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龍華新區(qū)觀瀾中心小學 高宏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滲透
□深圳市龍華新區(qū)觀瀾中心小學高宏
美育又稱美感教育,即通過培養(yǎng)人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從而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yǎng),是全面提升人口素質(zhì)不可或缺的一門教育。狹義的美育單指藝術(shù)教育,而廣義的美育則認為是將美學原則滲透于各科教學中的教育。
美育是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小學生審美能力及審美情趣的重要手段。很多人錯誤地認為美育便是藝術(shù)教育,是音樂、舞蹈、美術(shù)老師們的一畝三分地,與其他學科無關。時至今日,這種錯誤觀念仍為眾多教師及家長所認同。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多年的教學實踐令我深有感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滲透非常重要,它關乎每一個學生審美情趣的形成。這里簡單闡述一下我在語文教學中進行美育滲透的一點心得體會。
小學生情智初開,對美的認知還比較抽象模糊,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滲透應分為三個階段,即辯識與感知階段、欣賞與體驗階段、實踐與創(chuàng)造階段。
在小學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辯識與感知美的能力,以及培養(yǎng)學生審美的比較與分析能力,讓學生能夠辯識真善美與假惡丑。要在教學中適時地引導學生認知美景、美心、美情、美德、美文等各種美的存在,讓學生明白美是人類素質(zhì)生活和理想生活必不可少的元素,是人類文明與發(fā)展的重要標志。
色彩是比較直觀的,能帶給人最直接的情緒感受,低段的語文教學可利用色彩的情感性讓學生感知美。譬如,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2課《春雨的色彩》這篇文章,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體味春雨給大自然帶來的色彩變化,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視覺經(jīng)驗感受春雨神奇的魔力,進而在內(nèi)心深處產(chǎn)生美的沖擊。再比如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1課《秋天的圖畫》,這也是一篇描寫美景的文章,山野中的梨樹、蘋果、稻海、高粱、藍天、大雁和勤勞的人們構(gòu)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色彩明艷,充滿美感,再加上文章語言優(yōu)美,讀起來朗朗上口,充滿詩情畫意。這樣的文章是非常適合培養(yǎng)學生的美感的,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讓學生在品讀中享受豐美的精神大餐。
小學低段的孩子對事物的認知還比較感性,他們往往認為表象漂亮的人或事物便謂之美,因而教師要在教學中靈活引導學生辯識區(qū)分生活中的美,比如:風景美、心靈美、真情美、情境美、音韻美、格律美、圖形美……
小學中段的學生已經(jīng)初步具備審美能力,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多開展一些欣賞美與體驗美的活動,使學生逐步掌握正確理解和欣賞美的知識與能力,逐漸形成正確的審美觀。
小學語文課本中有大量寫景的文章,這樣的安排是比較符合小學生認知的心理特點的——以具象認知為主,逐步向抽象認知發(fā)展。的確,美景讓人賞心悅目,直觀而具體,讓人為自己生活在這樣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而興奮歡悅。
但美景并不是美的全部,美情、美德、美心、美文也同樣令人心生感動。山野河海、日月星辰、花鳥魚蟲、風雷云電、雨雪霧霽……大自然的狂野廣博與生生不息充滿了自然之美;精美的古建群、石刻、園林、書法……處處彰顯著藝術(shù)之美;經(jīng)典唯美的古詩詞燦若星河,字里行間都洋溢著清雅的格律之美;文天祥、詹天佑、毛澤東、周恩來……這些國之棟梁胸懷拳拳報國心,甘灑熱血寫春秋,大美無言,又怎一個美字了得?
語文教材里的美無處不在,看!《孔子拜師》讓孩子們明白了尊師重道之美;《搭石》中無私淳樸的鄉(xiāng)親們讓孩子們懂得了奉獻之美;《巨人的花園》傳達的是包容之美;《獨坐敬亭山》中李白欲讓學生明了的是那種孤獨美、凄清美;《生命生命》的作者杏林子詮釋的又是生命之美、不屈之美;《小英雄雨來》的主人公則告訴孩子們,做一個愛國的中國人是最美的!
這么多的美,怎樣才能讓學生深刻地體悟到呢?顯然,僅憑學生個人感悟是不夠的,還有賴于教師去引導、去激發(fā)、去挖掘、去剖析、去升華。就拿《生命生命》這篇文章來說,教師在教學時一定要交代清楚作者的生平及寫作背景,只有讓學生了解了杏林子的生平,孩子們才能體會到她寫這篇文章的寓意,頑強的香瓜子、不屈的飛蛾、堅強有力的心跳,這不就是杏林子不屈精神的寫照嗎?這是無上之美!是不向命運低頭的堅韌之美!這種美在令人震撼之余又會產(chǎn)生無窮的力量!教師要充分利用聽、說、讀、寫等各種教學形式讓學生深入文本,從而真正獲得美感體驗。
除了教材,教師還要經(jīng)常上一些美文欣賞課,或者鼓勵學生在課外欣賞佳作,讓孩子們在閱讀、聆聽中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提升審美能力。
對于小學高段的學生來說,寫作是語文教學實施美育滲透的重要途徑,它能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在這個階段,學生大都能夠正確判斷善惡美丑、高雅庸俗、曲直是非等,都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因而習作是最能反映學生審美成效的踐行手段,反之也是語文教學中最能鍛煉學生審美創(chuàng)造力的方法。教師應有目的地指導學生在習作中創(chuàng)造美,讓學生繪美景、頌美情、揚美德、寫美文。通過寫作,學生的審美情趣、審美能力將渲露無遺,而系統(tǒng)的、有目的的習作訓練也會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質(zhì)的提升。
當然,寫作不是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小學生審美創(chuàng)造力的唯一途徑,吟誦、講故事、辦手抄報等都對提升小學生的實踐與創(chuàng)造能力大有幫助,這些手段是可以多管齊下的。
讓我們攜起手來,為孩子們創(chuàng)造一個美麗的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