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珊瑚實驗小學(400067)秦雪芝
?
讓音樂浸潤學生的言語世界
重慶市珊瑚實驗小學(400067)秦雪芝
[摘要]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借助音樂這種直觀手段,可以增強語文課堂教學的感染力和藝術效果,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從而降低語文教學難度。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音樂融合
作為一種美育手段的音樂有語言難以企及的感染力量和效果。音樂對于培養(yǎng)人的素質的獨特性,是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語文課堂教學中音樂的成功運用同樣也是一門藝術,它不但使學生受到情趣的感染與熏陶,而且能使人多方面的智能得到發(fā)展。在語文教學中,如果能借助音樂這種直觀手段來幫助語言的抽象思維,將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從而降低語文教學難度。把音樂與表情達意豐富的語文教學有機地融合,在實施愉快教學、培養(yǎng)學生素質方面,將會收到意外的驚喜。
語文是什么?是品味語言所構成的聲音、色彩、味道,更是品味它精彩的畫面、情景與生活。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柳樹醒了》這一課時,我用歌曲《春天在哪里》導入,圖文并茂,聲像結合,讓學生欣賞到了泉水叮咚、百鳥爭鳴的景象,聽到了春天的聲音。在這里,教師讓學生去尋找生活中的春天,于是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文本,進入了富有情趣的閱讀樂園。在教學《鄧小平爺爺植樹》一課時,我用歌曲《春天的故事》引入,然后提問:“歌曲中所唱的那位老人,你們知道是誰嗎?”“對,他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爺爺。”悠揚的旋律、動聽的歌聲,激起了學生的情感波瀾,激發(fā)學生對鄧小平的崇敬之情,使學生的情感得到進一步升華,為學習課文奠定情感基調。
充分利用音樂這種教學手段,可讓學生在和諧的課堂氛圍中真正深刻地感受文章的意蘊和妙處,接受美的熏陶。古詩詞語言是祖國語言寶庫中的精華。古詩詞的教學不僅要注重積累,還要注重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古詩詞的魅力,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在古詩教學中介入音樂,能讓孩子愛上古詩詞,愛上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如在學習《春曉》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感受“春眠不覺曉”的舒暢,“處處聞啼鳥”的美好意境,感受“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所蘊含的情感,我引入了活潑輕快的歌曲旋律《春曉》,讓學生和著音樂的節(jié)拍,邊唱邊打拍子,無形中背誦了古詩,唱會了歌曲。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讓他們理解詩句的意思很難,但我們讓學生隨著輕快的音樂展開想象,讓學生頭腦中先形成畫面,再細細品味,這樣學生就容易進入詩的意境了。這樣的教學,不僅讓孩子學會了古詩,學會了學習方法,還會讓學生愛上古詩。在教學《生命生命》一課中,為了讓學生感受作者杏林子呼喚生命,表達強烈的生命意識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我播放汪峰的《怒放的生命》,讓學生體會不到最后一刻就不能放棄求生的欲望。學生低沉、緩慢、嚴肅的朗讀語調體現(xiàn)了他們的所“感”所“悟”,也達到了朗讀的效果。
合理利用音樂的力量,努力創(chuàng)造立體的課堂,展現(xiàn)豐滿的人物形象。歌曲的運用,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為學生走進文本假設了情感的橋梁。如在教學《快樂的節(jié)日》結束時,我說:“同學們,老師給你們帶來的這個禮物非常神奇,它不但讀起來好聽,而且唱起來也非常好聽,讓我們一起看著詩歌來聽?!睂W生在優(yōu)美的音樂聲中,可以讀詩歌,可以唱歌曲,可以表演詩歌,還可以畫畫等。通過表演、演唱,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升華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暢談自己的感情,抒發(fā)自己的理想,從而激發(fā)學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學習《歡慶》快結束時,我讓學生唱國歌,讓學生了解祖國,懷著對祖國深深的愛戀的情感背誦這首詩歌。悠揚、激昂的曲調與課文內容緊緊相連,一下子激活了學生以往在電視、電影中獲得的間接經驗,仿佛回到了那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在這樣的教學中,音樂一次次撥動學生的心弦。
在教學一年級下冊《識字四》時,我讓學生課后聽一聽歌曲《童年》,課內外結合,使課堂上培養(yǎng)的能力在課外得到很好的延伸,并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這種表達形式的喜愛之情,最終使他們有興趣著手創(chuàng)作詩歌。《回聲》教學結束時,我讓學生回家聽歌曲《回聲》;在《畫家鄉(xiāng)》一課時,我讓學生回家欣賞《在希望的田野上》,讓學生將音樂藝術與語言完美結合,融入感情,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
運用音樂增強語文課堂教學的藝術感染力和藝術效果,將不再是陽春白雪和者寡,語文課堂教學藝術也必將會在音樂聲中開辟美好路徑。當然,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是音樂無法完全具體表現(xiàn)的,但我們只要掌握了在語文課中充分利用音樂的變化來表達一定的語言內涵,把音樂和語言有機融合在一起,讓音樂浸潤學生的言語世界,使學生的情感通過音樂和語言產生共鳴,就能使學生在欣賞時產生更多美妙的享受,對語文藝術更加的熱愛。
(責編羅艷)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16)03-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