)作用力(包括作用力的方向、力度、頻率、持續(xù)時間);(4)功法?,F(xiàn)將四大基本要素論述如下。
推拿手法的作用的點,主要根據(jù)辨病與辨證的結合。推拿中的作用點主要是穴位、經(jīng)絡、皮部、經(jīng)筋、骨骼。
1.1 穴位 作用力作用的穴位,主要依靠患者所患疾病,局部取穴、循經(jīng)取穴、辨證取穴。如腰痛病人,必定會按壓腎俞穴、大腸俞、委中、承山等穴。腹痛病人可以在中脘穴上用一指禪指端推法進行治療。以指代針,辨病辨證結合,作用于全身穴位。
1.2 經(jīng)絡 經(jīng)絡是運行氣血,排除廢物的通道。包括十二正經(jīng)、奇經(jīng)八脈等。推拿手法既可直接施術于經(jīng)絡,也可通過穴位刺激,間接調節(jié)經(jīng)絡功能。如小兒推拿中的拿五經(jīng),即是直接作用于督脈、膀胱經(jīng)、膽經(jīng)[1]。以及小兒推拿中的捏脊療法[2]。
1.3 皮部 皮部分布著豐富的神經(jīng)末梢,是推拿手法作用的最淺表部位[3],是機體的衛(wèi)外屏障。當衛(wèi)外功能失常時,病邪可皮部深入絡脈、經(jīng)絡和臟腑[4]。放松性推拿手法常著力于皮部,如摩法、擦法、抹法等。具有調節(jié)營衛(wèi)、宣暢氣血的作用。
從中醫(yī)的角度講,作用于十二皮部,可以間接調節(jié)十二經(jīng)絡的功能。從現(xiàn)代醫(yī)學講,推拿手法刺激皮部能調節(jié)免疫細胞間的相互作用,調控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應答[5]。另外,推拿手法作用于皮膚感覺神經(jīng)末梢,通過脊神經(jīng)進行神經(jīng)傳導,傳入脊髓,最后聯(lián)系周圍神經(jīng)和大腦皮質中樞,從而調節(jié)臟腑,增強人體免疫力,達到防治疾病目的[6]。《黃帝內經(jīng)》中有“百病之始生,必先始于皮毛,而從皮部治之,此乃治病之要著”的記載,和現(xiàn)代研究不謀而和?!饵S帝內經(jīng)》講:“病在皮中,針入皮中,無傷肉也”。因此邪在表,作用于皮部,宜用力輕,不易重,以防邪氣入里。
1.4 經(jīng)筋 經(jīng)筋是十二經(jīng)脈之氣輸布于筋肉骨節(jié)的體系,是附屬于十二經(jīng)脈的筋肉系統(tǒng)。具有結、聚、散、絡的特點[7]。而現(xiàn)代研究指出《黃帝內經(jīng)》 中所論的經(jīng)筋就是指神經(jīng)和筋肉兩大系統(tǒng)[8]。其中筋肉系統(tǒng)指肌膜、 肌腱、筋膜、韌帶及關節(jié)等處的結締組織[9]。而神經(jīng)系統(tǒng)主要體現(xiàn)在部分周圍神經(jīng)系統(tǒng)、 部分植物神經(jīng)纖維、 脊髓與大腦神經(jīng)中樞[8]。整體來看,經(jīng)筋是由肌梭、肌腱以及韌帶關節(jié)囊等具有張力本體感受性的線性組織功能連續(xù)而成的,具有形態(tài)、 功能與信息感知相統(tǒng)一的人體有機系統(tǒng)組織。它在人體生成與發(fā)育中形成,是身體和腦脊髓神經(jīng)系統(tǒng)聯(lián)系互動的運動本體感知系統(tǒng)[10]。
“聚結”“筋攣”等是經(jīng)筋的病理狀態(tài),在“以痛為俞”的基礎上,對經(jīng)筋病癥進行診斷,一般常在肌肉起止點和在肌肉或經(jīng)絡循行中尋找條索狀反應點,并用推法、點按法、揉法、 牽抖法、拿法等中等力度手法進行施術,達到祛瘀、解痙、散結、復正的作用。
此外,現(xiàn)代研究表明機體結構紊亂可通過直接筋膜反射,特別是通過內臟軀體反射而表現(xiàn)為姿勢異常,遵循功能整體性定律,器官適應運動系統(tǒng),同樣,姿勢失衡將影響器官位置和功能。因此通過調理經(jīng)筋,不但能夠治療筋骨疾病,還能調節(jié)臟腑功能[11]。
1.5 骨骼 胸椎扳法等重度手法作用于筋骨,消除松解肌筋膜粘連,糾正關節(jié)錯位,從而緩解疼痛。中醫(yī)有“骨正則筋柔,筋柔則骨正”的說法,通過整復骨骼,可以松解肌肉粘連,消除肌痙攣,而通過理筋手法調理經(jīng)筋,又可改善骨關節(jié)病癥。因此臨床上常采取“筋骨并重”的治則。
根據(jù)患者的不同疾病、證候和個人體質,采用不同手法作用于不同部位。其中皮部作用力最輕,穴位經(jīng)絡較重,經(jīng)筋力度重,骨骼力度最重。
當醫(yī)者根據(jù)患者的病證而判斷出施術部位后,接下來在治療過程中就應體會手下感覺,判斷患者的肌肉、筋骨的觸感是否正常以及患者的身體反應。正如《醫(yī)宗金鑒》所說“一旦臨證,機觸于外,巧生于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推拿手法種類千變萬化,而手下感覺才是推拿手法的精髓,通過手下感覺的不同,而采取適合患者的手法。
醫(yī)者在治療時,尤其是在穴位上操作時應有“得氣”的感覺,除患者本身可出現(xiàn)酸、麻、重、脹的感覺,醫(yī)者也會有舒暢感,這就是“手感”。手感出現(xiàn)與否,可直接影響治療效果。如《醫(y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云:“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稱為手法也?!币脒_到如此熟練精妙的程度,需勤于練習,不斷實踐,才能達到得心應手的境界[12]。
推拿手法的作用力包括四個方面,即作用力的方向、力度、頻率、持續(xù)時間。這是推拿治療中的關鍵。
3.1 作用力方向 從手法特點講,不同手法有不同的方向,主要有接觸面水平方向,接觸面垂直方向,混合力方向。如推法、擦法等為水平方向,點按法、捏法等為垂直方向,而像前臂推揉法、腹部推摩法即是混合力方向[1]。
從疾病角度講,“病位所在” 決定了作用力方向。如對于關節(jié)錯位患者,只有找準病位,同時掌握好作用力方向,才能起到力至病所、撥亂反正的作用。沈國權教授認為,在進行短杠桿微調手法操作時,關鍵是要掌握調整的方向,而非使用暴力[12]。
從治療角度講,針刺補瀉有“迎隨”補瀉,即“迎而奪之,隨而濟之”。推拿補瀉也如此。沿著經(jīng)絡推拿則為補,逆著經(jīng)絡推拿則為瀉[12]。
3.2 作用力的力度 從手法特點講,不同手法的力度不同,有輕度手法,作用于皮部,使皮膚發(fā)熱即可。如摩法、擦法等。有中度手法,作用于穴位經(jīng)絡,如揉法、一指禪推法。有較重度手法,如點按法、撥法等,作用于肌肉深層。有重度手法,如拔伸、扳法等,作用于筋骨。
從操作上看,推拿手法講究有力和深透。表明推拿治療過程中一定要有滲透力,否則達不到行氣活血的目的?!拜p而不浮,重而不滯”是手法力度要求的描述。推拿所需力和刺激量的大小是由病人體質、疾病情況、肌肉觸摸感決定的。通常體質壯實者用力重,體質虛者用力輕;病位淺者用力輕,病位深者用力重;肌肉硬者,用力輕快,肌肉松軟者,用力重而慢。從整個治療過程中,用力大小是先輕后重,再到輕,根據(jù)所需力度大小選擇不同手法。
從治療角度講,推拿補瀉也決定了作用力的力度。輕手法為補、重手法為瀉,即作用時間較短的重手法刺激,可抑制臟腑的功能,可謂之瀉;作用時間較長的輕刺激可活躍興奮臟腑功能,可稱為補[13]。如果不能辨別虛實,則會犯虛虛實實之戒。如張介賓在《類經(jīng)》中講:“今見按摩之流不知利害,專用剛強手法,……病人……勉強忍受,多見強者致弱,弱者不起”。
3.3 作用頻率 有的推拿手法指明了作用頻率,如揉法要求每分鐘120~160次,有的手法沒有具體要求。說明手法本身并沒有太明確的頻率?;颊唧w質、病證、施術部位的性質、觸感決定了作用頻率。頻率的高低也影響著手法的深透,最佳的頻率和力量的組合,才能達到最好的深透效果。低頻率、小壓力的作用力往往達不到治療效果;高頻率、大壓力,卻會引起局部再損傷。高頻率、小壓力可用于淺表病位;低頻率、大壓力可用于深層病位[14]。
從操作要點看,有的手法需要動用的肌肉關節(jié)較多、運動幅度較大,需要的時間也會較長,頻率就會較慢。同時手法作用力要求均勻,意味著頻率不可忽快忽慢,應保持一定節(jié)奏,做到動作流暢,沒有滯澀感。
從治療角度看,推拿補瀉也決定了作用頻率。如《小兒推拿秘訣》指出:“急摩為瀉,緩摩為補”。如果手法操作頻率能與這種頻率產(chǎn)生共振狀態(tài),就能達到以柔克剛,舒筋通絡的目的,如果操作幅度超過肌肉的延展性,就會導致肌肉牽拉傷[14]。
3.4 持續(xù)時間 推拿手法作用力持續(xù)時間長短,會對機體產(chǎn)生不同的刺激反應,一般短時間的刺激,起興奮的作用,而長時間的刺激,起抑制作用[3]。而推拿手法的操作要點就在于持久,表明不管什么情況下,作用力都得持續(xù)一段時間,不可蜻蜓點水,但治療時間過長,刺激量過大,反而會加重病情。臨床常根據(jù)患者的耐受力和醫(yī)者的手下肌肉痙攣改善狀況來確定手法治療時間[15]。
臨床通常根據(jù)患者年齡、性別、體質、疾病性質,而采取不同作用點、不同力的方向、大小、頻率、時間[16]。
要提高推拿手法的造詣,不得不進行長時間的功法鍛煉。推拿手法是基本手段,也是外在形式,手法僵硬澀滯或漂浮無力都會影響療效。如果結合推拿功法,內外兼修,如同武術中招式和功法的結合,則可達到“力由心發(fā)”的境界[17]。
從推拿技巧看,通過推拿練功,可以增強醫(yī)者體力及技巧力,提高手法的柔和性。如太極拳的用勁及發(fā)勁技巧跟推拿手法有很多相似之處,講求柔中帶剛,剛柔相濟,連綿不絕。只有不斷練習功法,才能使手法運用自如[18]。這正是推拿手法要求中有力、柔和和深透的體現(xiàn)。如果不用推拿功法,只是單純靠醫(yī)者體力或蠻力,那么只會損傷醫(yī)者正氣,影響療效。將功法中的柔和纏滿力應用于手法之中,既避免了生硬力對患者身體造成的不適合損害,同時減少醫(yī)者的體力消耗,提高臨床療效。
針灸推拿有“以人療人”的說法,用醫(yī)者經(jīng)氣帶動患者經(jīng)氣。如果醫(yī)者體力不好,如何能夠幫助患者調理身體。通過功法訓練能增強醫(yī)者腰力、指力、臂力等,提高手法的治療效果。如易筋經(jīng)、少林內功、八段錦等都是不錯的推拿功法[1]。
從治療過程講,推拿功法有助于醫(yī)者調節(jié)自身呼吸,使呼吸勻、長、深、細。同時使醫(yī)者治療時心如止水、必一其神。功法也可通過調節(jié)呼吸使呼吸補瀉之法運用于臨床治療中[19]。
推拿名家朱春霆說:“手法要因人而施……均勻有力,以柔和為貴”。表明手法要求輕柔和緩,剛柔相濟。只有這樣的柔力才能使患者有舒適感18]。通過功法訓練使推拿手法中“持久、有力、均勻、柔和和深透”四大要點得到完美結合,相輔相成。高效、巧妙地控制力量,達到力量與技巧有機結合[14]。
推拿手法種類數(shù)不勝數(shù),只是掌握手法種類不是最主要的,而應研究其核心要素。推拿治療過程也相當復雜,只有理清思路、抓住要點,才能提高臨床療效。臨床治療前,必先辨別患者體質和病證,選擇恰當?shù)氖┬g部位(皮部、穴位、經(jīng)絡、經(jīng)筋、骨骼),操作時掌握持久、有力、均勻、柔和和深透的操作要點,達到“氣至病所”的療效。文章對四大基本要素(作用點、手下感覺、作用力、功法)進行論述,以期對推拿手法量化、規(guī)范化及標準化的研究起一定參考作用。通過對此四大基本要素的探討,使初學者把握好推拿的四大基本要素,達到持久、有力、均勻、柔和和深透的目的,以期對臨床起指導作用。
[1] 李慶偉,張國強. 《推拿手法學》教學體會[J]. 按摩與導引,2007,24(3):6-7.
[2] 劉浙偉,金劍銘. 經(jīng)絡學說與推拿手法[J]. 中醫(yī)雜志,1997(11):696.
[3] 李鴻江. 試論推拿手法的三大基本要素[J]. 按摩與導引,1991(1):1-6.
[4] 雷躍. 十二皮部應用機理芻議[J]. 按摩與導引,1996,12(5):3-4.
[5] 張欣,劉明軍,尚坤,等. 基于“皮部”理論推拿療法對家兔免疫功能調節(jié)作用研究[J]. 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4,29(5):1421-1423.
[6] 王春蘭,陳澤林,郭義. 中醫(yī)皮部療法的應用現(xiàn)狀及思考[J]. 針灸臨床雜志,2014,30(8):86-89.
[7] 石學敏.針灸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10.
[8] 程永. 經(jīng)筋實質、經(jīng)筋病病機與治法探討[J]. 湖南中醫(yī)雜志,2011,27(5):97-99.
[9] 劉濤,李平. 經(jīng)筋實質初探[J]. 中國針灸,2007,27(4):297-298.
[10] 茹凱,劉天君.“經(jīng)筋”實質的系統(tǒng)科學研究[J].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33(4):229-233,245.
[11] [比]Philipp Richter,[德]Eric Hebgen.肌肉鏈與扳機點——手法鎮(zhèn)痛的新理念及其應用[M].趙學軍,傅志儉,宋文閣,譯.山東: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3-7.
[12] 郭汝寶,沈國權,張喜林,等. 試論推拿手法中的“深透”問題[J]. 遼寧中醫(yī)雜志,2012,39(1):85-86.
[13] 唐李梅. 淺談影響推拿手法中補與瀉的因素[J]. 內蒙古中醫(yī)藥,2011(18):42-43.
[14] 郝敬紅,張開平. 淺談推拿手法中力量與技巧的關系[J]. 云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06,29(3):29-30.
[15] 宋和蘭,崔瑾. 中醫(yī)推拿手法三個要素的研究述評[J]. 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11,33(3):80-82.
[16] 張紅參,豐芬,范宏元,等. 近年來推拿手法刺激量參數(shù)研究概況[J].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9,11(7):52-54.
[17] 張國棟,任莉萍. 談推拿功法在推拿學中的重要地位[J]. 中國醫(yī)藥導報,2008,5(24):94-95.
[18] 彭科志,向開維. 淺談推拿手法柔和性在保健推拿中的運用[J]. 按摩與導引,2008,24(11):14-15.
[19] 彭旭明,張家維. 推拿功法教學的幾點體會[J]. 按摩與導引,2007,24(3):7-8.
Study on the Basic Factors of Tuina
FAN Yihua1GU Xingui2TIAN Rong2ZHAI Wei3△
(1. Grade 2011of College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and Tuina,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China;2. Grade 2013 Undergraduate, College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and Tuina,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3. College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and Tuina,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four crucial factors of Tuina which directly influence its effect were introduced in detail by summarizing theory and past experience. The four main factors include the action point (point,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 hand feeling, force (direction, strength, frequency and duration, dermal parts and bone) and Gongfa (a method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aining that can enhance the smooth flow of qi). These four basic factors play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beginners in learning Tuina, and they also help doctors during treatment.
Tuina manipulation; Basic factors; Hand feeling; Force; Gongfa
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針灸學示范中心創(chuàng)新項目資助課題(No.2011001)
1.天津中醫(y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本碩連讀2011級(天津 300193);2.天津中醫(y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本科生2013級(天津 300193);3.天津中醫(y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天津 300193)
10.3969/j.issn.1003-8914.2016.06.016
1003-8914(2016)-06-0786-04
?忠正
2015-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