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永浩
關于電視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認知
陸永浩
(作者單位:潮州市廣播電視臺)
我國電視紀錄片從誕生之日起就與大眾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平民化題材賦予了我國電視紀錄片新的色彩和獨特的價值。當紀錄片在影院或其他媒介播出時,不在于觀眾看后馬上了解到影片所要表達什么意義,而是能讓觀眾看后慢慢地去品味領會和思考,這才是一部成功的影片。本文僅就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談談自己對電視紀錄片的幾點認識。
電視紀錄片;剪輯;真實性
什么是“創(chuàng)造性紀錄片”?剛開始接觸紀錄片創(chuàng)作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就是“紀錄片——紀錄真實的故事,在影片創(chuàng)作過程融入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和創(chuàng)作情感?!焙髞碓谝淮渭o錄片創(chuàng)作培訓課程中,來自希臘的導師喬治為筆者解開了迷惑“從事紀錄片創(chuàng)作應該是以一個藝術家的角度來拍紀錄片的,而不是以一個推廣者的角度來做紀錄片。一部優(yōu)秀的電視紀錄片必定具有思想新銳、視角獨特、內容別致、樣式新穎、有先鋒意識等特點,題材選擇、文稿撰寫、拍攝取景、音效音響、音樂、燈光、編輯及后期包裝都必須到位。紀錄片不只是簡單地對現(xiàn)實進行復制和描述,它的使命還包括對客觀真實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處理”,予以藝術化的表達和呈現(xiàn)。
2.1紀錄片的故事性
紀錄片的核心是故事性,但其所講述的故事是基于客觀事實上的故事,不是隨意杜撰出來的,而是通過藝術性的排列有機組接出來的,一個戲劇性的故事就是一部紀錄片的靈魂所在。紀錄片的故事應如何組接?通過對大量的優(yōu)秀紀錄片的觀摩及日常工作的經驗積累,使筆者清晰地認識到:紀錄片并不一定要以現(xiàn)實時間的發(fā)展為序,而是可以隨意調整的,只要讓它在同一個時空范圍內進行就可以。同時,在某個時間點設置一個氣口,去講述另外一個與之相關的事情,這樣做就是為了保持觀眾的興奮點。在故事陳述過程中,在下一個場景有了新的信息傳遞,而所有展示的畫面信息都是為主題服務的,而所有的事件不是阻止故事主角達到目標就是為了幫助主角達到目標,這樣才能使故事跌宕起伏。央視紀錄片頻道《舌尖上的中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2.2紀錄片的真實性
“紀錄片的真實性”,但我們所能感知到的只是相對真實,而這種相對真實必須依靠于對故事的認知。紀錄片的真實性并不僅僅是對客觀現(xiàn)實的呈現(xiàn),因此它并不能做到絕對客觀。在紀錄片的整個制作過程中,充斥著大量的人為主觀因素。首先,前期策劃,對故事題材的選擇就是主觀的——為什么“我”要講述這個故事而不是講述那個故事,“我”對這個故事的理解是什么?這是創(chuàng)作者在拍攝之前必須考慮到的。拍攝期間,畫面的取舍、鏡頭的構圖、景別的調度……都需要拍攝者進行選擇。所以,電影理論大師巴贊倡導長鏡頭理論,保證畫面的完整性既是最大限度地還原現(xiàn)實,也是對觀眾自主權的尊重。進入后期編輯后,鏡頭剪輯的取舍和排序也表現(xiàn)出制作者的主觀意識。創(chuàng)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要用“心”去體驗,去感受,在深入生活的基礎上,“真誠”地投入到被拍攝者的生活中,深刻地感受、理解被拍攝者的情感、個性、特征,理解被拍攝者的所思所想和言論、行為,準確地判斷乃至預測被拍攝者生活中即將發(fā)生的事情,及時跟蹤紀錄,恰當?shù)亟厝『瓦x擇觀眾希望看到的鏡頭。這也正是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初期所要學習和探索的目標。
當前,中國紀錄片盡管在技術技巧方面的發(fā)展日趨成熟,然而在紀錄片人文領域的追求與塑造上,似乎還有些欠缺。本文通過對電視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分析與思考,希望能夠對紀錄片事業(yè)的發(fā)展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1]史蕓.新疆紀錄片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J].新媒體研究,2016(10).
[2]曾志斌.跟蹤記錄——紀錄片創(chuàng)作唯一而獨特的方式[J].西部廣播電視,2016(7).
[3]孟旭舒.互聯(lián)網時代現(xiàn)實題材紀錄片的發(fā)展趨勢[J].傳媒,2016(12).
[4]蔡元.真實再現(xiàn)與歷史紀錄片[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2).
[5]楊陽.受眾視角下的紀錄片市場化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
[6]林茵茵.論當下中國電視紀實類節(jié)目的敘事趨向[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