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真
(山東大學(威海)藝術學院 山東威海 264200)
歌劇演員的自我修養(yǎng)
王 真
(山東大學(威海)藝術學院 山東威海 264200)
歌劇是一種源自西方的舞臺表演藝術,主要以歌唱和音樂來交代和表達劇情的戲劇,最早出現(xiàn)在17世紀的意大利,進而風靡歐洲各國,而我國的歌劇事業(yè)發(fā)展相對較晚,1919年五四運動的思想啟蒙也推動了我國的音樂家們開眼看世界的步伐,歌劇這種融合了歌唱與敘事的表演藝術走進了中國,從第一部秧歌劇《兄妹開荒》到具有民族風格的歌劇《白毛女》、《紅巖》等作品問世,中國的老一輩藝術家們以深厚的藝術功底向世界展示了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歌劇藝術,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歌劇演員呢,筆者不揣冒昧,總結了如下幾點:
練就一身扎實的基本功是一名歌劇演員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能力,也是將來能夠在歌劇領域中發(fā)展的必備條件。從古至今,無論哪種聲樂表演形式,無一不把唱功排在第一位,用唱腔來抒發(fā)人們的思想感情,優(yōu)秀的歌劇演員應該具備良好的歌唱技術,熟練掌握不同音色、力度、強弱等方面變化的技巧,游刃有余的表達自己對歌曲的理解和感受,如果你演唱舒曼的《獻詞》、舒伯特的《小夜曲》等就需要歌者做到氣息平穩(wěn),音色純凈,如果你演唱的是約翰·斯特勞斯的歌劇《蝙蝠》中的詠嘆調(diào)《笑之歌》、威爾弟的歌劇《假面舞會》中的詠嘆調(diào)《你想要知道》等,那么你就需要表現(xiàn)得歡快俏皮,華麗明亮。如果你演唱《黃河怨》、《梅娘曲》等,那么你的演唱就要是意志堅定、鏗鏘有力的。把握不同曲風、感情的作品不是一朝一夕能夠練成的,這就需要歌劇演員扎實的打好基本功,踏踏實實的把在歌劇的道路上走下去。作為歌劇演員與普通的歌唱演員不同,沒有誰的嗓子是“上帝賜予的”,都是需要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這樣磨煉出來的。每一幕成功的歌劇都是一塊試金石,真正地大家之所以能夠技壓全場就是憑借著扎實的基本功做到的。我們常常說“味道”,如果把所謂的歌劇的“味道”比喻成一棵大樹,那么基本功就是樹根,沒有基本功做支撐,那就是無根之木,無本之源。那么其他的一切就無從談起了。
音樂家舒曼曾說過:“只能夠發(fā)出空洞的音響,而沒有適當?shù)氖侄蝸肀磉_內(nèi)心情緒的藝術乃是渺小的藝術。”在西方的一些國家里,歌劇演員必須以舞傳情,歌劇是集聲樂、臺詞、形體、表演為一體的綜合藝術,適當?shù)闹w動作可以讓歌劇表演事半功倍,真正“唱到、心到、眼到、手到”。歌劇不僅僅是聽覺藝術,也是視覺藝術,大方得體地演唱、聲情并茂地表演,才是歌劇最完美的呈現(xiàn)。
一臺完美的歌劇離不開作者、導演、演員的辛苦勞動,而演員的演繹相當于對劇本的二次創(chuàng)作,因此,深厚的文化積淀便是區(qū)分一流演員與三流演員的重要衡量標準,只有具備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才能更好的把握人物的內(nèi)涵,提高自己的創(chuàng)作能力,作為歌劇演員,不僅僅需要一副好嗓子,還需要做大量的案頭工作,了解作者的經(jīng)歷、創(chuàng)作的背景,了解主人公所處的時代背景、特定環(huán)境和思想感情和性格特點。通過反復的體會、吟唱,把這些感情當做自己的感情融合在表演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融入角色,而不僅僅是機械地表演。在中國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央歌劇院想排演《卡門》,但是能唱主角的卻不超過三個人,并不是中國的演員唱功不佳而是具備這種藝術素養(yǎng)的人太少了,能唱詠嘆調(diào)的男女演員不勝枚舉,但是能唱整部歌劇的男女高音卻鳳毛麟角,這不僅僅是演員多加練習就能達到的藝術效果,良好的文學、音樂、歷史素養(yǎng)是很難被超越的。
歌劇的英文是“OPERA”翻譯成中文便成了“歌劇”。顧名思義“OPERA”是歌的同時也是劇,是需要演員演出來的。如果不精熟所歌唱的故事,對作品的歷史文化背景一無所知,僅僅靠看樂譜上的音符是無法領會到作品的內(nèi)涵的。這樣的作品也是干枯沒有味道的。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用演唱歌劇上也同樣適用。任何藝術都不應該是曲高和寡的,一部好的歌劇作品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就是有“情”在里面,而這種情感也不僅僅是演員個人的情感,也需要和觀眾共鳴,這就要求歌者不僅要熟知自己要歌唱的故事,而且要全方位地解讀故事脈絡,不能單純的去演繹一個角色。倘若歌者的文化積淀不夠深厚,就容易走上片面化的道路,導致自己很賣力、很有誠意地演出,而觀眾卻興味索然。這是歌者之大忌。歌者的任務是將情感傳達給觀眾,自己如果一知半解,那豈不是貽笑于大方之家?所以,植根于文化才能讓歌劇演員的道理越走越寬。
學藝也是學做人,藝術可以給人提供精神食糧,它是一種美的事業(yè),歌劇是一種集體創(chuàng)作,需要各個角色親密無間地配合,這就需要演員具有較高的職業(yè)道德,學會與同事之間和諧地相處,藝術只有美與丑,沒有對和錯,尊重他人也是對自我的提升。藝術來源于生活,歌劇中的角色只有經(jīng)過了生活中的淬煉才能有血有肉,演員只有在生活中多加觀察能捕獲美的體驗,更加豐富、飽滿地去演繹人物。
情緒是人類對自然界感知后的心理反應,是人類特有的心理感應過程,人類有七情:“喜、怒、哀、樂、憂、思、恐”,有六欲:“食欲、視欲、聽欲、情欲、爭勝欲和富貴欲”這些情緒時時伴隨著我們,單就不良情緒來講,緊張情緒是許多歌劇演員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初次登臺的歌者往往會因為緊張而出現(xiàn)心跳加速、手腳發(fā)涼等怯場的現(xiàn)象,這樣會大大影響歌唱的質量,被稱為HIGH C之王歌唱家帕瓦羅蒂也有過類似情況,這個享譽世界的歌者在世界各地都舉辦過巡回演唱會,但是在他早年演唱唐尼采蒂的歌劇《連隊姑娘》中那位軍曹的唱段時,在連續(xù)出現(xiàn)九個C2高音時,由于過于緊張,面部肌肉竟然僵化了,結果在九個高音C2中,連續(xù)出現(xiàn)了六個破音!
因此,一個優(yōu)秀的歌劇演員必須有意識的讓自己每一個容易緊張的部位松弛下來,才能正常發(fā)揮出自己的潛能,培養(yǎng)自己調(diào)節(jié)情緒的重要方法就是舞臺實踐,優(yōu)秀的表演藝術家都是在不斷反復的舞臺實踐中錘煉出來的,消除心理障礙,體會舞臺上的感覺,穩(wěn)定自己的心情,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表演本身上,不要懼怕觀眾,把觀眾當做自己的朋友,傾訴情感,傳達藝術,落落大方的臺風、不疾不徐的步態(tài),才能讓觀眾有“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感,與觀眾達到共鳴。
中國有句老話:“救場如救火”,就是說舞臺上各種各樣的事情都能發(fā)生,演員的情緒控制只是一個側面,這就要求演員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沉穩(wěn),寵辱不驚,泰然自若。擁有這樣的素質不是一日兩日就能練就的,這需要對歌劇抱有極大的熱忱。許多老藝術家都是頂著這樣的壓力艱難前進的。歐洲經(jīng)濟危機時期,各國的經(jīng)濟都不景氣,國內(nèi)財政首先要考慮吃穿用度的問題。像歌劇這種“奢侈品”根本無法得到政府撥款,意大利所有的歌劇院都在縮減用度,為了壓縮政府開支,歌劇院不得不縮減演出場次。歌劇院又沒有經(jīng)濟能力去聘用新的歌手,以前只有大牌明星才能拿得到的演出合同,現(xiàn)在許多年輕歌者就可以拿到,而之前出場費巨大的老藝術家就沒有機會再去唱歌了。許多優(yōu)秀的老藝術家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頂著巨大的壓力在堅持。如果沒有對歌劇的熱愛與不斷的堅持是很難在這條道路上走下去的。
藝術的追求總是任重而道遠,歌劇是歌者情感的傳遞,是與觀眾溝通的媒介,情到深處縱歌聲,歌到深處情難留,作為一名歌劇演員,不斷提高自己的職業(yè)水平和藝術修養(yǎng),提高藝術品質,是對自己的負責也是對觀眾的尊重。在歌劇藝術的道路上,也許會荊棘叢生、步履維艱,但是,每一個歌者,都是懷揣夢想的天使,伴隨著對歌劇濃厚的興趣,我們還要有堅強的毅力和不懈的追求,我們有理由相信,在老一輩歌劇藝術家無私的奉獻下,在新一代青年藝術家的不斷追求和努力下,中國的歌劇事業(yè)必然會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光彩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