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莊村,位于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附城鎮(zhèn)北約10公里,立村年代史跡可考在元明之前。
相傳刀耕火種年代,山區(qū)坡地水土流失嚴重,廣種薄收。大禹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帶領眾人想方設法治理水患。他發(fā)現(xiàn)平地水流緩慢,就把坡地改造為水平梯田。之后又發(fā)現(xiàn)洪水難泄,毀壞梯田,便以“之”字形水渠泄洪,泄洪之后,還有行路之便,一舉兩得。但過多的“之”字形明渠又影響畜力耕作,大禹就把一部分“之”字形明渠改為暗流水洞,相當于在明渠上架了一座橋,把小塊梯田改造成大塊梯田。大塊梯田既能蓄水保墑,又能防澇泄洪,還能方便耕作,一舉三得。用這種方法改造的梯田,保墑防洪,通風透光,經久耐用。田莊的井掌山、小坡山、西辿山上的梯田,從大禹治水以來,雖有不斷修復,但基本格局仍如當年一樣。田莊人為了紀念大禹的功績,在小坡山山腳下修了一座土地廟,規(guī)制雖然不大,但一直傳承著“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大禹治水保地的智慧與精神。
該村歷史悠久,現(xiàn)存的民居建筑,有遠古時期的石窟、梯田建設梯級泄洪的暗水渠,西漢盛行的“經堂”,元代的全神廟,明清時期的菩薩廟。
全神廟為元代建筑風格的間柱鋪作,形成三院、兩路雙閣、雙戲臺、對看樓的嚴緊建筑的布局。廟內配殿壁畫八仙會十分精美。全神廟右側,現(xiàn)存的古民居——李氏家族豪宅,建于明清時期,該建筑群東三院、西三院、大院套小院、院中還有院,南北一條線,以巷分東西,北巷門對松峰,南觀村情市井,彰顯出李氏豪門大戶當年的顯耀與深厚實力。
田莊村中央之講經堂,是漢朝時期興辦太學仕而建的一所讀講經史的學堂,也是一所傳承于今1000余年的公有學堂,足可顯見該村當年的文化器宇和孝行天下的人文素養(yǎng),現(xiàn)有墓碑為證。
田莊村歷史上非物質文化豐富多彩,武術、扛裝、踩蹺、竹馬、小車、舞龍、舞獅、秧歌、八音會,紛呈于歷史的各個階段與時代,時至今日仍有部分項目,如扛裝、踩蹺、竹馬、小車、秧歌,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頗為活躍,八音會傳譯至今。
(陰建盈供稿,王志國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