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心
阿廖沙是開國元勛劉少奇的長孫,生長于蘇聯(lián)的他,本已在俄羅斯結(jié)婚生子,擁有美滿的小家庭。當獲知自己的驚人身世后,他不僅毅然踏上了中國尋親之路,還在血脈親情的召喚下,攜妻女定居廣州。已邁入花甲之年的他,至今仍在為中俄兩國的文化和貿(mào)易交流貢獻著力量……2015年9月3日,阿廖沙參加了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觀禮閱兵。這位俄籍“紅三代”有著怎樣非同尋常的身世?他們一家人在中國的生活如何?
在俄羅斯隱姓埋名數(shù)十年
阿廖沙的父親劉允斌,是劉少奇與早期革命伴侶何寶珍的長子,1924年生于江西省萍鄉(xiāng)市安源煤礦。革命年代,劉少奇夫婦顛沛流離,劉允斌2歲時就被送回湖南寧鄉(xiāng)炭子沖老家寄養(yǎng),他1歲多的妹妹劉愛琴則被寄養(yǎng)在漢口的一個工人家庭。
1945年夏,劉允斌考入莫斯科鋼鐵學(xué)院學(xué)習,其間與大學(xué)同學(xué)瑪拉·費拉托娃相識相愛。1950年初,已考取莫斯科大學(xué)化學(xué)系研究生的劉允斌,在蘇聯(lián)與瑪拉結(jié)為夫妻,并先后生下了女兒索尼婭和兒子阿廖沙。
1960年,5歲的阿廖沙第一次見到爺爺。那天晚上,母親告訴他要去一個地方,繼而母子倆就被一輛黑色轎車接走了,“來到一個漂亮的大廳,有位高大的老人,很親切,熱烈擁抱并親吻了我,他就是我的祖父劉少奇。他帶給我很多玩具,也給母親的家人帶來了頗具中國風的禮物?!?/p>
盡管已與俄羅斯姑娘結(jié)婚生子,但為了建設(shè)新中國,劉允斌還是在父親的召喚下于1957年回國,參加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制工作。
劉允斌回國后,原本與妻子和岳父都保持著信件往來,但隨著中蘇關(guān)系的惡化,身處莫斯科的阿廖沙一家,逐漸與祖父和父親失去了聯(lián)系。
相比之下,當年遠在莫斯科的阿廖沙還算幸運。為躲避克格勃的監(jiān)視,母親瑪拉帶著一雙兒女住到了鄉(xiāng)下。一年級入學(xué)時,阿廖沙改隨母姓,在任何表格上從來沒填寫過父親和爺爺?shù)拿?。初中畢業(yè)后,他報考了莫斯科航空學(xué)院。
阿廖沙從父親那里繼承了聰明的頭腦和愛鉆研的個性,他在莫斯科航空學(xué)院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后,被分配到國家航天指揮中心工作,以軍人身份從事著蘇聯(lián)國防的尖端科技研究。由于工作出色,他多次獲得國家獎?wù)?。退役前,他是指揮中心的高級工程師,中校軍銜。
尋根中國心緒難平
當年隨哥哥劉允斌一同回國的劉愛琴,20多年來無時無刻不在牽掛遠在異域他鄉(xiāng)的侄子阿廖沙。直到1987年,劉愛琴才拜托莫斯科的一些同學(xué),輾轉(zhuǎn)打聽到了阿廖沙一家人的下落,并給他們寫了一封長信。通過這封中國來信,阿廖沙才驚聞中國親人在“文革”中的遭遇:1969年,劉少奇悲慘離世;1967年的一個冬夜,42歲的核專家劉允斌受不了批斗和屈辱,在內(nèi)蒙古包頭郊外臥軌自殺。他和母親悲痛萬分,不禁相擁而泣……
1993年,他的母親首次來到中國探親,并到公公和丈夫的墓前祭拜,受到了劉家人的盛情款待。遺憾的是,阿廖沙因軍務(wù)在身,這次未能隨行。
母親回到俄羅斯后告訴阿廖沙和他的妻子冬妮婭,現(xiàn)在中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政治環(huán)境還是社會環(huán)境,都與往常不可同日而語。并說,他們在中國還有很多親人,有王光美奶奶、叔叔劉源,還有阿廖沙同父異母的弟弟劉維則、劉維東,親人們都很惦記他們。
母親的這次中國之行,讓阿廖沙的心失去了平靜。都說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地大物博、山川秀美,到底是怎樣的禮儀之邦?親人們在那邊生活得怎么樣?對中國強烈的向往與好奇,在他的心頭糾結(jié)。
但因為是軍人,阿廖沙向單位打了多次報告去中國探親,均未獲批準。在這種情況下,阿廖沙與冬妮婭只能通過書信和電話與遠在中國的親人們聯(lián)系。
親人們的召喚,攪動了阿廖沙內(nèi)心深處的尋根夢想。因為爺爺、父親都是中國人,他的根在中國,那里才是他真正意義上的故土,他應(yīng)該回那里認祖歸宗!而在俄羅斯,他已經(jīng)變得越發(fā)孤獨——姐姐于1988年去美國定居,共同生活的外公、外婆于1989年相繼去世,母親也在1995年辭世。由于大多數(shù)親人在中國,這就更加堅定了他回國的想法。
1998年劉少奇誕辰100周年時,中方向阿廖沙發(fā)出了請他參加紀念活動的邀請函??蛇@封信被俄有關(guān)部門扣留了,原因是阿廖沙在國家機密單位做了20多年職業(yè)軍人,按照規(guī)定必須等到退役3年后才可以出國,而當時阿廖沙還未退役。阿廖沙知道后非常焦急,甚至以“侵犯公民通信自由”為由向俄有關(guān)部門提出申訴。當一切努力都失敗后,他選擇了提前退役,希望中國之行能夠早日實現(xiàn)。
2003年4月,他終于和妻子第一次踏上了回鄉(xiāng)之路。有趣的是,當他第一次到中國駐俄大使館辦理簽證,說自己是劉少奇的孫子時,工作人員驚訝萬分。因為當時,絕大多數(shù)人仍然不知道他的存在。工作人員把他的護照拿進去,過了很久才出來,面帶喜悅地告訴他,他們核實過了,確實如此!
在北京,阿廖沙見到了朝思暮想的王光美奶奶、劉源叔叔等一大幫親人。雖然此前從未謀面,但血脈相連的親情讓他們感到格外親切。一大家人緊緊擁抱,每個人都熱淚盈眶……在王光美奶奶組織的大型家庭聚會上,因為阿廖沙夫婦不懂中文,愛琴姑姑幫忙用俄文翻譯;王光美奶奶英文非常好,所以一家人就用中、英、俄3種語言一起交流。
在中國期間,阿廖沙一家人不僅回到湖南老家祭祖,還在親人的陪伴下游覽了北京、上海、廣州、長沙等大城市。這些城市的繁華與大氣,讓他們瞠目結(jié)舌。所到之處,當人們得知他們是開國元勛劉少奇的后代時,對他們非常熱情和尊敬。在公園里,游客主動和他們合影留念;坐出租車,司機不要他們付車費……中國人民的友好與熱情深深感染了阿廖沙夫婦,他們對中國這片神奇熱土的好感更多了。
俄籍“紅三代”的廣州生活
返回俄羅斯,阿廖沙和冬妮婭久久沉浸在幸福的激動中,兩人興致勃勃地憧憬回中國定居的美好生活。然而,由于種種原因,他們一家回中國定居的手續(xù)遲遲辦不下來,這成了阿廖沙夫婦的心病。
漫長的等待過后是驚喜。2007年,就在劉少奇誕辰110周年前夕,阿廖沙一家終于辦妥了回中國定居的一切手續(xù)。夫婦倆將定居的城市選擇在氣候溫暖濕潤的廣州。遵從王光美奶奶的遺愿,阿廖沙將自己的中文名字定為劉維寧,并為兒子取名劉安東,女兒名叫劉麗達。劉安東從暨南大學(xué)畢業(yè)后自己經(jīng)營公司,從事中俄貿(mào)易生意,女兒在中央電視臺九套擔任俄語主持人。
60歲的阿廖沙現(xiàn)在是俄羅斯亞洲工業(yè)企業(yè)家聯(lián)合會中國辦事處的首席代表。他和家人定居在廣州番禺,平日驅(qū)車到珠江新城辦公,和很多廣州上班族無異。飲食上,粵菜和東北菜是他們的最愛。助理李文靜是地道的廣州人,“他們對廣州比我還熟悉,常常說起哪里的餐館很好吃,我都不知道”。
阿廖沙的妻子冬妮婭曾是一名藥劑師,在俄羅斯還有媽媽和3個姐姐,“但是我愛他,來中國OK啊,沒有那么難的”。她很喜歡小孩子,照顧孫女占據(jù)了她生活的大半時間。有著八分之一中國血統(tǒng)的孫女Lisa是一家人的開心果,精靈古怪,會在大人們的鏡頭前擺各種姿勢。雖然Lisa才4歲,中文已經(jīng)說得足夠好,不帶一點口音。幼兒園老師和安東交流,她能飛快地翻譯給爸爸聽。
冬妮婭熱情大方,在廣州也漸漸交了很多朋友,她年輕時是個運動好手,排球籃球樣樣在行,現(xiàn)在的消遣是唱歌。她和阿廖沙一起加入了廣州新四軍后代合唱團,并多次在演出中擔任領(lǐng)唱。
2015年9月3日,作為受邀參加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的僑胞代表,阿廖沙參加了觀禮閱兵?!斑@是我第一次到天安門現(xiàn)場觀看閱兵,太壯觀了,如今的中國很強大!”他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表達著激動心情。
在中國8年,阿廖沙認識了許多朋友。與他打交道的人都是中俄官員和政要,大家對他的爺爺劉少奇都很尊重,這令他感到驕傲和欣慰。“但在中國,我不會通過親戚幫忙來解決什么問題。我得靠自己的能力辦事,不能給偉大的親屬臉上抹黑!”阿廖沙認真地說,他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配得上“根紅苗正紅三代”的身份。
編輯 / 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