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軍利
2016年應盡快淘汰僵尸企業(yè),減少過剩產能;適度降低企業(yè)社保繳費,減輕企業(yè)成本負擔;完善誠信和法治環(huán)境,提高PPP成效;促進產業(yè)發(fā)展,加快培養(yǎng)形成新的經濟增長動力
國家統(tǒng)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jiān)測中心于2015年12月進行的中國百名經濟學家信心調查顯示,2015年四季度經濟學家信心指數為3.52(取值范圍在1-9之間),與上季度基本持平(微降0.03點)(見圖1)。其中,體現經濟學家對當前經濟形勢滿意程度的即期景氣指數為3.16,比上季度提高0.24點;反映經濟學家對未來經濟走勢樂觀程度的預期景氣指數為3.87,比上季度下降0.31點(見圖2)。
調查遴選了國內有代表性、對宏觀經濟有研究的87位經濟學家,按姓名漢語拼音順序依次為:常修澤、陳道富、陳淮、陳浪南、陳彥斌、陳宗勝、程永照、遲福林、丁安華、丁寧寧、范劍平、馮興元、管清友、郭克莎、何自力、賀力平、洪永淼、胡必亮、華而誠、黃少安、黃衛(wèi)平、紀玉山、金雪軍、雎國余、李泊溪、李、李國璋、李康、李善同、李天德、李雪松、李迅雷、梁優(yōu)彩、梁中堂、劉厚俊、劉松、劉小川、隆國強、馬曉河、茅于軾、梅新育、牛播坤、牛犁、任若恩、邵挺、沈建光、史晉川、宋立、談世中、田國強、田秋生、汪丁丁、汪同三、王建、王軍、王、王曦、王小廣、王小魯、魏杰、夏興園、徐長生、姚枝仲、葉灼新、易憲容、喻新安、袁志剛、臧旭恒、曾五一、張寶通、張斌、張軍擴、張立群、張曙光、章錚、趙俊臣、趙凌云、趙曉雷、趙志耘、鄭超愚、周黎安、周立群、周天勇、周志斌、諸建芳、祝寶良、左小蕾。通過問卷了解他們對當前經濟現狀及未來發(fā)展趨勢的判斷,并征求他們對未來宏觀經濟政策及改革的建議。
對于發(fā)達經濟體未來六個月的經濟走勢,調查結果顯示,74%的經濟學家預期美國經濟形勢“改善”,比上季度減少2個百分點;23%預期“基本穩(wěn)定”,比上季度增加2個百分點;3%預期“惡化”,與上季度持平。
對于歐元區(qū)經濟走勢,調查結果顯示,19%的經濟學家預期“改善”,比上季度增加2個百分點;71%預期“基本穩(wěn)定”,比上季度增加8個百分點;10%預期“惡化”,比上季度減少10個百分點。
對于日本經濟走勢,16%的經濟學家預期“改善”,比上季度增加7個百分點;64%預期“基本穩(wěn)定”,比上季度增加5個百分點;20%預期“惡化”,比上季度減少12個百分點(見圖3)。
多數經濟學家預期美元逐漸升值。62%的經濟學家預期未來六個月美元總體上將“逐漸升值”,比上季度增加2個百分點;33%預期“小幅波動”,比上季度減少6個百分點;5%預期“貶值”,比上季度增加4個百分點(見圖4)。
人民幣兌美元貶值預期增強。對于當前主要貨幣兌人民幣的名義匯率,32%的經濟學家認為美元兌人民幣匯率“合適”,51%認為美元“低估”,比認為“高估”的高34個百分點。51%的經濟學家認為歐元兌人民幣匯率“合適”,認為歐元“高估”(24%)與認為“低估”(25%)的基本持平。
64%的經濟學家認為英鎊兌人民幣匯率“合適”,認為“低估”的比認為“高估”的高10個百分點。
48%的經濟學家認為日元兌人民幣匯率“合適”,認為“低估”的比認為“高估”的高12個百分點。
對于未來六個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走勢,60%的經濟學家預期“貶值3%以內”,比上季度增加20個百分點;16%預期“貶值3%以上”,比上季度增加5個百分點;16%預期“基本穩(wěn)定”,比上季度減少25個百分點;8%預期“升值3%以內”,與上季度持平;沒有經濟學家預期“升值3%以上”,與上季度一樣(見圖5)。
預期國際原油和糧食價格基本穩(wěn)定或小幅波動。對于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走勢,調查結果顯示,57%的經濟學家預期未來六個月國際原油價格將“小幅波動或持平”,比上季度減少6個百分點;15%預期“上漲”,增加2個百分點;28%預期“下跌”,增加4個百分點。
對于糧食價格,74%的經濟學家預期未來六個月國際糧食價格將“小幅波動或持平”,比上季度增加8個百分點;15%預期“上漲”,與上季度持平;11%預期“下跌”,減少8個百分點(見圖6)。
進出口低位運行,存在不確定性。按人民幣計,2015年1月-11月我國出口同比下降2.2%,進口同比下降14.4%。
對于未來六個月我國出口增速,調查結果顯示,30%的經濟學家預期會“上升”,比上季度增加3個百分點;45%預期“大致持平”,減少12個百分點;25%預期“下降”,增加9個百分點。
進口方面,29%的經濟學家預期未來六個月我國進口增速會“上升”,比上季度減少2個百分點;34%預期“大致持平”,減少4個百分點;37%預期“下降”,增加6個百分點(見圖7)。
綜合進出口形勢,30%的經濟學家預期未來六個月我國貿易“順差增加”,比上季度減少19個百分點;24%預期“不變”,增加4個百分點;44%預期“順差減少”,增加13個百分點;2%預期“出現逆差”,增加2個百分點。
總體來看,經濟學家看弱出口的比重有所上升,不過對外貿形勢的判斷分化明顯,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國進出口走勢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預期投資增長放緩。對于投資需求,調查結果顯示,74%的經濟學家認為當前投資需求“不足”,比上季度減少3個百分點;26%認為投資需求“正常”,增加3個百分點;沒有經濟學家認為“旺盛”。
展望未來六個月,13%的經濟學家預期投資“增長加快”,比上季度減少3個百分點;42%預期“大致持平”,減少7個百分點;45%預期“增長放慢”,增加10個百分點。
對于未來六個月我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FDI)情況,55%的經濟學家預期FDI增長將會“持平”,比上季度增加4個百分點;33%預期將“放慢”,減少4個百分點;12%預期“加快”,與上季度基本持平。
對于我國對外直接投資(ODI),72%的經濟學家預期增長將“加快”,比上季度減少8個百分點;20%預期“持平”,增加3個百分點;8%預期“放慢”,增加5個百分點(見圖8)。
對于2016年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82%的經濟學家預期增長在8%-12%之間,分別有6%和12%的經濟學家預期增長高于12%或低于8%;平均預測值為9.7%。
對于房地產投資增速,69%的經濟學家預期2016年房地產開發(fā)投資增長在-2%至2%之間,分別有20%和11%預期增長高于2%或低于-2%;平均預測值為0.7%。
預期消費保持平穩(wěn)增長。調查結果顯示,有61%的經濟學家認為當前消費“正?!?,比上季度增加4個百分點;35%認為“不足”,減少7個百分點;4%認為“旺盛”,增加3個百分點。
展望未來六個月,67%的經濟學家預期消費增長“大致持平”,比上季度減少15個百分點;11%預期“增長加快”,增加4個百分點;22%預期“增長放慢”,增加11個百分點。
預期經濟增長溫和換擋。對于我國總體經濟形勢,調查結果顯示,52%的經濟學家認為當前經濟形勢“還可以”,比上季度增加4個百分點;47%認為“差”,減少5個百分點;1%認為“好”。
展望未來六個月,11%的經濟學家預期經濟形勢將“好轉”,與上季度基本持平;50%預期將“大致持平”,減少10個百分點;39%預期將“惡化”,增加9個百分點。對于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狀態(tài)的判斷,調查結果顯示,58%的經濟學家認為“偏冷”,7%認為“過冷”,35%認為“基本正?!?。
對于2016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調查結果顯示,86%的經濟學家預期2016年GDP增速在6.5%-7.0%之間,分別有4%和10%的經濟學家預期GDP增長高于7.0%或低于6.5%(見圖9);平均預測值為6.65%,略低于上季度的預測值(6.70%)。
考慮到新常態(tài)下經濟增長換擋的趨勢,經濟學家認為2016年-2017年經濟合理增速為6.6%,2018年-2020年經濟合理增速為6.5%。
預期居民消費價格基本平穩(wěn)。對于未來六個月我國居民消費價格(CPI)走勢,調查結果顯示,15%的經濟學家預期“逐步上升”,比上季度減少22個百分點;72%預期“窄幅波動”,增加13個百分點;13%預期“逐步下降”,增加9個百分點(見圖10)。
對于2016年全年的CPI,61%的經濟學家預期在1.5%-1.8%之間,18%預期高于1.8%,21%預期低于1.5%;平均預測值為1.6%。
預期PPI低位徘徊。截至到2015年11月,工業(yè)生產者出廠價格持續(xù)45個月同比下降。調查結果顯示,16%的經濟學家預期未來六個月PPI“逐步上升”,比上季度增加4個百分點;73%預期“窄幅波動”,增加12個百分點;11%預期“逐步下降”,減少16個百分點(見圖10)。
預期失業(yè)率有所上升。對于未來六個月我國就業(yè)狀況,調查結果顯示,57%的經濟學家預期“失業(yè)率上升”,比上季度增加22個百分點;38%預期“就業(yè)穩(wěn)定”,比上季度減少26個百分點;5%預期“失業(yè)率下降”,比上季度增加4個百分點(見圖11)。
預期長、短期國債收益率均穩(wěn)中有落。關于長、短期國債收益率未來走勢,調查結果顯示,13%的經濟學家預期三個月期國債收益率“上升”,53%預期“大致持平”,34%預期“下降”;13%的經濟學家預期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將“上升”,比上季度減少8個百分點;50%預期“大致持平”,增加5個百分點;37%預期“下降”,增加3個百分點(見圖12)。
對于未來六個月我國實體經濟的流動性狀況,有40%的經濟學家認為會“趨松”,比上季度減少7個百分點;38%認為會“保持現狀”,增加8個百分點;22%認為會“趨緊”,增加3個百分點;上季度有4%表示“說不清楚”,而本季度沒有。
預期房地產市場持續(xù)分化。關于不同城市的房價,調查結果顯示,對于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66%的經濟學家預期未來六個月房價將“上漲”,比上季度減少5個百分點;29%預期“持平”,增加7個百分點;5%預期“下跌”,減少2個百分點。
對于省會城市,8%的經濟學家預期“上漲”,比上季度減少4個百分點;64%預期“持平”,減少3個百分點;28%預期“下跌”,增加7個百分點。
對于其他城市,1%的經濟學家預期“上漲”,與上季度持平;9%預期“持平”,減少9個百分點;90%預期“下跌”,增加9個百分點(見圖13)。
關于房地產銷量,調查結果顯示,對于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48%的經濟學家預期未來六個月房地產銷量會“上升”,比上季度減少3個百分點;36%預期“持平”,增加1個百分點;16%預期“下降”,增加2個百分點。
對于省會城市,30%的經濟學家預期銷量會“上升”,比上季度增加10個百分點;39%預期銷量會“持平”,減少12個百分點;31%預期銷量會“下降”,增加2個百分點。
對于其他城市,13%的經濟學家預期銷量會“上升”,比上季度增加9個百分點;19%預期“持平”,增加1個百分點;68%預期會“下降”,減少10個百分點。
預期股票市場小幅波動。對于未來三個月股票市場指數趨勢,調查結果顯示,63%的經濟學家預期“小幅波動”,與上季度基本持平;30%預期“上升”,增加13個百分點;7%預期“下跌”,減少14個百分點(見圖14)。
經濟學家認識到新常態(tài)下,我國經濟面臨著更加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huán)境,希望在保持宏觀政策基本穩(wěn)定的基礎上,加大改革力度,切實改善經濟運行環(huán)境,降低企業(yè)成本,促進優(yōu)勝劣汰,堅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關于2016年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經濟學家認為比較突出的是金融不良資產上升(55%)、經濟轉型進展緩慢(53%)、地方債務風險(52%)、經濟增長下滑(48%)、產能過剩加?。?7%)和房地產庫存過高(45%),其他選擇依次是破產企業(yè)明顯增加(33%)、通貨緊縮(29%)、民間借貸風險(29%)、收入差距進一步加大(20%)、資源環(huán)境保護不力(17%)、出口環(huán)境惡化(15%)、企業(yè)外債風險(7%)和節(jié)能減排壓力較大(3%)。
綜合考慮國內外經濟運行狀況和發(fā)展趨勢,關于2016年財政和貨幣政策基調,調查結果顯示,86%的經濟學家認為財政政策應該“適度擴張”,11%認為應“保持不變”,3%認為應“適度收緊”。
為此,多數經濟學家認為應適度提高赤字率。76%的經濟學家認為2016年國家財政赤字率應設在2.5%-3.0%之間,分別有16%和8%認為應高于3.0%或低于2.5%,平均值為2.8%,高于2015年設定的目標(2.3%)。
關于2016年貨幣政策基調,63%的經濟學家認為應“適度擴張”,36%認為應“保持不變”,1%認為應“適度收緊”(見圖15)。
為此,多數經濟學家建議繼續(xù)采取降準降息措施。其中,39%的經濟學家認為未來六個月應“降低2次”存款準備金率,27%認為應“降低1次”,21%認為應“降低3次及以上”,13%認為應“維持不變”,沒有經濟學家認為應“提高”;認為應“降低3次及以上”的比重比上季度增加了11個百分點。對于存貸款基準利率,45%的經濟學家認為未來六個月應“下調1次”,23%認為應“下調2次”,27%認為應“維持不變”,5%認為應“上調”,認為應“下調”的比重明顯較高。
淘汰僵尸企業(yè),減少過剩產能。對于淘汰僵尸企業(yè)的態(tài)度,調查結果顯示,51%的經濟學家認為應“加大力度”,41%認為應“溫和推進”,8%認為應“謹慎處理”。
適度降低企業(yè)社保繳費,減輕企業(yè)成本負擔。對于目前不少企業(yè)反映上繳社保負擔較重的情況,多數經濟學家贊同“適度降低企業(yè)社保繳費”,其中,70%贊同“政府可通過國有企業(yè)收益乃至出售部分國有企業(yè)資本補充因此造成的社保缺口”,分別有55%和44%贊同“提高社保資金運用效率”和“通過發(fā)行特別國債補充社保缺口”,只有11%認為“企業(yè)社保繳費不能降,企業(yè)需要通過創(chuàng)新等方式消化負擔”。
完善誠信和法治環(huán)境,提高PPP成效。對于盡快提高PPP成效的關鍵所在,經濟學家選擇比重較高的分別是“提高地方政府誠信水平”(72%)和“改善相關法制環(huán)境”(62%),其他選擇依次為“杜絕地方政府短期行為”(38%)、“政府更多讓利”(36%)、“不要用運動的方式來推進PPP”(25%)、“加大成熟案例的推廣力度”(20%)、“加快政府相關人才培養(yǎng)”(10%)和“加大PPP宣傳力度”(10%)。
促進產業(yè)發(fā)展,加快培養(yǎng)形成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對于“十三五”期間最需要政策促進的產業(yè),經濟學家選擇最多的是環(huán)保(65%)和養(yǎng)老(62%),其他選擇較多的依次是高端裝備(44%)、新能源(36%)、新材料(35%)和醫(yī)藥(35%),其他選擇依次是教育培訓(29%)、互聯網及IT服務(26%)、生物技術(21%)、旅游休閑(18%)、金融(15%)、農業(yè)(15%)、新能源汽車(14%)、文化創(chuàng)意(9%)、軍工(8%)、現代物流(8%)、電子設備(7%)、能源(4%)和汽車(2%)。
作者供職于國家統(tǒng)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jiān)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