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高級中學 嚴曉芳
“基于時代性價值取向的高中歷史學術性課堂”的研究意義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高級中學嚴曉芳
歷史學科的特性恰恰在于“時代性”價值取向突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價值取向。歷史課程的時代性價值取向,是指基于對時代和社會的觀照,倡導一種適應時代需要、符合社會進步和世界潮流的價值立場。學術性歷史課堂嘗試基于歷史新課程基本的時代性價值取向,從而讓學生的興趣得到激發(fā)、思維得到激活、探究得到激勵,這樣學生就能全身心投入歷史知識的學習,同時能力和意識也得到成長和發(fā)展。
高中歷史新課標對內(nèi)容的選擇有了明確的規(guī)定,具體體現(xiàn)在要堅持時代性,要密切與現(xiàn)實生活和社會發(fā)展相聯(lián)系。采納了當代史學研究中的新史觀,據(jù)課標編寫的新課程教科書,一方面,在許多問題上,及時地引用了學術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教材的編排受種種因素的限制,也出現(xiàn)其內(nèi)容相對于學術而言的滯后。在這兩種情況下,不論是教科書相對于學術的同步還是滯后,都需要教師及時地關注和了解學術動態(tài),吸取學術研究的最新成果,豐富和更新自己的專業(yè)知識。為了在課堂教學中體現(xiàn)歷史教學的時代性,體現(xiàn)歷史學科求真的特性,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教師自己必然會時時關注歷史學本身,及時吸納史學新成果。這一過程,實質(zhì)上就是自我學習、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過程,這必然促使自身原有的知識結構發(fā)生深刻變化,使自己的知識結構與時俱進,使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進一步提高。
例如,哥倫布是一個頗有爭議的歷史人物。有學者認為:“哥倫布即使不是海盜世家,也是半路出家的殖民主義海盜。他嗜金如狂,被黃金的咒語驅(qū)使去美洲探險。他不可能有邏輯思考,是心理狀態(tài)存在某種混亂的瘋子,毫無人性,給美洲印第安人帶去的是種族滅絕的大屠殺?!币灿袑W者認為:“哥倫布的航行就性質(zhì)而言,的確是殖民掠奪的征服,是對印第安人的奴役與殺戮。但他接受了人文主義進步思想,開辟了抵達美洲的新航線,為歐洲原始資本積累做出貢獻,而且在他辟航之后,美洲印第安人才走出原始進入文明?!保溃┠镞d:“即使不談哥倫布所建功勛巨大意義,就論人品性格,這位偉大航海家也引人入勝,發(fā)人深省。他有堅定的宗教信仰,愛好科學知識與幸福理想,向往新生事物,富有審美感?!邢蛲c發(fā)展我們文化教育事業(yè)的一切抱負。所以,他是各個歷史時期最偉大的航海探險家之一。”這些史學觀點讓我對哥倫布的評價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認識,他開辟了抵達美洲的新航線,改變了世界封閉隔絕的狀態(tài),使世界開始走向整體;但哥倫布的遠航,是在黃金的驅(qū)使下去美洲探險的,帶來的是種族滅絕和亞非拉地區(qū)的長期貧困和落后。因此,不能站在當時印第安人的立場上,也不能僅從對西歐某些國家資本主義利弊得失的角度出發(fā),應該將哥倫布的航行置于“世界大探險時代”和人類歷史的長河中進行宏觀考察。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對這些觀點的分析,這樣既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又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例如,在討論明朝中后期張居正“一條鞭法”改革以白銀征收賦稅的原因時,學生一般可以從教材中得知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造成白銀普遍流通,進而使國家以白銀征收賦稅。這是史學界公認的觀點。但教師還可以告訴學生,此時世界范圍內(nèi)新航路開辟,美洲白銀大量流往歐洲,中國與歐洲貿(mào)易又使這些白銀的一部分流入中國而導致中國白銀總量增加,從而為中國國家稅收征收白銀提供了保障。將這一學術觀點介紹給學生,不僅豐富了學生對知識的了解,而且能引導學生把中國歷史上的事件放在世界史環(huán)境中來考慮。
歷史學科是一門拓展性極強的學問。除了教材內(nèi)的知識外,仍有取之不盡的課外知識素材可以進入學生視野,信息量越多,整個學科的知識體系構建就越完善。在學生能接受的前提下,豐富其知識的接觸量,這是使歷史學科的知識傳承趨于理想化的客觀要求。歷史學術觀點的爭議性、奇特性、多樣性及建立在歷史事實基礎上的想象力,很容易引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在學術觀點的吸引下,學生情不自禁地去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史識,從而推動了歷史學習。
例如,關于辛亥革命的結局,傳統(tǒng)觀點一般認為,這場革命既勝利,又最終失敗。言其勝利,主要是鑒于它偉大的歷史功績,它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言其失敗,主要是因為革命勝利果實未能保持和鞏固,南京臨時政府很快完結,政權最終落入袁世凱之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并未完成,中國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近年來有的學者對此提出異議,認為既勝利又失敗的表述似有自相矛盾之嫌,衡量辛亥革命的成敗得失,應當從革命者所應擔負和所能擔負的兩項基本任務,既推翻清王朝的民族革命和建立民權政治的政治革命所完成的情況去考察:就推翻清王朝而言,辛亥革命無疑是勝利了;就建立民主立憲政體來說,盡管不能說辛亥革命取得徹底勝利,但也不能說它的結局就意味著失敗。有的論者更明確指出,辛亥革命作為近代中國一次有廣泛群眾參加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運動,已經(jīng)成功地完成了它應該完成的歷史使命,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它有終結,但不是失敗。這些觀點能夠有效地拓展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見識,打破學生的認知與思維定勢,培養(yǎng)他們從多角度看問題的方法和能力。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適當引入史學研究成果來為我們的教學內(nèi)容服務。同時,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變換角度整合教材,或者指導學生去挖掘教材的隱性內(nèi)容,如此等等。當然,學生應該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進行思維活動,勇于大膽進行質(zhì)疑和探索,和諧開展師生之間、同學間的交流和研討,更深層次地進行辯論。通過這些舉措,讓學生改變習慣性接受式學習向探究式學習或發(fā)現(xiàn)式學習方式轉(zhuǎn)變,從而學會自主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huán)境中,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得到充分發(fā)揮,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得以培養(yǎng)和提高。
歷史學術性課堂以教學實踐為基礎,以學術提升為途徑,以時代性價值取向為依歸,必然需要教師對基于學術研究成果的歷史教學及具體學情充分地關注、研究和把握,在“實戰(zhàn)”中不斷積累學科素養(yǎng)和教學經(jīng)驗與技巧,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學習效益,提升歷史課程的價值內(nèi)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