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全銘
1.貴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2.華西醫(yī)院 貴州 貴陽 550000
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臨床分析
龍全銘
1.貴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2.華西醫(yī)院 貴州 貴陽 550000
目的:探討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臨床治療方法及其效果。方法:選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32例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患者為研究對象,均予以血管腔內介入治療,觀察、統(tǒng)計觀察術后成功率、術前癥狀改善情況、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結果:本組32例患者手術均成功完成,術后即刻造影示鎖骨下動脈狹窄處支架擴張良好,殘余狹窄率小于10%,血流通暢,患側椎動脈均轉為正向供血;術后,28例患者術前癥狀好轉或消失,4例自覺癥狀無變化;1 例術后 30 min 突然出現頭痛、嘔吐,經內科降壓、擴容等保守治療,癥狀逐漸消失出院;經隨訪發(fā)現,1例患者術后鎖骨下動脈再狹窄,1例支架斷裂。結論:血管腔內介入治療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臨床療效顯著,安全性高,具有極高的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血管腔內介入治療;鎖骨下動脈狹窄
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SSS)是指發(fā)出椎動脈前的一側鎖骨下動脈(Subclavian Artery,SubA)或無名動脈近心端狹窄或完全閉塞,同側椎動脈血液逆流至鎖骨下動脈遠心端,引起后循環(huán)系統(tǒng)缺血的癥狀[1]。本文選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32例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了血管腔內介入治療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32例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齡47~78歲,平均(58.44±4.72)歲;左側20例,右側12例?所有患者術前均行頸部血管超聲及經顱多普勒超聲(transcranial Doppler,TCD)[2]檢查顯示鎖骨下動脈低流速?低搏動頻譜形態(tài)改變,椎動脈收縮期血流方向相反,呈鎖骨下動脈盜血Ⅱ或Ⅲ期(部分性或完全性),最后經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或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證實鎖骨下動脈重度狹窄或閉塞?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血管腔內介入治療
局部麻醉下,常規(guī)穿刺股動脈,置入動脈鞘,豬尾巴造影導管置于升主動脈,做頭頸部血管造影檢查,明確血管病變的位置、范圍及程度,同時明確患側鎖骨下動脈盜血的情況。
診斷明確后,插入椎動脈導管或眼鏡蛇導管,與導絲配合,選擇進入患側鎖骨下動脈,導絲及導管配合通過狹窄段至遠端,造影證實導管位于病變遠端的腋動脈內。更換導引導管或長鞘,先端置于鎖骨下動脈開口處,先用球囊沿導絲送至狹窄段,嚴重者行預擴張。選擇球擴式支架,精確定位后,準確釋放。造影觀察血流通暢情況。
對于鎖骨下動脈完全閉塞的患者,先將導引導管先端抵置于閉塞部位近心端,在椎動脈導管及導絲配合下,用導絲頭端耐心反復試探,直至導絲、導管通過閉塞段;對于反復嘗試不能從近心端開通者,采用經患肢肱動脈逆行穿刺插管,導管、導絲通過鎖骨下動脈閉塞段后,將支架釋放于病變段。目前多建議應用球囊擴張式支架,因為其定位準確,釋放簡單。而自膨式支架釋放時容易移位,充分的球囊預擴張,可以減少支架移位的發(fā)生。
1.2.2 術后處理
術后口服氯吡格雷75mg·d-1和阿司匹林100mg·d-1,術后3個月停服氯吡格雷,長期服用阿司匹林100mg·d-1?;颊咝g后需門診復診,測量雙上肢血壓,3、6個月時做B超或CTA復查,以后每年復診1次。
1.3 觀察指標
觀察、統(tǒng)計觀察術后成功率、術前癥狀改善情況、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本組32例患者手術均成功完成,術后即刻造影示鎖骨下動脈狹窄處支架擴張良好,殘余狹窄率小于10%,血流通暢,患側椎動脈均轉為正向供血。
術后,28例患者術前癥狀好轉或消失,4例自覺癥狀無變化;1 例術后 30 min 突然出現頭痛、嘔吐,經內科降壓、擴容等保守治療,癥狀逐漸消失出院。經隨訪發(fā)現,1例患者術后鎖骨下動脈再狹窄,1例支架斷裂。
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SSS)是鎖骨下動脈或無名動脈近心端狹窄或閉塞,導致腦血流經 Willis 動脈環(huán),再經同側椎動脈“虹吸”作用,使部分腦血流逆行灌入患側上肢,從而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和患側上肢缺血的一組癥狀群[3]。常見癥狀主要為:間歇性眩暈、頭痛、走路不穩(wěn)、復視、聽力減退、頭枕部疼痛以及患肢疼痛、無力、感覺異常等癥狀,嚴重時可出現暈厥。SSS超過 90% 是因動脈粥樣硬化引起,少數為大動脈炎等所致[4]。由于左側鎖骨下動脈的成角比較銳,故約有 80%的鎖骨下動脈竊血綜合征發(fā)生在左側,右側少見,本研究32例患者中,左側20例,右側12例。
SSS 既往以手術為主,分為經胸術式和非經胸術式。其中,經胸手術的并發(fā)癥發(fā)病率及手術死亡率較高,目前已較少采用;非經胸術式已將死亡率降至 5.4% 以下,主要并發(fā)癥有卒中、血栓形成、頸淋巴漏、 Horner 綜合征等。近年來, 腔內治療因具有安全、微創(chuàng)、有效的特點,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目前是治療SSS 的首選方法[5]。
在腔內治療過程中,首選股動脈入路,其優(yōu)點是股動脈易穿刺,操作方便,并發(fā)癥率低,且可植入 8F 以上導管操作。 對于間斷性閉塞和近端開口部位重度狹窄者建議以支架植入治療為主,以達到擴張病變、 抵抗動脈硬化斑塊彈性回縮的目的,從而獲得了最大管腔面積,術后療效肯定,但應盡量避免損傷范圍過大或支架過長。特別注意病變位于起始部位時, 在保障完全覆蓋狹窄病變的基礎上,盡量減少支架突出鎖骨下動脈的長度[6]。當鎖骨下動脈開口處閉塞性病變時, 經股動脈入路開通困難,可聯合肱動脈入路行血管內成形術, 能有效提高SSS 腔內治療的技術成功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32例患者手術均成功完成,術后即刻造影示鎖骨下動脈狹窄處支架擴張良好,殘余狹窄率小于10%,血流通暢,患側椎動脈均轉為正向供血。術后,28例患者術前癥狀好轉或消失,4例自覺癥狀無變化;1 例術后 30 min 突然出現頭痛、嘔吐,經內科降壓、擴容等保守治療,癥狀逐漸消失出院。經隨訪發(fā)現,1例患者術后鎖骨下動脈再狹窄,1例支架斷裂。
綜上所述,腔內治療 SSS可有效改善椎動脈盜血、血管通暢率,手術成功率高, 長期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戴真煜,朱軍,姚立正,等.雙入路血管內支架成形治療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0,19 (8) :655-656.
[2]李軍榮,李圣華,羊文娟,等.經皮血管內支架置入術治療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臨床觀察[J].山東醫(yī)藥,2010,50(5):61-62.
[3]劉波,帥杰,李志偉.盜血椎動脈的直徑對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患者介入治療療效的影響[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2,34(14):1469-1470.
[4]張梅,馮凱,于海華.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的臨床特點與血管內支架治療[J].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2010,24(4):232-233.
[5]徐軍,王君,李寶民,等.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再認識及血管內治療[J].第六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論文集,2010(21):1642-1645.
[6]王云,蔣國民,蔣利強,等.腔內治療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的臨床應用[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4,23(7):626-629.
R743.3
A
1672-5018(2016)09-0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