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市江寧區(qū)湯山中心小學(211131)華倩倩
?
讓導入開啟高效信息技術課堂之門
江蘇南京市江寧區(qū)湯山中心小學(211131)華倩倩
[摘要]想快速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吸引到課堂中,使其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更快、更好的掌握知識,需要教師精心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導入,引發(fā)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使思維活動呈現出積極的狀態(tài)。
[關鍵詞]導入學習興趣探求欲望
信息技術的學習對于當今學生來說是不可缺少的,但在低年級學生眼里,信息技術課應該都是好玩的游戲和有趣的動畫片,但實際上并不是。那么,如何讓學生快速地把思想和興趣帶到課堂中,進行有效的學習呢?這需要教師精心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導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引發(fā)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而巧妙的課堂導入能很好解決這個問題。
一個好的導入可以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明確學習目的。
1.引起學生的注意
教師空洞的說教是無法讓學生集中注意力的,只有強烈的刺激或生動有趣的情境,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一個有創(chuàng)意又符合教學的引入。
2.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每一節(jié)課能有一個有趣獨特的開頭,會讓學生有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恰當的導入可以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有了這種學習的欲望,學生就會在整節(jié)課的學習中,密切注意相關的知識,連接新舊知識,更快地掌握新知識。
3.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
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有明確的目的,學習亦如此。目的越明確,學習積極性就越高;目標越宏偉,為實現目標所付出的努力就越多,學習意志就越堅強。恰如其分的導入,能讓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較好地掌握該節(jié)課的知識點。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內容也日益豐富,所以作為信息技術課堂導入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獨特的導入方法。課堂導入要從如何將學生的心理活動保持在教學行為上出發(fā),使與教學無關的活動迅速得到抑制。因此,教師要從多角度、多方位設計課堂導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造能力。這里列舉幾種常用的方法,供大家參考。
1.游戲體驗法
小學生活潑好動、喜愛游戲,若是把將要學的東西加到游戲中去,可以讓學生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輕松地學習知識,又可以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關注點以最快的速度轉移到課堂中來。例如,在學習scratch中《街舞男孩》這一課時,可以提前準備后街舞游戲,上課時先讓學生玩一玩,感受一下如用上下左右四個方向鍵來控制男孩的舞姿等。當學生玩的興趣正濃時,教師加以適當的引導,讓學生自主發(fā)揮并總結角色造型的幾種變化,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跳舞角色的衣服顏色變化,從而引出可以用“當……被點擊”“切換到下一造型”這樣的腳本來變換男孩的舞姿。這樣學生會更愿意學,學的效果也會更好。
2.任務驅動法
任務驅動法是讓學生在一個典型的信息處理任務的驅動下展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一系列任務,從而得到清晰的思路和知識脈絡。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能力。如在學習《申請電子郵箱》這一課時,一開始我登陸126郵箱,給學生介紹郵箱的界面和郵箱的作用,讓學生自己討論電子郵箱與以前郵寄書信的區(qū)別,然后演示收發(fā)電子郵件,讓學生感受以前的書信與現在的電子郵件的收發(fā)速度。在大家都熱情高漲的時候,我提出本節(jié)課的任務就是每個人都要申請一個126郵箱號,并且成功登陸郵箱。在明確任務之后,再開始正式的知識教學,學生的關注點就一下集中到了郵箱的注冊和登陸的方法上來,本課的教學重、難點自然就更容易突破了。
3.情境導入法
情境導入法是利用語言、視頻、文字、繪畫等手段,創(chuàng)設一種符合教學需要的情境,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處于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tài)的方法。
如在上畫圖軟件中的“復制和粘貼圖形”時,可以先給學生展示蝴蝶在草叢中飛來飛去、蜜蜂在花間采蜜的這樣一幅圖畫,再上合適的音樂,讓學生沉浸在春天的景色中。此時,教師讓學生根據已學過的知識進行描繪。當學生畫蜜蜂和蝴蝶時,會發(fā)現一只一只的畫很浪費時間,而且不能保證大小一樣。在學生都困惑的時候,教師提出復制和粘貼這兩個概念,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學效果必然顯著。
可見,合理的導入是開啟信息技術課堂之門的鑰匙。因此,教師運用時要注意避免一些問題,如導入不能喧賓奪主、導入利用的媒體不能缺乏吸引力、導入不能缺乏師生間的互動等。
綜上所述,恰當靈動的導入既是一個激發(fā)學生興趣、構建高效課堂的手段,又是一門值得我們去深入思考的藝術。讓我們所有的信息教育課的教師一起努力,以導入開啟高效信息技術課堂之門。
(特約編輯童夏)
[中圖分類號]G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16)03-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