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老師:
您好!我家女兒現(xiàn)讀一年級第二學期,從這學期第一天報到開始她就不肯進校門,一定要讓家里人陪著進教室。但進了教室后,她又不肯放家里人出來,哭著央求家里人在教室外陪著。每天她都這樣,我們好話說盡一點用都沒有,回家讓她寫下保證書,第二天還是這樣。到今天為止,近十天了情況沒有一絲改善。我們也不想影響學校正常教學,跟她說不想上學就回家,她卻哭著說學要上的,就是不想離開家里人,弄得我們很難堪、很心累。
要好的同學問她為什么要人陪著上學,她說是怕老師;我問,她說是怕考試;好心人問,她說是有個同學上學期往她耳朵吐口水,不喜歡同學。所以我們也不知道她真正怕什么。孩子上學期成績很好,老師也對她很好,是班里的紀律委員。上學期期末,孩子就有這個兆頭,很快過年了,也沒注意,這學期到了這種地步,全家都很擔心。孩子很敏感、要強,現(xiàn)在不知怎么辦才好?
一位困惑的家長
這位家長:
您好!信中描述的內(nèi)容,從孩子自身的角度來看,一方面顯示出孩子依賴性強、獨立性差,內(nèi)心有些脆弱、有些敏感。同時,也顯示出孩子內(nèi)心積極向上的一面。雖然她內(nèi)心恐懼上學,但還是哭著說學要上。
“孩子上學期的成績很好,老師也對她很好,是班里的紀律委員。上學期期末,孩子就有這個兆頭,很快過年了,也沒注意。”這顯示出孩子并不是一開始就排斥進學校的,很可能在孩子出現(xiàn)這個兆頭的前段時間,孩子在學校發(fā)生了什么樣的不愉快事情,讓孩子對學校心生焦慮、恐懼。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如果孩子個性膽小、懦弱,在學校遇到些許事情,無論事情大小,只要自己處理不好或不知道如何處理,都可能會導致孩子內(nèi)心焦慮、緊張,對上學出現(xiàn)排斥或矛盾心理。
“通過要好的同學問,她說是怕老師;我問,她說是怕考試;好心人問,她說是有個同學上學期往她耳朵吐口水,不喜歡同學。我們也不知道她真正怕什么?!边@些描述表明孩子內(nèi)心焦慮不安,對上學報以矛盾心理。發(fā)生這種現(xiàn)象,可能有以下幾點原因:一是怕老師,把老師當“權威”或曾被老師批評過,內(nèi)心與老師有距離,沒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二是學習有壓力,怕考試不好;三是曾被同學欺負,內(nèi)心留有陰影。
讓孩子自己上學,家長需要做什么
心平氣和地了解孩子的學校生活
面對此種情形,作為家長,首先要冷靜,心態(tài)平和,在自然的狀態(tài)下,了解孩子學校生活的狀態(tài)。如與同學的關系,對學習的感受、對老師的評價等,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所在,然后有針對性地調(diào)整化解。家長與孩子相處了解情況時,一定要自然,不刻意為之,讓孩子感受到自由,無論說什么都是被接納的。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敞開心扉,說出自己的心里話,否則可能會引起孩子的焦慮與回避,隱藏問題所在。
平時,家長也要和孩子多交流,詢問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情況,不能等成績出來了、問題出來了才想到去關心孩子。比如,孩子回到家,家長就可以隨便問問:今天學校有什么新鮮事?你的同桌有換了嗎?喜不喜歡他?你的數(shù)學老師講課有什么特色?你的課本中有哪些優(yōu)美的短文,讀兩段美文給我解解悶,等等。尋常的交談會引起孩子的興趣,產(chǎn)生親近感。
與老師溝通,進一步了解具體情況
家長與老師的良性互動、相互協(xié)助,能讓孩子及時跟老師和同學們建立正常的依戀關系,讓孩子感受學校生活的快樂,同時也有助于化解孩子對家長的過度依戀。但是,老師一個人要教育一個班的人,時間也很有限,所以家長跟老師交流要有明確的目標,要注重效果。家長要通過第一步對孩子的情況有個全面客觀的把握,然后帶著問題有的放矢地去跟老師交流。
面談當然是最好的溝通方式。通過與老師零距離的溝通,讓老師了解孩子在家里的表現(xiàn),家長也可以從老師的口中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xiàn),這樣雙方也更容易達成共識。但是,在老師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家長應該主動跟老師預約。這樣老師會安排出時間,而且雙方都有充分的準備,也會達到比較好的溝通效果。另外,要充分利用現(xiàn)代通信手段。如果沒有時間面談,可以通過電話和微信溝通,更可以通過網(wǎng)絡聊天、郵件的形式來聯(lián)系。這些便捷的現(xiàn)代化交流手段方便靈活。
轉(zhuǎn)變教育觀念,注重培養(yǎng)孩子獨立的人格
家長要調(diào)整自己的教育心態(tài)及方法,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人格。家長應該把孩子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情感、興趣、愛好。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童心童趣,以平等的關系對待孩子,要給孩子以應有的地位和權力,不要強求他們按家長的意愿去支配自己的行動。
如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多創(chuàng)造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互動交流的機會。同伴交往可以減少孩子的不安感、孤獨感、急躁感,使他們處于穩(wěn)定感和歸屬感狀態(tài)。同伴交往能夠使孩子獲得社交經(jīng)驗,感受和小朋友相處的快樂,增強孩子走向社會所必須具備的寬容和理解能力。同伴交往也是孩子學習知識的好機會,他們可以互相答疑解問,開闊視野。
這些心理品質(zhì)和能力都能形成孩子獨特的人格魅力,是走向社會所應該具備的,又是他們在家長身邊學習不到的。當然,并不是說家長對孩子的交往可采取放任的態(tài)度。孩子處在生長時期,對是非的判斷能力及做事的分寸感還掌握不好、缺少經(jīng)驗,因此家長還應對孩子與同學、朋友的交往加以正確的引導。家長要當“輔導員”,不要總是做“法官”。
希望以上回復對你有所啟發(fā)和幫助,如果自我調(diào)整比較困難,最好及時尋求正規(guī)的專業(yè)心理咨詢師調(diào)整解決。祝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韓美齡 北京美齡心理咨詢中心首席心理咨詢師和督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