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晛,李祥煒,指導:何立群
1.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yī)院,上海 200021;2.Manhattan Acupuncture,PC,NY 11791,US A
·經驗交流·
何立群治療尿路結石理法菁華
陳晛1,李祥煒2,指導:何立群1
1.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yī)院,上海 200021;2.Manhattan Acupuncture,PC,NY 11791,US A
名醫(yī)經驗;何立群;尿路結石;活血化瘀;溶石;排石
尿路結石乃病理礦化性疾病,目前現代醫(yī)學對直徑小、光滑無癥狀、無明顯尿路梗阻及感染的結石并無特異性治療方法,及至直徑較大、梗阻及感染明顯時方采取手術治療及體外碎石治療。因手術治療可致結石上移、腎臟及輸尿管損傷感染,而激光碎石等常因操作準確性欠佳而導致尿路瘢痕形成,且部分碎石無法自行排出,故上述治療均存在明顯不足。本病屬中醫(yī)學“石淋”“腰痛”范疇,其病機雖有實證或因虛致實兩端,但古今醫(yī)者皆以濕熱為其要旨,隨病勢推移,又有氣滯、血瘀、陰虛、陽虛之變化,故治法皆不離乎清熱利濕消積,藥取三金(金錢草、海金砂、雞內金)及車前子、瞿麥等,酌情參以行氣活血、滋陰補陽之品。然臨床以此法投用,療效參差,常令醫(yī)者迷惑。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yī)院腎內科主任何立群教授出于孟河學派丁氏內科傳人童少伯門下,甚崇中西互參之道,每于臨證前后思貫中西。如治療本病,何師由西而中反復推求,發(fā)現濕熱并非此病唯一關鍵因素,應汲取西學之長,開拓理論視野,重新挖掘其病機及治法,尤應重視血瘀。筆者久隨先生懸壺,日觀百方,所獲泉涌,深感中西合璧之妙。茲將何師治療尿路結石經驗介紹如下。
臨床上,尿路結石一般包括草酸鈣結石、磷酸鈣結石、尿酸結石、胱氨酸結石、磷酸鎂胺結石及其他結石等。何師認為,無論結石由何種成分構成,其構成元素(各種陰陽離子或分子)并非起源于尿路局部,而來自于血液,經腎小球濾過后在尿路析出形成結石,醫(yī)者大多關注其在尿路中的狀態(tài),認為屬異常之水而冠以“濕熱”之名,但此種濕熱來源于脈中,其形成基礎為“血不利”,存于脈中則為瘀血,離脈入水方稱濕熱,故其邪既屬濕熱又屬血瘀,當從瘀論治,此其一。從結石形成過程而言,尿石成核屬異質成核,其成分為尿液中的微體膠粒,包括脫落細胞、血塊、異物、細菌等,前三者在中醫(yī)理論中皆可歸于血瘀,故血瘀為結石成核基礎,在結石形成中起核心作用,此其二。從罹患尿路結石的患者病機推演而言,結石內阻尿路不去,必然導致氣機不暢,形成血瘀;濕熱內蘊,濕阻氣機,熱灼營血,久而血瘀;而結石劃傷尿道,血溢脈外,亦可形成瘀血,此其三。據此可知,血瘀之于尿路結石,重要性不亞于濕熱,活血化瘀治療不應局限于部分患者或居于治療從屬地位,而應廣用重用,且貫穿治療始末,故立法組方應清熱化濕與活血化瘀并重,方可取得滿意之效。
1.1 全程予以活血兼利濕藥,出血期改為活血止血
何師針對尿路結石瘀血濕熱之病機,治療大法著眼于活血利濕,且貫徹于整個病程。對活血化瘀藥的選擇,認為若能活血祛瘀兼有利濕之功,則一藥而兩善,最切合病機,故喜用牛膝、王不留行。牛膝味苦酸,性平,功擅逐瘀通經、補肝腎、利尿通淋,《藥性論》述之可“補腎填精,逐惡血流結”,《本草綱目》稱其可治“五淋尿血,莖中痛”;王不留行味苦性平,可活血通經、下乳消腫、利尿通淋,《本草備要》謂其“走血分、通血脈”“通經利便”。何師認為,此二藥均能入血以逐瘀,入水以利濕通淋,用于兼有濕、瘀屬性的尿路結石甚為妥貼,不僅可溶石,更可防止結石核的形成,切斷成石的途徑,實乃治療尿路結石之要藥,相合則其效益彰。為防止牛膝、王不留行有走竄破血之弊,何師常配以當歸、丹參養(yǎng)血活血以制約之。若逢結石劃傷引起出血,為防血勢更甚,何師則暫停使用此數藥,轉為活血與止血同用,常以化瘀止血通淋之蒲黃炭、清熱利濕止血之薺菜花相伍,待出血漸止,繼以前藥治之。
1.2 清熱利濕為主,虛者宜健脾補腎及溫化
治療濕邪,何師亦遵“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思路,認為利尿一法通過增加尿量促進結石溶解,可迅速折邪,使?jié)裥皬陌螂姿蓝?,因濕郁日久皆可化熱,故處方必以清熱利濕通淋藥數味相伍而祛濕,臨床喜投以虎杖、冬葵子。虎杖味微苦,性微寒,具祛風利濕、破瘀通經之功,《滇南本草》言其可“利小便”“治五淋白濁”,《名醫(yī)別錄》述其能“破留血癥結”,因該藥清熱利濕同時兼顧血瘀,故何師甚推崇之,稱其為治療尿路結石之上品;冬葵子味甘性寒,其效為清熱利濕,《神農本草經》稱之“主五臟六腑寒熱羸瘦,五癃,利小便”,何師認為其藥性最為滑利,為通利下竅之要藥,用之可使下焦水道暢通無阻。兩藥相伍,一偏于祛除濕瘀,一偏于滑竅逐邪,相合則竅利邪出,清熱利濕之功倍增。
尿酸性結石這一特殊結石類型以老年患者多見,嘌呤代謝異常為其發(fā)病基礎。由于嘌呤代謝異常者常呈痰濕體質,故嘌呤類物質當屬濕邪之“痰濕”,故治療應在普通清熱利濕基礎上佐以化痰,何師喜以芥子、車前子相伍而用。芥子性溫味辛,具溫肺豁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之功,《本經逢原》云“痰在脅下及皮里膜外,非此不能達”,《本草新編》則贊之“消化痰涎,又不耗損肺、胃、肝、心之氣,入于氣分而實宜,即用于血分而亦當者也”。何師認為,芥子溫可消痰,辛則走竄,無論臟腑四肢,凡有痰之處無不盡消,且無傷正之虞,實乃痰家圣藥,故用于尿酸性結石可兼入血道、水道以祛痰濕。車前子性微寒味甘,可清熱利尿、滲濕通淋、明目、祛痰,《神農本草經》述之“主氣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濕痹”,藥理研究顯示其成分車前子苷可祛痰止咳[1]。何師認為,車前子既可化痰,又通淋利水道,一藥兼具化痰化濕之功,故投于因痰濕之邪為病的尿酸性結石可謂恰到好處。兩藥相合,芥子偏于溫化,車前子偏于清利,車前子得芥子則能遍走全身以搜剔痰濕,芥子得車前子則尤化水道之痰,故合用則寒熱相制而療效立增。另外,對偏嗜肉食海鮮、嘌呤攝入過多之患者,何師還常加山楂以增強消食化痰之功。
對因虛致實者的祛濕之法,何師認為此類濕邪由內而生,當絕其源頭,應如同西醫(yī)對高尿酸血癥的治療,從防止?jié)裥吧珊痛龠M濕邪排泄兩個角度共同施治,故須在清熱利濕時佐以化濕之品。又脾主運化水液、腎主水,故脾腎虛弱與濕邪之生成關系最為密切,臨床應辨證予以健脾補腎之品,正氣得復,則三焦水道秩序井然,濕邪自可消失殆盡。健脾滲濕常選黨參、茯苓、白術、山藥、薏苡仁,補腎祛濕則以續(xù)斷、杜仲、狗脊、桑寄生等。腎陰虛者應同時予以滋陰清熱,常用女貞子、墨旱蓮等;若有畏寒肢冷等陽虛見癥,則應根據“濕非溫不化”之旨,于清熱利濕中佐以大劑量溫補之品,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使?jié)裥暗脺囟庍x淫羊藿、仙茅、肉桂、巴戟天等,可獲良效。
何師認為,作為治療尿路結石的兩種方法,溶石屬治本,排石屬治標,兩者各有特點,溶石可減少結石復發(fā),排石可迅速緩解患者痛苦,而欲在臨床取得最佳療效,當溶石與排石結合,標本同治。
2.1 善用中藥調整pH值以溶石
盡管活血化瘀、利濕化濕等方法包含溶石之概念,但仍不完備。何師認為,現代醫(yī)學關于尿液酸堿度與結石形成關系的研究,恰是對中藥溶石理論的一種有效補充。事實表明,不同種類的結石,其成形需不同尿液酸堿度,如尿酸結石、胱氨酸結石、黃嘌呤結石在酸性尿中形成,磷酸鈣結石、磷酸鎂胺結石在堿性尿中形成,草酸鈣結石在酸性或中性尿中形成,但彼此也可在相反的酸堿度條件下逐漸溶解。因此,給予可明確其酸堿性的中藥,在人體內調整pH值,形成與結石成形所需酸堿環(huán)境相反的酸堿度,可極大提高溶石的效率。對堿性結石,何師臨床常予以烏梅、山萸肉等酸性中藥,而對于酸性結石,則投以陳皮、炒麥芽等堿性中藥,同時予適量堿性西藥碳酸氫鈉片。
2.2 善用芍藥甘草湯以排石
何師認為,排石法的實質在于擴張尿路,使尺寸接近尿路的結石在繼續(xù)生長之前就從尿路排出,醫(yī)者通常以理氣藥達到此類效果。何師臨證發(fā)現,除理氣藥外,通過調節(jié)肝脾亦可達到擴張輸尿管及尿道的目的,臨床喜用芍藥甘草湯。該方目前臨床多用以緩解各種肌肉痙攣及疼痛,方中芍藥味酸能斂肝,甘草味甘能健脾,兩藥相合則肝脾同調、中焦功能健旺。何師認為,中焦肝脾乃人體氣機之樞紐,故一身之氣機因而暢達,未用理氣藥卻能收理氣之功。藥理研究發(fā)現,芍藥甘草湯能有效降低輸尿管平滑肌電活動頻率,降低梗阻輸尿管內基礎壓力,對痙攣輸尿管平滑肌具有明顯的解痙作用[2]。該結果也佐證了何師這一觀點。當然,除芍藥甘草湯外,何師組方亦常用烏藥、木香、川楝子行氣,以實現擴張尿路、迅速排石的目的。
患者,男,23歲,平面設計公司職員,平素工作繁忙,極少飲水,喜食肉類。2013年6月初自覺右側腰部酸痛不適,無尿頻尿急及排尿痛,無肉眼血尿,休息后酸痛無明顯緩解,遂于6月11日就診。尿常規(guī)示:白細胞-,紅細胞1~3/HP,蛋白-。B超示:右腎2個強回聲光點,后方聲影不明顯,最大為3 mm× 3 mm,提示右腎結石?;颊呱杂蟹αΓ{呆,余無明顯不適,舌淡黯、齒痕明顯,苔薄黃膩,脈滑。證屬氣虛血瘀,濕熱阻滯。治法:益氣活血、清熱利濕。處方:虎杖15 g,冬葵子15 g,車前子(包)15 g,金錢草15 g,川牛膝15 g,王不留行9 g,陳皮9 g,川楝子9 g,延胡索9 g,黨參30 g,麩炒白術12 g,茯苓15 g,炒杜仲15 g,炒白芍18 g,甘草3 g。14劑,每日1劑,分2次服。并囑多飲水、少食肥甘厚膩之品,加強尿前跳躍運動。
2013年6月25日二診:腰部酸痛明顯好轉,乏力亦較前減輕,已無納呆,膩苔減退,守方去麩炒白術,加丹參15 g、雞內金15 g,繼服2周。
2013年7月9號三診:腰部酸痛消失,無明顯乏力,舌淡黯、稍有齒痕,苔薄白,脈緩。守方去川楝子、延胡索,繼服2周。2013年7月23號復查B超示兩腎未見異常,遂守方繼服1個月鞏固療效后,未曾復發(fā)。
綜觀何師以上諸法,處處流露出西醫(yī)認知之痕跡,然皆可出于西而入于中,且邏輯縝密,理論推演引人入勝,臨床療效滿意,體現出中西醫(yī)結合的優(yōu)勢,非精通兩種醫(yī)學者不能為之。吾輩后學,當緊隨名師步伐,堅實中西理論基礎,繼承并發(fā)展其思辨理念,通過理論創(chuàng)新真正實現“妙手回春”之職業(yè)夢想。
[1]陰月,高明哲,袁昌魯,等.車前子鎮(zhèn)咳祛痰有效成分的實驗研究[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1,28(7):443-444.
[2]楊曉溪,趙舒,常青.芍藥甘草湯對梗阻輸尿管平滑肌電活動頻率影響的實驗研究[J].華北煤炭醫(yī)學院學報,2010,12(4):477-478.
10.3969/j.issn.1005-5304.2016.03.026
R277.514
A
1005-5304(2016)03-0095-0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81173219);國家臨床重點??疲?014-2016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2013-2015年);上海市中醫(yī)藥事業(yè)發(fā)展三年行動計劃(ZYSNXD-CC-YJXYY)
何立群,E-mail:heliqun59@163.com
(2015-01-19)
(2015-06-05;編輯:梅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