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浦江縣前陳中心小學 黃敏敏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滲透美育的探索
浙江省浦江縣前陳中心小學黃敏敏
近些年,80后90后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然而,在人們關注新一代人對社會做出的貢獻和成就時,也同樣看到了很多發(fā)生在80后與90后身上的丑聞,如幼師虐童案,富二代肇事逃逸案等,這些都讓社會各界反思,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為什么會有如此多的年輕人做出一些道德淪喪的事,讓人們不禁重視起學生正確樹立道德觀的重要性。小學階段是學生形成道德觀的重要時期,因此,廣大語文教師有必要采取一切措施,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我國古代就有很多美德故事蘊含在詩歌中,筆者將結合自己的經驗,談談如何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滲透美育。
小學古詩課堂教學美育
小學作為學生學習的筑基階段,一直以來備受家長和社會各界的關注,然而近些年人們對于教學質量的過分關注,在某些程度上導致了小學美德教育的流失,從長遠的角度看這不利于學生的成長。然而,根據(jù)筆者的了解,傳統(tǒng)的美德教育對于學生來說又顯得過于枯燥,教師在班會和學生大會上不厭其煩地進行美德教育,最后學生真正聽進去的寥寥無幾,因此,教師需要在美德教育上作出改變。古詩作為我國古代傳統(tǒng)文學,蘊含著眾多典故和美德故事,對學生來說遠沒有班會課那么枯燥無聊,如果教師能對古詩加以利用,將美德教育滲透給學生,會取得較好的效果。筆者認為,通過古詩進行美育的滲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找出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進行美育滲透。
小學語文教材編纂者考慮到學生在進入小學前,很少能接觸到古詩詞,在認識和理解能力上還處于懵懂階段,因此,小學教材中的古詩大都較為淺顯,學生多讀幾遍或者教師稍微點撥,學生就能體會詩意。同時這部分詩歌的用詞較為質樸,距離感弱,學生讀起來朗朗上口,理解難度降低。比如《游子吟》,雖然僅有三句,但是句句飽含深情,教師在以其為重點進行美育滲透時,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如“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就可以將其譯為,“我慈祥的母親知道我將要離家遠行,臨行前一晚,生怕我的衣服將來會被穿壞,特地把每一件衣服取出來縫縫補補,我的母親呀,您是多么的疼愛我,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報答您”,古詩詞以這樣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就是對美育的滲透。
2.以教材為中心,進行美育滲透。
我國古代數(shù)個朝代興衰,唯有詩歌長存,而且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發(fā)展,因此,詩歌本身就是記錄歷史的最好形式。小學語文教材在收錄詩歌時,也考慮到了這一點,因此,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教材中的詩歌幾乎全是名家名篇,詩歌內容也各不相同,幾乎涵蓋了我國自古口口相傳的各種美德故事,將古詩作為美德教育的載體,能夠最大化地發(fā)揮古詩的作用。除此之外,也能通過教授學生古詩,讓學生體會到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比如《示兒》一詩中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就向學生傳遞一個心系國家的傳統(tǒng)美德。
在引入課外古詩時,要先將古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告訴學生,以達到更好的美育教學效果。詩歌之所以能夠在各階段語文學習中占據(jù)一個重要的位置,一方面是詩歌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源遠流長,它的發(fā)展記錄了中國文學從無到有的過程,另一方面則是詩歌所用篇幅短小,寥寥數(shù)十字,就能將詩人所處的環(huán)境、心理活動、歷史背景等等以一種別樣的形式表達出來。然而,我們還需要清楚地認識到詩歌作為一種古代的文體,已經離我們遠去,其中很多詩,即便是教師讀起來,都很難體會其中的含義,在將課外的古詩引入時,一定要盡力避開這些較為晦澀的古詩。除此之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應該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充分關注學生的想法,在選擇古詩的時候也要投其所好,要知道教學是師生互相合作才能完成的事,因此,在進行美育滲透時,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考慮,選擇他們感興趣的古詩。比如,筆者了解到,大部分學生都比較崇拜英雄,筆者就特地找了岳飛的詩詞,首先將岳飛抗擊金人的事跡介紹給學生,讓學生明白岳飛一生征戰(zhàn)不歇,壯志報國,通過前面的鋪墊,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都對岳飛有了一種深深的仰慕之情,然后筆者從岳飛的詩詞中選擇了一首告誡后人報答父母的詩,學生紛紛感慨,岳飛這樣的大英雄也心系父母,他們更是應該從小就養(yǎng)成孝敬父母的美德。通過榜樣的力量,將古詩中的美育滲透給學生。
比如,筆者曾經將《龜雖壽》介紹給學生,很多學生不解,為何要以“龜雖壽”為題,紛紛對這種看似奇怪的古詩有了興趣,這正是筆者要達到的效果。在很多學生看來,曹操是梟雄,是三國中的“壞人”,為什么老師要將他的詩拿來做范文,心里對學習他的古詩產生一種小小的抗拒。筆者知道很多學生都有這種想法,這是因為學生對于曹操的了解僅僅限于三國,認為在三國中劉備才是好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壞人。筆者在教學前,特地將曹操的另一面介紹給學生,讓他們明白曹操在文學上的成就,這樣一來,學生對于曹操的印象明顯改變。之后的教學就要順利很多,通過《龜雖壽》促進學生在年幼時立下高遠的志向。
從筆者的教學經驗看,古詩中所包含的美德故事對于學生的教育價值遠高于傳統(tǒng)的美德教育,通過課本中的古詩和課外古詩相結合的方式,能夠更好地將古詩中所包含的美德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意識之中,對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有著深遠的意義。
[1]孔慧萍.小學古詩教學的幾點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4年第2期
[2]陳齊林.小學古詩教學方法淺談[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9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