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霞
急診外傷患者心理護理方式研究
李玉霞
目的研究心理護理方式對改善急診外傷患者不良心理、促進患者臨床康復的效果。方法200例急診外傷患者, 根據(jù)入院先后順序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100例。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guī)護理,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增加心理護理干預,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疼痛分級情況。結果觀察組0、1、2、3級患者分別為30、58、11、1例, 對照組分別為15、35、30、20例;觀察組0級、1級患者明顯多于對照組, 2級、3級患者明顯少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急診外傷患者應用心理護理可明顯改善患者不良情緒, 能有效減輕患者疼痛程度, 值得推廣應用。
急診;外傷;心理護理
隨著現(xiàn)代建筑行業(yè)和高速交通的發(fā)展, 交通意外傷, 礦難、高空建筑傷等也成為威脅人們健康的高危因素, 很多患者遭受生理創(chuàng)傷同時, 還會合并焦慮、抑郁及恐懼等不良情緒, 產(chǎn)生不良心理應激反應, 影響治療效果[1]。臨床給予有針對性治療的同時配合心理護理方式, 可以為患者提供生理救治的同時給予心理救治, 使患者可以取得最佳治療效果,使患者身體和心理均得到有效治療[2]。本次研究中, 選取2014年1月~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200例急診外傷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式分析, 對其中100例患者應用心理護理取得理想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200例急診外傷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式分析, 根據(jù)入院前后順序將患者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100例。對照組男62例, 女38例, 年齡18~72歲, 平均年齡(42.5±9.8)歲;受傷原因:交通事故傷28例, 刀刺傷17例, 高空墜落傷15例,摔傷18例, 其他傷22例;受傷部位:四肢外傷27例, 顱腦創(chuàng)傷25例, 胸部外傷20例, 腹部外傷28例;觀察組男61例,女39例;年齡17~72歲, 平均年齡(41.1±10.3)歲;受傷原因:交通事故傷27例, 刀刺傷18例, 高空墜落傷16例, 摔傷16例,其他傷23例;受傷部位:四肢外傷26例, 顱腦創(chuàng)傷24例,胸部外傷23例, 腹部外傷2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應用常規(guī)護理, 護理人員觀察患者心率、脈搏、體溫等生命指征變化。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增加心理護理, 具體如下。
1.2.1 建立良好形象 護理人員的形象會影響首因效應,其應該保持端莊、禮貌的態(tài)度為患者留下良好印象, 通過刺激患者聽覺器官, 提高患者愉悅度, 使患者可以更好的配合治療和護理工作。由于患者存在恐懼、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要保持從容、鎮(zhèn)靜狀態(tài)耐心接受患者的咨詢, 使患者更快接納護理人員, 拉近護患間的距離, 幫助患者盡快擺脫負面情緒[3]。
1.2.2 熟練操作 護理人員熟練操作既可以為患者爭取時間, 也可以支持和鼓勵患者, 使患者增強信任感, 從而增加安全感, 以此緩解患者精神痛苦。根據(jù)患者情況實施心理疏導, 支持和鼓勵患者, 使患者身體和心理都能得到放松, 避免患者出現(xiàn)神經(jīng)質反應, 使患者感受到護理人員的盡心盡力搶救。
1.2.3 語言交流 護理人員在患者發(fā)生創(chuàng)傷之初, 就應用心理護理技巧安撫患者, 通過交流使患者可以釋放恐懼、緊張等情緒, 滿足患者傾訴的需求, 使患者可以控制情緒, 保證情緒穩(wěn)定不影響治療。護理人員要保持真誠的態(tài)度與患者交流, 增強患者的信任度[4]。
1.2.4 非語言交流 護理人員要根據(jù)患者的面部表情了解患者的心理情況, 同時還要控制自身表情, 避免使患者誤解,指導患者放松, 采取呼吸調節(jié), 以此轉移患者的注意力, 減輕患者的不良情緒。通過非語言交流, 促進護患間感情, 為患者心理提供安慰與支持。
1.3 觀察指標 根據(jù)WHO標準[5]為患者疼痛程度進行評估, 本次研究中分成0、1、2、3級4個等級, 其中0級指患者無痛, 樂于配合臨床治療和護理;1級指患者疼痛較低,在可忍受的范圍內, 愿意接受治療或護理;2級指患者屬于中度疼痛, 患者難以忍受, 配合治療或護理效果不佳;3級指患者為重度疼痛, 無法忍受疼痛且無法配合臨床治療或護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0級、1級患者明顯多于對照組, 2級、3級患者明顯少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急診外傷患者疼痛情況比較(n)
外科急診患者心理十分復雜, 面對外傷急性刺激容易引起心理異常, 所以護理人員要了解患者心理狀態(tài), 及時給予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 患者大多存在緊張、恐懼、焦慮、情緒低落、抗拒治療等不良心理。為改善患者負面情緒, 護理人員可以為患者實施心理護理, 為患者建立心理檔案, 從患者入院時對患者進行心理測試, 根據(jù)患者情況制定心理護理計劃。對患者術前、術中、術后均根據(jù)護理計劃實施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 為患者解答疑問。
總之, 急診外傷患者應用心理護理可明顯改善患者不良情緒, 能有效減輕患者疼痛程度, 值得推廣應用。
[1]閆芳.腹部外傷患者的急診心理護理.中國醫(yī)藥科學, 2014, 4(16):120-122.
[2]張珊珊, 史曉麗, 景麗.外傷急診患者心理狀態(tài)的調查及干預.臨床醫(yī)藥實踐, 2013, 22(4):305-307.
[3]遲營, 耿淑玲, 邢軍.心理護理在骨外傷急診患者中的應用體會.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3, 17(16):180-184.
[4]唐小華.心理護理對骨外傷急診患者治療影響效果分析.當代醫(yī)學, 2012, 18(20):140-141.
[5]勾振玲.心理干預對急診頭外傷患者的影響.臨床合理用藥, 2013, 6(4):10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5.189
2016-05-23]
110024 沈陽醫(yī)學院附屬中心醫(yī)院急診手術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