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奧巴馬演講為例"/>
周紅兵
(湖北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湖北武漢430062)
?
戲劇主義修辭批評范式及其在政治演講中的應(yīng)用
——以奧巴馬演講為例
周紅兵
(湖北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湖北武漢430062)
[摘要]戲劇主義范式是修辭批評領(lǐng)域最受青睞的批評范式。該范式視語言為戲劇,并對其進行分析。采用戲劇主義修辭批評范式,對奧巴馬在2012年獲得連任時的演講進行深度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美國政治家在進行政治演講時所關(guān)注的價值訴求或修辭目的,可以了解其所采用的修辭運作以及所體現(xiàn)的演講風(fēng)格,也證實了這一理論在探究修辭背后的動機以及修辭建構(gòu)的實現(xiàn)等方面具有廣泛的實用性。
[關(guān)鍵詞]修辭批評;戲劇主義;政治演講
在了解、分析戲劇主義修辭批評范式之前,須先明確“修辭批評”的定義。在《修辭批評:方法與模式》(Rhetorical Criticism:Methods and Models)一書中,Hendrix & Polisky(1968)認為修辭批評是指修辭學(xué)者針對語篇進行的解析與評價,該語篇既有口頭形式的,也有書面形式的。修辭學(xué)家Campell(1969)在他的《修辭哲學(xué)》(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中指出修辭批評應(yīng)該定義為“對說服性語言運用所作的描述、分析、解釋以及評價”。但是修辭學(xué)家Burke(1969)則認為修辭批評的剖析對象應(yīng)該是一種想象性作品,而且修辭批評學(xué)者應(yīng)該關(guān)注的是該作品中如何解決在情景中出現(xiàn)的問題,或者解析作品中所具有的別具一格的應(yīng)答技巧與策略?,F(xiàn)代西方修辭批評的創(chuàng)立者Wichelns(1993)在《演講的文學(xué)批評》(The Literary Criticism of Oratory)中認為修辭批評應(yīng)該是主要針對修辭者也就是演講者表達或傳遞自己思想的方法來作出的評價,也就是主要分析和評價演講者是如何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演講意圖與目的。
對這些修辭學(xué)家關(guān)于“修辭批評”的定義進行分析、歸納,可以找到“修辭批評”的真正含義。國內(nèi)學(xué)者溫科學(xué)(2006)就認為修辭批評是通過自己已知的某種理論或?qū)W說對象征符號與象征行為(symbolic artifacts)進行分析,包括詞匯、詞組、手勢、圖像、表演、文本和各種話語,以從中發(fā)現(xiàn)它們?nèi)绾螌崿F(xiàn)教育、告知、娛樂、感動、激發(fā)、驅(qū)動等各種勸說受眾的目的。修辭批評的基本任務(wù)是大范圍地分析、解釋、評價所有被視為象征的修辭符號與修辭行為,其目標是理解修辭如何運作,如何影響思想和行為,如何為修辭理論作出貢獻。
雖然修辭學(xué)在西方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的亞里士多德時代,但是修辭批評的歷史卻只有80多年。修辭批評經(jīng)歷了傳統(tǒng)范式與多元范式兩個階段。自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修辭批評開始進入多元范式并存的階段,一大批新的修辭批評范式紛紛出現(xiàn),例如社會運動修辭批評范式、幻想主題修辭批評范式、心理修辭批評范式等等。但是從修辭批評操作與實踐的層面來看,戲劇主義修辭批評范式似乎更受修辭批評家的青睞。
視人的語言為戲劇,并對其進行評論是戲劇主義修辭批評范式的核心思想。戲劇主義修辭批評者認為人的語言就是戲劇,他們修辭批評的目的就是要試圖找出人們在何種場合下為何做某事,或者解釋為什么在某種場合下人們會用什么方式做了某種事情(鄧志勇、楊永春,2007)。一個表演要想成為戲劇,就必須具備戲劇的五個基本要素:行動(act)、行動者(agent)、手段(agency)、場景(scene)和目的(purpose)。如何處理這五個要素之間的關(guān)系,劇作家必須提供一套合情合理的解釋給觀眾。如果劇作家能夠激發(fā)起觀眾對五要素之間的合理性與一致性的期待,那么這個戲劇就是成功的;反之,該戲劇就是失敗的。
如果整個世界是個大的戲劇舞臺,那么現(xiàn)實世界里的人就皆是演員,每個人的一言一行或一舉一動都將會有象征意義。如何理解這種象征意義,就像如何去理解一部戲劇一樣,理解者必須擁有一種建立在知識和經(jīng)歷之上的心理期待。戲劇主義修辭批評者視語言為戲劇,戲劇主義修辭批評就是一種把修辭語篇視為戲劇來進行分析、評論的方法。這就決定了戲劇主義修辭批評的焦點通常是針對修辭者的動機——目的(purpose)、行為——行動(act)、象征行動——場景(scene),以及如何顯示出來這些意圖——手段(agency)。此時的修辭批評家就像劇作家一樣,通過對人們在修辭中戲劇性要素的逐一分析,最終向觀眾或聽眾提出一套框架,這個框架能夠合理解釋修辭者的動機、行為、象征行動以及它們?nèi)咧g的相互關(guān)系。簡而言之,戲劇主義修辭批評的目的就是要找出人們?yōu)槭裁匆谑裁磮龊舷伦瞿呈隆?/p>
修辭學(xué)家Burke用他的戲劇觀來分析研究語言,提出了戲劇五要素分析法,就是指修辭批評者基于對戲劇五要素間相互關(guān)系的分析,進而發(fā)現(xiàn)修辭者在語言背后的修辭動機。行動(act)、行動者(agent)、手段(agency)、場景(scene)和目的(purpose)等五個要素必須是指在同一個修辭行動中的五個要素,而不是源于不同的修辭行動。這樣這五個要素就構(gòu)成了Burke所提出的五位一體(pentad)的定義,可以用來完整地描述或解釋任何一個象征行動。五要素中的行動(act)與人們通常所說的動作(motion)是大相徑庭的。動作(motion)源自人的動物性(animality)屬性,是人類生理性的或動物性的活動,例如人體的基本生理活動,像呼吸或消化等,都是具有非象征性特征的。而行動(act)是人與人之間的行為,源自人的象征性(symbolicity)屬性,是指為達到目的而實施的行為,需要人們作出一些語言或象征性反應(yīng),是一種意識行為。只有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人才能夠產(chǎn)生行動(act):條件一是自由性,也就是必須有自由,可以選擇。條件二是目的性或意愿性,要有作出某種選擇的意愿性或目的性,無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地選擇該意愿(Foss,1985)。最后一個條件是行動(act)必須基于動作(motion),正如有人一不小心掉入河中,這是動作(motion),但是如果是這個人自己選擇跳入河中,這就是行動(act)。行動(act)離不開動作(motion),但是動作(motion)可以獨立于行動(act)之外而存在。戲劇五要素中行動者則是指實施行動的人或者組織。手段是指行動采用的方式或?qū)嵤┬袆拥墓ぞ叩?。場景是指行動所產(chǎn)生的背景。目的是指行動希望達到的效果與成就。很顯然,在這五要素中行動(act)是理解Burke的戲劇主義修辭批評最核心的概念。
進行戲劇主義修辭批評的第一步就是對修辭話語中戲劇主義五要素的分析。Burke(1969)認為,修辭者如果想對事件進行完整描述,就必須涉及到戲劇的五要素。而且只有對五要素采取不斷變化的搭配方式,才能夠更為有效地突顯出修辭者不同的修辭動機?!霸诮忉寗訖C時,必須明白修辭中的行為(發(fā)生了什么事),場景(行為發(fā)生的背景),還有行為者(什么人或什么類型的人實施了這一行為),方法或工具,以及行為的目的”。人們一般會運用修辭來表達他們對某個特定處境的理解,從而構(gòu)建一種對自己有利的現(xiàn)實,并希望借此來影響他人的行為或觀點。而實現(xiàn)利己現(xiàn)實構(gòu)建的最重要方式就是對戲劇五要素的不同搭配。
進行戲劇主義修辭批評的第二步則是對戲劇五要素的關(guān)系進行分析,也就是分析“關(guān)系對子”(ratio)。由于動機不同,人們在演講或話語中對戲劇五要素的搭配有著完全不同的方式,這樣才能表達出不同的態(tài)度,進而產(chǎn)生截然不同的行動。因此,第二步才是戲劇主義修辭批評范式的核心,即分析修辭者是怎樣搭配戲劇五要素的。通過不同組合方式,戲劇五要素可以構(gòu)成十個基本關(guān)系對子:場景-行動、場景-行動者、場景-目的、場景-手段、行動-行動者、行動-目的、行動-手段、行動者-目的、行動者-手段和目的-手段。如果把每個關(guān)系對子中兩因素的位置進行互換,就又可產(chǎn)生另外十個關(guān)系對子。
如何做好戲劇五要素分析,其關(guān)鍵的部分就是對五要素的關(guān)系對子的分析。通過對關(guān)系對子的分析,修辭批評者可以找出該修辭行動中主要因素,然后通過這個主要因素來分析探究修辭者實現(xiàn)修辭動機的主要方法與思路。在對這二十個關(guān)系對子進行分析時,看這些關(guān)系對子與要分析的修辭話語的具體情況是否吻合。在所有吻合的關(guān)系對子中,主導(dǎo)戲劇要素就是決定其他因素次數(shù)最多的那個因素,自然也是修辭者最重視的因素。修辭者采用的排列方法以及該突顯哪個因素,都將體現(xiàn)出修辭者對適應(yīng)環(huán)境所作出的選擇,同時也表現(xiàn)出修辭者最根本的修辭動機。
概括來說,進行戲劇五要素分析時,一般會有三個步驟:首先,找出修辭行動的戲劇五要素;其次,分析戲劇五要素組成的基本關(guān)系對子,找出主導(dǎo)戲劇要素;最后,從主導(dǎo)戲劇要素出發(fā),分析該修辭話語的語篇構(gòu)建,找出其后隱藏的修辭動機。
2012年11月6日,在奧巴馬獲得自己的第二任總統(tǒng)大選勝利的時候,他發(fā)表了競選連任勝利演講。在演講中,他首先感謝了所有支持他競選的人員,因為此時的奧巴馬希望能夠向自己的選民、支持者和民眾傳遞一個信息,他是一位懂得感恩的總統(tǒng),所以他一定會回報民眾對他的支持與信任。這是他連任勝利演講要表達的第一個目的。同時,他還要向美國民眾傳遞另一個訊息,雖然美國面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與挑戰(zhàn),但是美國夢是可以實現(xiàn)的,是有“希望”的,這需要所有美國民眾團結(jié)一心。這其實就是他這次演講最主要目的,利用“我們內(nèi)心懷有希望”來鼓舞民心。所以,整個演講可以從兩個層面來進行戲劇主義修辭批評分析:第一是對獲得競選連任勝利的感謝,屬于“回顧歷史”;第二則是對未來的期許與希望,即“展望未來”。下面將從這兩個層面對該演講作修辭運作分析,以探究其話語背后的目的與動機。
(一)感謝部分
通過對奧巴馬競選連任勝利演講中感謝部分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如下五個戲劇要素:
場景:總統(tǒng)競選候選人獲勝致謝
行動者:奧巴馬、拜登、羅姆尼、奧巴馬的妻女以及所有支持奧巴馬的選民
行動:所有人員在總統(tǒng)大選中所做的行為
手段:美國式民主與美國夢
目的:感謝支持自己的選民,獲取更多的支持與信任
奧巴馬在演講一開始就采用了場景-行動的關(guān)系形式。他利用“自主權(quán)(the right to determine its own destiny)”,首先感謝了“每位參加這次選舉的人”。他說這一“自主權(quán)”是在200多年前獲得的,但是今晚不斷向前。200多年前的“自主權(quán)”就是美國的獨立,很顯然這一辭屏能讓所有在場的聽眾感受到一種興奮與榮耀。而且這一場景與今晚,美國民眾用自己的“自主權(quán)”選出自己的總統(tǒng)有相似之處,把200多年前與“今晚”也就是“現(xiàn)在”組合在一起,完全能夠讓受眾產(chǎn)生一種奮發(fā)向上的感覺。
接下來,奧巴馬采用行動-行動者的關(guān)系形式感謝他的競選對手羅姆尼。他用了較大的篇幅,指出他們之間競選的激烈,“這場戰(zhàn)役十分激烈(we may have battled fiercely)”,但是他高度贊揚了羅姆尼本人及其家庭。奧巴馬認為他與羅姆尼之間的競爭是“因為我們深愛著這個國家(because we love this country deeply)”,這樣他便把黨派之爭的原因歸結(jié)于對祖國的熱愛了。很顯然,奧巴馬是想通過這個事情表明雖然兩黨之間存有分歧,但是二者都是基于美國的國家利益而進行競爭。在這段描述之后,奧巴馬還贊揚了羅姆尼一家對美國作的貢獻,他說“羅姆尼整個家庭都獻給了美國(the Rommey family has chosen to give back to America through public service)”。
然后奧巴馬采用了行動者-手段的關(guān)系形式來依次感謝他的搭檔副總統(tǒng)拜登、他的妻子和兩個女兒。尤其是通過介紹兩個女兒成長這件事情來暗指美國的成長,同時也可以凸顯出他的家庭觀念,以達到塑造自身的修辭人格。最后采用場景-目的的關(guān)系形式來感謝自己的競選團隊。奧巴馬詳細地描述了競選團隊成員工作的艱辛:競選辦公室人員在離家很遠的地方夜以繼日的工作,現(xiàn)場組織者們在大學(xué)校園里忙碌,志愿者挨家挨戶上門宣傳,軍人家屬徹夜打競選電話……這個場景描寫的目的就是為了表明競選班子以及志愿者如此努力工作的目的是使自己的朋友和家人享受到平等的機會和工作的機會。
在這一部分中,可以明顯發(fā)現(xiàn),“場景”起決定作用的關(guān)系對子所占比重最大。在演講中不斷運用場景要素,奧巴馬的目的就是希望通過一個又一個的不同場景來感召美國民眾,來團結(jié)美國民眾,進而或明或暗地指出了如何團結(jié)起來。如果要團結(jié),那就應(yīng)該支持他以及他的改革政策。通過這個分析,也很容易發(fā)現(xiàn),奧巴馬連任演講的修辭目的很顯然就是希望提高自己的支持率。
(二)對未來的期許與希望部分
通過對奧巴馬演講中對美國未來期許部分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以下五個戲劇要素:
場景:新任美國總統(tǒng)對美國未來的期許
行動者:新任美國總統(tǒng)、美國普通國民
行動:為了美國的發(fā)展,所有民眾的付出與努力等
手段:美國精神與美國夢
目的:獲取更多的支持與信任以實現(xiàn)自己的改革政策
奧巴馬在談到自己下一個任期的期許時,一開始就采用了場景-目的的關(guān)系形式。他深知美國政壇普遍存在著意見不一致的現(xiàn)象,所以他在這里合理地使用了一個場景,美國是一個擁有3億人口的民主國家(Democracy in anation of 300 million can be noisy and messy and complicated),人人都擁有自己的觀點與信仰是無法避免的。這是場景,但是他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宣揚美國的民主制度,通過這種形式來告訴美國民眾,雖然在觀點上有些地方不能達成一致,但這正是美國的優(yōu)勢,有很多不同的觀點。通過這種場景-目的的關(guān)系形式,奧巴馬相信一定能夠激起美國民眾對美國民主制度的自豪感,從而期望他們甚至?xí)a(chǎn)生一種愛國情感,這樣各個階層之間意見紛紜的情景自然而然地成為一種愛國的表現(xiàn)形式,此舉對于實現(xiàn)奧巴馬求同存異、淡化分歧的演講目的毫無疑問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接下來的演講中,奧巴馬繼續(xù)采用了場景-目的的關(guān)系形式,他甚至不惜筆墨用了260多個詞語來描寫他美麗的未來夢想。其實這一夢想就是奧巴馬的施政目標,通過這一美好夢想的描寫,可以大大地提升正處在經(jīng)濟不景氣和高失業(yè)率環(huán)境中的美國民眾的士氣。
當然談到如何實現(xiàn)這一夢想的時候,奧巴馬則使用了行動者-場景的關(guān)系形式。他列舉了很多例子,如商業(yè)人士提供了很多工作機會,讓失業(yè)的民眾得到幫助,戰(zhàn)士們接受再次征兵守衛(wèi)著我們的國家,等等。他想通過這些人物故事,告訴民眾團結(jié)精神的重要性,只有團結(jié)一致才能實現(xiàn)美好的夢想。在演講的最后,他還使用了場景-行動者的關(guān)系形式來表明“雖然我們歷經(jīng)苦難,雖然華盛頓現(xiàn)在仍困阻重重”,但是“我們內(nèi)心懷有希望”,以借此來鼓舞民心。
通過這一部分的分析,同樣可以看出“場景”起決定作用的關(guān)系對子所占比重最大。我們可以來解釋演講者背后的動機,演講者就是想通過場景的構(gòu)建,再結(jié)合目的的推動,自然地縮小或拉近與選民和民眾之間的距離,從而產(chǎn)生一種認同感,以求得他們的認可與支持。
從奧巴馬連任勝利演講的實例分析可以看到,戲劇主義修辭批評范式是一種很有效的語篇分析工具,它不僅能清晰地解構(gòu)語篇的修辭運作,還能準確地揭示修辭者或話語者的修辭動機。戲劇主義修辭批評范式來源于Burke的修辭學(xué)理論,一方面它具有較強的適應(yīng)性,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的任何人類意志行為都可以用戲劇主義修辭批評范式來進行修辭運作分析;另一方面它還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因為在用該范式進行修辭運作分析時,只要解析出戲劇五要素,分析出決定性戲劇要素,那么修辭者或話語者的修辭動機、觀點或態(tài)度就可以顯現(xiàn)出來。盡管戲劇主義修辭批評范式是西方修辭批評領(lǐng)域最受歡迎的批評范式,但是由于其涉及的理論非常廣,要想熟練地駕馭該范式進行修辭批評,就必須準確地理解把握Burke的語言戲劇觀理論及其真諦,否則很難實現(xiàn)修辭批評者的目標。
[參考文獻]
[1]Burke,Kenneth.A Rhetoric of Motive[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9.
[2]Burke,Kenneth.A Grammar of Motive[M].Berkeley:Universitv of California Press,1962.
[3]Hendrix J A,Polisky J B.Rhetorical Criticism:Methods and Models[M].Iowa:W M C Brown Book Company,1968.
[4]Campell G.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London:Feffer andSimons,1969.
[5]Sonja K Foss,karen A Foss,Robert Trapp.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Rhetoric[M].Prospect Heights,lllinois:Waveland Press 1985.
[6]溫科學(xué).中西比較修辭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9.
[7]鄧志勇,楊永春.美國修辭批評:范式與理論[J].天津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7,(3).
[責(zé)任編輯:黃文紅]
[中圖分類號]H05;H3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4799(2016)03-0155-04
[收稿日期]2015-09-15
[作者簡介]周紅兵(1977-),男,湖北武穴人,湖北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講師,主要從事應(yīng)用語言學(xu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