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成敏(山東省海陽市第二中學)
?
新課標下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的問題與策略
廉成敏
(山東省海陽市第二中學)
摘要: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是實施有效教學的關鍵步驟,教師根據課前的預設,通過與學生的教學互動,采取各種有效的策略,力求在45分鐘的課堂上達到最有效的教學效果。然而很多高中歷史教師由于教學思維僵化,對新教材內容把握不好等原因,沒有在提高教學有效性上取得較好的效果。分析了當前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進策略,以期能夠對廣大教學同仁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歷史;有效教學;問題;策略
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是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隨著新課改的推進,高中歷史教學不但要注重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而且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教師要創(chuàng)設豐富的歷史教學情境,營造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轉變教學觀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歷史學習成為一個主動建構的歷程,而不是將知識硬“塞”給學生。
課堂教學是實施學校教育的基本途徑。追問、梳理傳統(tǒng)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是當前推進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改革的最為迫切的任務。當前高中歷史課堂存在哪些問題呢?本人認為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學生從初中形態(tài)向高中形態(tài)的轉變缺乏引導
初中階段歷史課是否正常直接影響學生高中階段的學習?,F(xiàn)行初中教材是按照通史形式編寫的,學生只有學好通史知識,知道上下五千年的基本史實,才能掌握、理解深層次的知識。目前,初中歷史已經納入中考范圍,這使得初中生的歷史水平整體得到提高,然而初中歷史課仍然是老師、家長、學生不重視的一門學科,存在教學過程的間斷性、應試突擊性問題。這種觀念一直延續(xù)到高中使學生不能正確認識歷史課的地位,不懂得如何去學習,運用歷史知識更不能實現(xiàn)育人陶冶情操的目的。2004年新課改以來高中歷史教材由原來的通史變?yōu)閷n}模塊史。教師引導學生從初中形態(tài)向高中形態(tài)轉變是很有必要的,這樣可以提高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
2.以考學為目的的應試教學理念
高中歷史教學不僅僅是為了應對高考,還是把知識與能力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把政治思想教育拓展為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育,從而實現(xiàn)歷史教學中學生知識學習、能力提高、學會學習、學會做人的統(tǒng)一。然而當前很多高中歷史教師的教學理念還是以應對高考為主,在課堂上只讓學生記憶考試內容知識點。對于一些非高考考查的知識點一概不講。據調查,相當一部分教師對于課本上拓展的知識沒有進行講解,或者只是讓學生自己閱讀。這樣學生很難理解所學知識的全面性,記憶的效果也就不是很好。以考試為目的的教學方式導致教師以考綱為基礎,不重視學生三維目標的培養(yǎng),這無疑會降低高中歷史課堂的有效性。
3.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奔ぐl(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方法。歷史知識本身具有枯燥性的特點,有著眾多的知識點需要記憶背誦,因而很多學生對歷史學習缺乏足夠的興趣,在課堂上不認真聽講,注意力不集中。實踐證明,一個現(xiàn)代的中學生去閱讀一本歷史書,包括教材,只有他真切地感到他所讀的是一本對他當前的生存和幸福有益的作品,他才有閱讀下去的興趣,由“論他”變?yōu)椤罢撐摇?。同時,中學生只有從史學中領悟到真實深刻的人生,只有從對歷史探尋中引發(fā)出自己的淚水和笑聲,只有通過史學撥動自己的心弦,他才能體驗、領略到歷史的風采,歷史才能給他帶來極高的熱情。但從當前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來看,學生的興趣并沒有被激發(fā)出來,一方面是由于一些教師以應對考試為目的進行教學,并不重視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另一方面一些教師對激發(fā)學生興趣缺乏經驗,沒有掌握一些能夠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方法。如果沒有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不能促使學生去主動學習、主動思考、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進而也就無法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實現(xiàn)初升高教學形態(tài)的轉變
這種形態(tài)轉型包括學習觀念轉型、考試觀念轉型、學習習慣轉型、學習方法轉型等。學習觀念轉型要從開學之初就開始培養(yǎng),教師從總體上向學生介紹高中歷史教材的構成特點,使學生明白自己將要學習、理解和運用什么,使學生對歷史課重視起來。另外,詳細介紹新高考方案,使學生由原來歷史是副科觀念轉變?yōu)闅v史是高考科目觀念。使其意識到高中階段歷史課除去必要的基礎記憶之外,也要重思考、重理解和重能力??荚囉^念對于現(xiàn)在的學生和家長影響很大,要讓學生了解高中歷史是文科必考科目,對歷史科目的考試觀念改變了,會促使其端正學習態(tài)度,加深對課程的認識、對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轉型。教師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課前預習、課堂聽講和課后復習的習慣。學習中學生不能只簡單記憶知識點,應該注意培養(yǎng)“老師為什么是這樣呢?”“與我平時感覺怎么不同呢?”的思考方式。對于學習中“吃不飽”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拓展思維,課外“加餐”。學習歷史不能僅局限于教材,學生應該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拓展知識面。
2.轉變教學觀念
作為歷史教師,應當明確自己的責任,應對高考是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然而如果教師把所有的教學內容都圍繞應對高考展開,那么就很難真正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新課標要求歷史課堂上實現(xiàn)“三維目標”,即知識、能力與情感三方面的教育。傳統(tǒng)教學重知識的傳授,習慣于“滿堂灌”,而輕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情感的培養(yǎng)。歷史教學是人文學科的核心課標,高中歷史新課標對歷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首先對學生而言,通過歷史學習,要培養(yǎng)學生對以人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要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塑造健全人格,要進一步樹立崇尚科學的精神。其次要求學生樹立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對祖國的熱愛以及對祖國的責任感。
3.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提高歷史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新課標要求我們要將學生當作課堂的主體,教師要成為主導者。學生主體參與教學,就是學生進入教學活動,發(fā)揮其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作為歷史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對中學生活和學習內容的好奇,在教學中充分展現(xiàn)歷史學科的特點和自己的教學魅力,提高學習活動的吸引力。同時,努力發(fā)展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的獨立性和自覺性,真正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讓他們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實現(xiàn)從“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穿插一些活動課,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活動的過程中應注意:(1)活動的主體性。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制定計劃,選擇活動的方式、時間、地點、伙伴。(2)活動的互動性。教師要引導學生把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身邊的歷史故事、人物、民間傳說)相結合,以達到開闊視野,豐富知識,發(fā)展思維,培養(yǎng)能力的目的,只要教師善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就能發(fā)掘學生的潛力,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新時期,為了適應有效教學的需要,高中歷史教師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探索,進而更新教育理念,在實踐中不斷探究充實自我。只有這樣,高中歷史新課程才能煥發(fā)出活力,歷史課堂教學才能達到最大的效益,真正滿足社會與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學生才能在認知、能力與情感上得到最好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馬俊華.高中歷史有效教學的策略[J].學周刊,2013(01).
[2]胡長海.新課標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探索[J].教學研究,2010(05).
·編輯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