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晶
(新疆克拉瑪依市第三中學數(shù)學組)
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踐與研究
沈晶
(新疆克拉瑪依市第三中學數(shù)學組)
隨著杜郎口、楊思等教學模式在教育界的流行,小組合作學習方法漸漸走入了數(shù)學教學課堂。在推行小組合作過程中,從盲目套用固有模式和跟風,到結(jié)合班級和學生的現(xiàn)狀思考課堂中的合作模式和氛圍,再到現(xiàn)在的將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展示能力、自學能力放在首位的合作學習課堂,對于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踐與研究不斷深入。
小組合作;分組;考核制度;小組長
(一)根據(jù)班級實際需求,確定合理的小組人數(shù)
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合理的分組顯得至關重要,我在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會根據(jù)班級現(xiàn)狀和人數(shù)進行分組。在初一階段,因為老師對學生行為習慣培養(yǎng)方面的要求較高和學生之間不是很熟悉,所以,我在初一將學生分為六人一組,組內(nèi)分為學習小組長一人、生活小組長一人、組員四人,將班級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用小組進行制約,學習小組長由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擔當,主管班級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生活小組長由較細心、管理能力較強的學生擔當,在初一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為后續(xù)的合作學習培養(yǎng)和發(fā)現(xiàn)能力較強的小組長。在初二階段,我將班級學生分為四人一組,將小組的考核重點,轉(zhuǎn)移到學習方面。
(二)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人員搭配
在搭配小組的人員的過程中,我會先按照班級學生的成績,對班級學生的進行分類。如果六人一組,則把學生分為六類,同理,四人一組,則把學生分為四類。下面就說一下四人一組的分類方法吧:第一類是全能型選手,即該生的大多數(shù)科目成績較好,總體成績較好,能起到一個小組的帶動作用,成為小組長的候選人。第二類是特長型選手,即在某一科目上比較有特長,主要用于彌補小組長和小組成員的短板。第三類是用功型選手,班里總有那么一群人,他們很用功,但是他們在班級中的成績卻處于中下層,但是他們在一個小組中能起到很好的帶動作用。第四類是弱勢型選手,屬于小組內(nèi)的被幫扶對象,一般會安排與小組長同坐。在分組的過程中,要考慮學生的性格、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上升的空間、各個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等,一般我在分組的過程中,會先根據(jù)我對學生的了解進行分組,然后再找班級中的學生進行分析,最后,在班級中進行兩周的試驗階段,進行合理的調(diào)配。
(三)推選有威信的小組長
選擇小組長最重要的是要具有一定的自律能力、責任心、上進心和管理能力。首先,小組長是班級中最小的一個管理人員,也是最容易暴露缺點的一個職位,因此,小組長是否能夠達到自律,也就決定了他后續(xù)的管理是否能得到該小組成員的信服。其次,小組長的責任心和上進心決定了一個小組的成長速度,在教學的過程中,我非常希望各小組的小組長存在一種良性的競爭,而是否能激發(fā)起各小組之間的競爭,跟小組長的責任心和上進心是有很大關系的。最后,小組長要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小組長有管理組內(nèi)成員的責任和義務,因此,小組長的管理能力也是小組長考核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
在初一階段六人為一組時,我采取的是完全的小組捆綁制度,即以小組每位成員成績的平均分為標準,按照對組內(nèi)所作貢獻,分別加120%、100%、90%的分進行評分,這樣就把小組的每個成員牢牢地捆在了一起,這樣的做法有效地減輕了老師和小組長的管理壓力,小組中的每個有上進心的人都成為小組中的管理者、督促者,使小組的凝聚力更強大,合作學習也變得越來越有效。在初二階段四人為一組時,班級的小組合作模式初見成效,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嘗到了甜頭,也越來越認可這種教學模式,但是,部分初一的學生因為吃慣了“大鍋飯”,開始偷懶,因此,小組的考核制度又轉(zhuǎn)化成了小組和個人兩部分,小組成員的平均分成為優(yōu)先選擇小組座位的標準,分數(shù)高的人先選,分數(shù)低的人后選,每周按照分數(shù)的高低重排一次座位,為了能坐上自己心儀已久的座位,學生的積極性再次被成功地調(diào)動了起來。而個人的評分則記入班級綜合素質(zhì)評定,使每個學生都能很好地動起來。
在最初推行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我采用了一個比較簡單也是一個比較有效的方法,就是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合作、去探究有效的合作方法,老師在這個過程中對小組和小組長進行培訓和指導,通過樹立合作學習中小組和小組長方面的榜樣,向班級中的同學展示正確的合作方法和小組長的管理方法,以分解老師的管理壓力。
通過三年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探究,我和學生一起成長,一起研究,并且通過小組合作的逐步推行,我的兩個教學班的成績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1]李春華.合作教學操作全手冊[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06.
[2]王慧敏.對小組合作學習實效性問題的思考[J].教育與管理,2006(12).
·編輯 楊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