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靚 汪俊 孫櫻之
(浙江師范大學,浙江 金華 321000)
?
論《迷舟》的迷宮式敘事方式
趙靚 汪俊 孫櫻之
(浙江師范大學,浙江 金華 321000)
摘要:小說《迷舟》是先鋒作家格非的代表作,采用迷宮式敘事方式,在作品中設置許多敘事空白,通過藏匿故事的關鍵因素尤其是造成的致命缺失,對作品內(nèi)容進行“閹割”,刻意留下的殘缺信息,造成一個個懸念與謎團,使讀者逐漸在之中迷失方向。
關鍵詞:懸念設置;敘事空白;因果關聯(lián);敘事迷宮
《迷舟》是作家格非在火柴盒的啟發(fā)之下,用迷宮式敘事方式寫下的經(jīng)典之作。何為火柴盒的啟發(fā)?對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和寫作方式而言,看到火柴盒便會想到里面裝著的是火柴。而迷宮式敘事則不同,雖然看到火柴盒的存在,但結果卻是火柴缺席,裝在火柴盒里的是用來買火柴的錢。這就創(chuàng)造了一個沒有火柴的火柴盒,延伸到格非的寫作,便是“不在之在”的閹割行為,形式存在但內(nèi)容缺席的空白敘事,最終創(chuàng)造出一個個的敘事迷宮。
(一)引子部分:神秘莫測的總懸念。引子交代了精確的時間、地點、人物,將讀者帶到1928年3月21日的蘭江、漣水、榆關、棋山、小河村。32旅旅長蕭接到秘密指令到棋山要塞對面的小河村偵察,在準備渡船時發(fā)生了意想不到的事,并預敘了結局:主人公蕭在雨季大戰(zhàn)前突然失蹤。
這給讀者造成了懸念:主人公在準備渡船時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為什么主人公會失蹤?在小河村里又發(fā)生了什么?
總懸念的設置,仿佛就是迷宮的一個入口,使讀者開始不由自主地邁步進入這一敘事迷宮之中。
(二)章節(jié)設置:疑影重重的分懸念。
1.第一天。第一天,寫蕭和警衛(wèi)員的迷舟正式出發(fā)了。蕭祭奠父親、與母親談話。道士的出現(xiàn),平添了神秘感,蕭為何要在這樣一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里去測生死?道士回答“當心你的酒盅”,這“酒盅”又是什么含義?蕭又從警衛(wèi)員的眼睛里看到道人詭濡雙目的光茫,這又暗示著什么?蕭看見母親身后一個女人秀頑的身影迅速楚入靈堂冥幽的暗光之中,這又是一個懸念。
2.第二天。第二天,通過回憶,另一個主人公杏出場了。寫送葬時插敘了杏包辦婚姻,杏嫁給獸醫(yī)三順,是為了交代什么?蕭感覺到杏的目光,聞到杏的體香,但他們誰都沉默無言,此時無聲勝有聲,又是什么含義?聯(lián)系第一天的內(nèi)容,“天拂曉他踏上薄霧中的小船……的激動。他不知急于回家……的力量的驅使他?!边@股力量是不是就是第二天出現(xiàn)的杏呢?還是與“杏”同音,但含義更深的“性”呢?
3.第三天。第三天,采用插敘,寫馬三大嬸的風流韻事。馬三大嬸怎么會出現(xiàn)在鮮為人知的棋山指揮所里?她是如何得知蕭與杏的私情呢?把杏的丈夫出外捕魚兩天后才回來的消息告知蕭有是出于何種心思呢?
4.第四天。第四天,僅僅寫了兩行話:“這天,蕭象是夢游……刮起了大風?!比樅螘r回來?是否會發(fā)現(xiàn)妻子杏和蕭的關系?風云驟起是否又暗示了杏和蕭的好景不長,甚至會造成雙方的悲劇呢?
5.第五天。第五天,警衛(wèi)員對蕭這幾天的心思和經(jīng)歷仍然毫無察覺。馬三大嬸又告知蕭:杏被丈夫閹了,并送回娘家榆關,可是,她不是說三順兩天后才回來嗎?為什么三順半夜就提前回來了?為何杏的娘家與敵人的所在地是一致的?這是否與蕭的結局有關?馬三大嬸又為何沒有把三順要殺死蕭的消息告訴蕭?
6.第六天。第六天,蕭險些被三順殺死。警衛(wèi)員提醒蕭該回棋山了,蕭憤怒了,母親把手槍塞進抽屜內(nèi)。蕭在郁悶中看到了他父親的信:“我不再奢望……他的死訊”。寫給自己大兒子的信中為何要肯定小兒子的死亡?父親的葬禮,為什么哥哥沒有出現(xiàn)?這讓蕭產(chǎn)生了思考,決定立刻趕回棋山。但是,當他想到關于杏的種種情況時,卻又決定去榆關。這決定了蕭的命運。這晚,三順在河邊等著要殺死蕭,然而情節(jié)的設置偏偏是三順放了蕭。到底是蕭的真情感染了三順,還是三順的喜怒無常使他放棄了殺死蕭的想法?
7.第七天。第七天,蕭從榆關趕回小河村,像往常一樣毫無戒意地走進房門。而警衛(wèi)員用蕭的手槍對準了蕭,因為師長密令他如蕭去榆關就必經(jīng)把蕭打死。蕭突然說不出話來,這無異于是自己承認了背叛。最后他用不連貫的聲調(diào)說了一句:“你可以把我押回去,讓師部審間我?!弊罱K警衛(wèi)員非常認真地打完了六發(fā)子彈。那么,蕭去榆關究竟是為了看杏還是投敵?為何蕭的死神突然間又從三順變成了警衛(wèi)員?
(一)從作品的結構角度分析伊瑟爾認為,“空白事實上就是那些能讓讀者進入文本的切入點。依靠這些空白,讀者組成自己的聯(lián)系和概念,從而創(chuàng)造出他所讀文本的結構意義?!薄睹灾邸肺谋局?,事件的發(fā)展因作者刻意而造成了一些關鍵內(nèi)容的缺失,使整個事件的統(tǒng)一性被瓦解,引誘著讀者去參與填補空白。在這里,空白引發(fā)了故事的開端,推動故事的進展,掀起了故事的高潮,當然也完美的使故事收尾?!睹灾邸穼⑦@一個個關鍵點交給了空白,同時也交給了讀者,這種處理方法使文本有了更多的解釋意義。
(二)從作品的深層含義角度分析陳曉明說:“空缺不僅表明了先鋒小說對傳統(tǒng)小說的巧妙而有力的損毀,而且從中可以透視到當代小說對生活現(xiàn)實的隱喻或理解?!?空白在某種程度上也表明了作者對于事件的不確定性,甚至是無法解釋?!睹灾邸吠ㄟ^一系列破碎事件的敘述,表達了對于神秘命運的敬畏。變幻莫測的命運悄無聲息的將人卷入、撕碎,陰差陽錯的造成悲劇。這恰恰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深層含義:人的福禍充滿偶然性,人無法真正的把握自己的命運。
因果關聯(lián)的缺失是設置懸念與敘事空白的最主要手段,使得作品的敘事迷宮更為完整。在《迷舟》這部作品中,有以下幾對主要因果關聯(lián)的缺失:
(一)馬三大嬸是怎么找到蕭的,并且由她的安排將蕭一步步引向死地?
(二)道人怎么會知道蕭會遭受厄運?他提醒蕭注意自己的酒盅是好意還是陷阱?這酒盅又是什么意思?
(三)蕭去榆關,究竟是為了私會已成北伐軍將領的哥哥,還是去看望因自己而導致終生殘疾的杏?
格非那娓娓動聽的故事,總是浸透著撲朔迷離、神秘莫測的東西,它在引人入勝的同時,也引人進入迷宮。對傳統(tǒng)故事建構的連貫性與因果性機制進行有意地毀棄,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迷宮,使讀者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填補,體現(xiàn)了先鋒小說的一大特征。
參考文獻:
[1]黃勇.反因果:迷宮與圈套 [J].中州學刊,1999,(09)
[2]鐘本康.“格非丈組宮”與形式追求[M].2008
[3]吳海琴.《迷舟》敘述藝術[C].揚州大學文學院, 2009
中圖分類號:I7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