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云 姚春俠
(吉林省柳河縣圣水鎮(zhèn)中學)
基礎教育需要“陪伴”
李明云姚春俠
(吉林省柳河縣圣水鎮(zhèn)中學)
當今社會最重視的是教育,當代家庭最看重的也是教育,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已經(jīng)充分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特別是孩子的基礎教育。每個家庭都把教育放到了第一位。但是,到底什么是教育?又如何進行教育?這似乎是一個極其棘手的問題,作為一名教師和家長,我的理解是:基礎教育需要“陪伴”。
社會是以一個個家庭聚合而成的,每個家庭對教育的理解各不相同,而家庭成員受教育的程度也參差不齊,他們雖然也無一例外地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信念。但力不從心的有之,不負責任的亦有之,能真正意義上重視孩子教育的也只是鳳毛麟角了。特別是農(nóng)村家庭,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更是蒼白無力,讓我們只能扼腕嘆息。其實,我們都知道農(nóng)村的孩子也一樣聰明可愛,根據(jù)多年的教育教學經(jīng)驗和身邊的事例,我認為這是家庭的問題,他們把孩子送到學校交給了老師,似乎就完事大吉,高枕無憂了,認為教育學生就是老師的事,教書育人嘛,自己孩子的教育似乎跟他家長沒有關系,把孩子的教育都推給了老師。在他們看來教育好學生就是老師的責任,孩子成長得不好就是老師沒教育好。這可是大錯特錯了,學校教育固然重要,但家庭教育更是不能忽視的,誰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這一點上看,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重要。
中小學校的學生需要老師在校的“陪伴”,更需要在家里父母的“陪伴”,特別是小學生。因為他們年紀小,自律性差,很多良好的習慣都沒有養(yǎng)成,生活起居在一定程度上還需要父母的照顧,家長的“陪伴”顯得特別重要。在學校老師要全身心地“陪伴”,上課一起學習,下課一起玩耍,活動一起參加,時時刻刻關注孩子。在學習中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玩耍中培養(yǎng)孩子的情趣;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孩子的思維能力和組織策劃等能力;在家里,家長更要用心“陪伴”孩子,家長的言行時刻影響著孩子,家長只有說對的、做對的,孩子才會跟著說、學著做,長此以往,孩子自然會朝著正確的方向成長。與此同時,家長還要監(jiān)督孩子認真完成家庭作業(yè),讓孩子知道學習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里都一樣重要,需要認真對待,要嚴謹,一絲不茍,真正培養(yǎng)孩子正確的學習習慣。
有的家長也想讓孩子有好的學習環(huán)境,盲目地把孩子送到外地讀書,孩子住校,這樣家長就沒有機會陪孩子,家長是輕松了,可孩子卻為難了,尤其是有很多孩子從小學就被送走了,年齡那么小,就失去父母的親情之愛和生活起居的照顧,一時間成了“沒娘”的孩子,實在太可憐了,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孩子內(nèi)心情感生活一下子空了,完全交給老師。孩子應該有的雙重“陪伴”就只剩下一個“陪伴”了。我認為這些家長的做法不可取,家長沒有“陪伴”孩子,因此孩子在某種程度失去父母的親情和關愛,他們內(nèi)心會很空蕩,這種來自父母雙親的愛是無可替代的,這對孩子全面成長肯定有影響。事實也的確證明了這一點:跟我兒子同學或上下屆的孩子都被送走到縣城學校讀書,也有人勸我把孩子送走,我沒有。同時我也勸他們不要送孩子去,家長又不去陪讀在孩子身邊??墒沁@些不幸的孩子還是被送走了。幾年后,有的成為頑劣生;有的孩子因為想家,實在堅持不下去了,一年半載的又回來了,回來的孩子心理浮躁,不踏實;有的學習成績很差,中途退學,斷送孩子一生的學習……從這些事例來看家長的“陪伴”是多么重要。
“陪伴”,應該怎樣陪伴,在學校老師的“陪伴”,需要老師有很強的責任心和使命感,老師既要教書還要育人,在“陪伴”中將自己的言傳身教全部展示給學生,上課,老師傳授知識,是一位引領者,像導游一樣引領學生進入知識的大門;下課,老師是學生的好朋友,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監(jiān)督學生的成長;活動時,老師是一位好伙伴,和學生一起快樂地游戲。
在家里,有的家長根本就不知道怎么陪孩子,這些家長雖然沒有把孩子送走,可是孩子在家得不到正確行為習慣的引導,有的家長帶著孩子一起打麻將,或者給點兒零花錢打發(fā)一邊自己玩,試想想這能叫“陪伴”嗎?在生活中,家長不能溺愛孩子,該讓孩子自己做的事,必須讓他們做,而且還要努力做好,慢慢地孩子就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千萬不能把孩子養(yǎng)成了家庭里的小皇帝,這樣會害了孩子,時間久了,孩子一定不會關心父母,孝順父母。所以在家里,家長的會“陪伴”就更加重要了。
人的一生真的沒有彩排,不可以重來,尤其是孩子在基礎教育階段。不要讓你們一時的不良愛好和疏忽毀了孩子一生的成長。每個學生都需要在一所很好的學校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更渴望有一個溫暖的家庭,那里有“關愛”,他們的父母作為堅實的后盾,這樣孩子的人生之路才會一路凱歌,終將會成為棟梁之才。
什么是基礎教育?“陪伴”才是完整的基礎教育。孩子成長才可能沒有缺憾。教育孩子成功的因素很多,責任與愛的“陪伴”更是重中之重。
[1]黃濟,王策.現(xiàn)代教育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肖玉蘭,金小紅.“陪伴式”青少年家庭社會工作模式[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2(2).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