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丹
《舌尖上的中國II》的美學分析
于 丹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
繼《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收視飄紅,成為一檔現(xiàn)象級的紀錄片之后,央視趁熱打鐵,制作了《舌尖上的中國II》,并獲得了經(jīng)濟效益與口碑的雙豐收?!渡嗉釯I》的成功,固然存在多方面的因素,但一部作品是否能真正得到觀眾的認可,還在于作品本身的質(zhì)量。本文旨在對《舌尖II》做文本分析,從美學的角度分析該作品的得失,以期為我國今后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提供一點借鑒和啟示。
日常生活審美化;影像美;人文美;真實性
在大眾傳媒時代,康德在其美學名著《判斷力的批判》中所說的“審美無利害”已難以為繼。正如張晶教授所說:“如果說康德美學的‘審美無利害’命題,是將脫離人的生理欲念的‘靜觀’作為審美態(tài)度的標志,它的前提,是將審美主體設定為擺脫日常生活和生理欲念的純粹精神的主體。那么當今的圖像欣賞與消費,卻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擺脫或剝離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審美化’恰恰是和圖像(或影像)聯(lián)袂而行的。在消費性的社會文化氛圍之中,更多地圖像既是藝術的、審美的,又是消費的、生活的。圖像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消弭了純粹的審美和日常生活乃至于欲望之間的界限,這也是后現(xiàn)代主義重要特征之一?!薄渡嗉狻废盗芯褪窃凇叭粘I顚徝阑边@樣的時代語境中出現(xiàn)的。以美食為題材,以逼真的圖像作為呈現(xiàn)方式,本身就足以調(diào)動起觀眾的感官欲望。但《舌尖》系列之所以能在眾多以美食為題材的節(jié)目中脫穎而出,就在于它不僅能讓觀眾流口水,還能讓觀眾流眼淚。美食中所囊括的,不僅是各類食材和佐料,更承載著人生百味,實現(xiàn)了物質(zhì)性與精神性在圖像中的交融,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審美化的?!渡嗉釯I》在延續(xù)了第一季不變的情懷與基調(diào)的同時,又做了諸多創(chuàng)新與突破,制作水準更上一層,為觀眾呈現(xiàn)了一場真正活色生香的視聽“盛宴”。
1 畫面美
相較于《舌尖I》,《舌尖II》的畫面制作更加精細。高清微距攝影機的使用,使觀眾能近距離觀察美食。由于微距攝影對運動的穩(wěn)定性要求極高,為了使精致的畫面動起來,帶來更豐富是視覺享受,制作團隊還親自研發(fā)了移動微距攝影技術。正是這種技術的使用,觀眾才能在第三集《時節(jié)》中,以很近距離看到凍豆腐的結(jié)構(gòu)和質(zhì)感。高清微距攝影機的使用,使平日里可能習以為常的食物以陌生化的方式呈現(xiàn)在觀眾眼前,在刺激觀眾感官的同時,也帶來美的享受。如第二集《心傳》中晾曬的手工掛面,萬條垂下白絲絳,在燦爛的陽光中隨風搖擺,極富水墨畫的韻味??梢哉f,這種美感的賦予,反過來又增強了食物本身的誘惑力,感官的愉悅和精神的審美相互撞擊,又在這撞擊中共同得到了升華。而高速攝影的使用,則是將稍縱即逝的動作優(yōu)美而清晰的呈現(xiàn)在觀眾眼前。如第一集《腳步》中捕捉跳跳魚的鏡頭,使用5米長的釣竿,6米長的魚線,捕捉10米開外的跳跳魚,整個過程只有短短幾秒鐘的時間,人眼根本無法看清跳跳魚是如何被捕捉到的,但高速攝影機卻精準地捕捉到了整個過程,并將其呈現(xiàn)在觀眾的眼前。所有這些高科技的使用和精美畫面的呈現(xiàn),不斷豐富著觀眾的審美經(jīng)驗,以全新的視角引起審美驚顫,帶給觀眾感官的享受。
此外,《舌尖II》的拍攝還選用了最新的記錄模式,這種模式可以記錄豐富的信息,為后期校色提供了更廣闊的創(chuàng)作空間,最大限度地還原了食物本身的色彩和質(zhì)感?!渡嗉釯I》以超真實的畫面呈現(xiàn)在觀眾眼前的美食,不斷刺激著觀眾的感覺器官,促進唾液的分泌,打開觀眾的味蕾,由此蔓延開來,仿佛隔著冰冷的熒屏就能聞到食物的香味,從而調(diào)動起觀眾對于食物的記憶,勾起承載在食物中的往事。正如《舌尖II》中一再表現(xiàn)的,對文化的歸屬和故鄉(xiāng)的懷戀等往往融化在食物之中。
《舌尖II》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還借鑒了類型電影。這種類型化的表現(xiàn)方式,在第二集《心傳》中尤為明顯。在表現(xiàn)油坊中榨油的情景時,使用特寫鏡頭突出身體各個部位的配合;用光則突顯出榨油工身體的健碩,在撞錘接觸木楔之前,榨油工全身的筋肉都是緊繃的;升格鏡頭不但使觀眾能清楚地看到榨油工在榨油時的肢體動作和發(fā)力過程,也使整個過程充滿了儀式感和力度;榨油工將撞錘撞向木楔的整個過程可能不過短短幾秒,但升格鏡頭的使用及蒙太奇剪輯的重復,使整個過程變得充滿張力和懸念。這種表現(xiàn)手法無疑借鑒了武俠片,使整個過程變得極富吸引力,觀眾也從中得到審美快感。
1.2音樂美
《舌尖II》除了在視覺語言方面給觀眾帶來美的享受,在音樂的使用上,更使這種美感升華。
悉尼愛樂樂團用西洋樂器演奏的主題曲,各種樂器配合默契,靈動和恢弘大氣交替進行,整部紀錄片的東方神韻也油然而生。展示美食制作過程的畫面,配上靈動的音樂,使畫面更加具有節(jié)奏感,也使美食的制作過程變得更加賞心悅目。如第二集《心傳》中制作掛面的片段,兩位老人手腳麻利地將面繞在兩根竹棒上,特寫和剪輯的配合使整個過程變得很有節(jié)奏感,而音樂中鼓的使用則強化了這種節(jié)奏,使整個過程看上去更加激動人心,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音樂在《舌尖II》中的使用,還肩負了情感升華的作用。如第五集《相逢》的結(jié)尾,76歲的老人帶著家鄉(xiāng)的海產(chǎn)去看住在臺灣的姐夫,幾十年不曾見面的兩位老人,雖然內(nèi)心早已激動不已,但中國人含蓄內(nèi)斂的性格卻使他們不敢將情感過多的外化在行動和語言之中。而音樂的使用,就在被拍攝對象與觀眾之間架起了一座情感的橋梁,使觀眾為之動容。
《舌尖II》中畫面與聲音的相輔相成所帶來的美的享受,也許可以用張晶教授的一段話做一總結(jié):“審美是以‘燦爛的感性’呈現(xiàn)給人的感官的,理性的因素是融合于其中的。電子技術將這種‘燦爛的感性’發(fā)揮到極致。畫面和聲音的有機配合使得一些動人心弦的細節(jié),通過直觀的呈現(xiàn)得以放大,從而無須細加品茗就能產(chǎn)生強烈的美感?!?/p>
正如文章一開始所說,《舌尖II》的獨特魅力不僅在于它能讓人流口水,更在于它能讓人流眼淚,它既滿足了觀眾的感官欲望,又使觀眾的精神得到了慰藉與滌蕩。
《舌尖》系列如果只是精美圖像的堆砌而缺少內(nèi)在意義的連接,也就無所謂審美。但《舌尖》系列摒棄了以往以地域或菜系等劃分劇集結(jié)構(gòu)的傳統(tǒng)做法,為的就是在美食中容納更多超越美食本身的意味。僅從《舌尖II》的分集標題《腳步》《心傳》《時節(jié)》《家?!贰断喾辍贰睹鼐场贰度汀分?,也可以對編導的良苦用心略有所知?!渡嗉釯I》的每一集,都有各自的精神主旨,所有的影像都是由這些“內(nèi)在意義”連接起來的。而這些精神主旨,其實都體現(xiàn)著編導對人文關懷的表達。第一集《腳步》,以人們追逐食材的腳步為切入點,在講述各種美食的同時,帶出那些為了生存而馬不停蹄奔走在路上的人物自己的故事,并在結(jié)尾處對這一集的精神主旨進行了提煉和升華。第二集《心傳》則在介紹美食的同時,帶出中國傳統(tǒng)的廚藝傳授方式。陜西的張濤梅跟隨爺爺學習手工掛面的制作方式;阿苗背井離鄉(xiāng)來到蘇州拜師學習蘇式糕點的制作技藝。在現(xiàn)代化的工業(yè)社會中,這種口耳相傳,心領神會的師徒傳授方式已越來越不多見,隨之漸漸消失的是蘊藏在這種師徒關系之中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以《心傳》既是對美食的記錄,更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溫。《舌尖II》以美食為載體,聚焦人與食物的關系,聚焦制作食物的小人物們各自的命運,以小加大,以點帶面,由此折射出整個中國社會所共享的價值觀念,觀眾從這一個個鮮活的故事中感受到的,不僅僅是食物的溫度,更是人類共通的情感的溫度。
此外,從《舌尖II》中,還可以看到轉(zhuǎn)型期的中國特有的社會現(xiàn)象:《腳步》中半年才能見父母一面的留守兒童;《心傳》中學習工商管理的阿哲,大學畢業(yè)后卻重操父親的舊業(yè);《三餐》中在富士康工作的打工妹,大學剛剛畢業(yè)就進入工廠,整日重復單調(diào)的工作,吃著流水線生產(chǎn)的快餐……這些畫面中所呈現(xiàn)的生活,或許就發(fā)生在觀眾們的周圍,或許就是觀眾們自己已經(jīng)或者正在經(jīng)歷的。不需要太多修飾,僅僅將這些畫面呈現(xiàn)出來,就足以引起觀眾強烈的共鳴,使觀眾在對影片的關照中得到情感的釋放和找到心靈的歸屬。
車爾尼雪夫斯基曾提出“美是生活”的論斷,所有的藝術作品,無論其形式多么優(yōu)美,多么能刺激人的感官欲望,但要想獲得永久的生命力,打動人心應該是其中的必要條件,而最打動人心的,往往都來源于對人本身,以及對人類社會的關照。筆者認為,《舌尖II》的可貴之處,正在于它對中國人所身處的這個時代的反應,雖然并不全面,雖然可能有粉飾太平的嫌疑,但它確實通過美食的中介,在愉悅感官的同時,試圖給觀眾一些心靈的慰藉和精神的滌蕩。使觀眾在關注他人的故事時,找到自己在這個社會中的位置和文化的歸屬,服下一劑心靈的雞湯。
《舌尖II》從電視類型上劃分,屬于紀錄片的范疇。紀錄片的立身之本就在于“真”。雖然紀錄片從誕生到現(xiàn)在,創(chuàng)作理念發(fā)生過很多次改變,但追求真實的理念卻從未改變。筆者認為,一部紀錄片,不管其遵循的理念是過程真實還是結(jié)果真實,至少都應該盡力保持客觀中立的態(tài)度,盡量讓觀眾自己通過影像的閱讀,對紀錄片的真實性產(chǎn)生認同,并通過審美得出自己的理解?!渡嗉釯I》最大的問題,就在于解說詞鋪的太滿,過多的解說詞影響了觀眾自己的判斷,使觀眾不得不跟著解說詞的思緒走,從而喪失了紀錄片本身的客觀立場。
《舌尖II》雖然并不是十全十美,但在“日常生活審美化”的今天,在紀錄片產(chǎn)業(yè)剛剛起步的中國,《舌尖II》在商業(yè)上和藝術上獲得的成就還是值得肯定的。也希望這篇文章能給今后國產(chǎn)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提供一定的啟示。
[1]鄧曉松.《舌尖II》突破與探索:寫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播出之際[J].中國電視(紀錄),2014(4)
[2]張晶.電視藝術的審美文化尺度[J].現(xiàn)代傳播,2010(3).
[3]張晶.圖像的審美價值考察[J].文學評論,2006(4).
[4]張晶,熊文泉.日常生活敘事電視劇:走向日常生活的審美呈現(xiàn)[J].文藝評論,2005(3).
[5]張晶.圖像的審美價值考察[J].文學評論,2006(4).
[6]張晶.電視藝術的審美文化尺度[J].現(xiàn)代傳播,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