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光旭 劉正忠 余金勇 朱惠琴 陳正林 朱緒領
(1.赫章縣森檢防治站 貴州 赫章 553200; 2.畢節(jié)市森防檢疫站 貴州 畢節(jié) 551700;3.貴州省林科院 貴陽 )
赫章楓楊癬皮夜蛾(Bleninaguinaria)生物學特性初報
夏光旭1劉正忠2余金勇3朱惠琴1陳正林1朱緒領1
(1.赫章縣森檢防治站 貴州 赫章 553200; 2.畢節(jié)市森防檢疫站 貴州 畢節(jié) 551700;3.貴州省林科院 貴陽 )
楓楊癬皮夜蛾是在赫章縣新發(fā)現(xiàn)的核桃食葉害蟲,通過野外觀察和室內培養(yǎng)觀察,初步掌握了其部分生活史及生活習性。該蟲在7月上旬發(fā)現(xiàn)時為幼蟲為害高峰期,7月中、下旬結繭化蛹,8月上、中旬為成蟲羽化期,然后產卵。該蟲幼蟲取食量大,抗逆性強,成蟲產卵數(shù)量大,繁殖能力較強,對核桃產業(yè)發(fā)展構成一定的威脅。
楓楊癬皮夜蛾;生物學特性;核桃;赫章縣
近年來,赫章縣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將核桃產業(yè)作為農業(yè)產業(yè)化的重點產業(yè)來抓,據(jù)赫章縣農業(yè)產業(yè)化發(fā)展的有關規(guī)劃,到2020年,全縣將發(fā)展核桃種植面積13.3萬公頃。到2011年底為止,全縣已種植核桃面積4.1萬公頃,占全省核桃種植面積的一半以上。隨著赫章縣核桃產業(yè)的發(fā)展,核桃純林種植面積的增加,部分核桃病蟲大量繁殖,危害特性逐漸表現(xiàn)出來。2012年7月,赫章縣森林病蟲防治檢疫站在赫章縣國營水塘林場核桃采穗圃基地發(fā)現(xiàn)楓楊癬皮夜蛾危害4年生核桃嫁接苗,遂對該蟲各個蟲態(tài)形態(tài)特征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其幼蟲具有很強的爬行能力,轉移取食能力強,首先分散取食核桃嫩葉。隨著蟲齡的增長,嫩葉取食完后,大齡幼蟲取食老葉,取食時連核桃細葉脈全部吃完,只留下粗一點的葉脈和葉柄,取食量比較大,8頭幼蟲就能將一株4年生核桃嫁接樹的葉全部吃光,危害嚴重,直接影響核桃產業(yè)化發(fā)展,甚至對貴州核桃產業(yè)發(fā)展都是隱患。經采集標本初步鑒定、查對資料,發(fā)現(xiàn)貴州省對此蟲均無記載,初步認定為新記錄物種。我們對其生物學特性作了初步觀察。
1.1 野外觀察
在赫章縣國營水塘林場核桃采穗圃基地設立標準地10個,在標準地內選擇蟲害株,4年生核桃嫁接幼樹30株,用紗布將核桃樹罩住,紗布密封口與樹冠垂直埋于地面。逐日觀察各蟲態(tài)的生活歷期和生活史等生物學特性。定期取各蟲態(tài)樣本帶回實驗室觀察各蟲態(tài)的形態(tài)特征。在標準地內安放頻振式殺蟲燈一盞,觀察其成蟲趨光性。
1.2 室內培養(yǎng)觀察
在幼蟲時期取幼蟲樣本帶回實驗室,用新鮮核桃葉進行飼養(yǎng),觀察不同齡幼蟲的取食量和發(fā)育進度。在蛹期采摘野外蟲繭放入網箱內,觀察寄生天敵的種類和化蛹后成蟲交配時間及產卵時間。
2.1 形體特征
成蟲:雌蟲身體相對粗壯,體長16~18mm,翅展42~45mm;雄蟲身體比雌蟲相對纖細,體長13~16mm,翅展40~42mm。頭部觸角均為絲狀,黑色,口器為虹吸式,具一對發(fā)達復眼,單眼缺失。胸部前翅三角形狀,外側面上布滿不規(guī)則的灰黑相間的鱗紋,內側面為比較規(guī)則的灰黑相間的鱗紋,后翅扇形,前緣基部有1根翅韁,用于加強飛行能力,內外側面為比較規(guī)則的灰黑相間的鱗紋,胸部鱗狀絨毛下被一層鞘質包裹與翅脈相連。雌蟲腹部的末節(jié)呈丫形,雄蟲腹部末節(jié)呈尖形。(見圖1a)
卵:以卵塊的形式存在,卵塊長16~20mm,寬10~16mm,周圍密被一層黃色的絨毛,一個卵塊大約有70~120粒卵粒,卵粒呈橢圓形,長約1.8mm。(見圖1d)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29~36mm,體色綠色或墨綠色,頭部棕色,口器咀嚼式。胸部和腹部均有毛斑,每個毛斑中心均長著一根毛。胸部三節(jié),每節(jié)均有8個毛斑,第一節(jié)的毛斑環(huán)繞背截面呈兩條線平行排列,第二節(jié)毛斑腫大成毛瘤環(huán)繞背部呈一線排列,毛瘤中心白色,周圍黑色,特征明顯,是幼蟲期識別該蟲的重要特征,第三節(jié)毛斑大小與第一節(jié)差不多,排列方式與第二節(jié)相同;胸足3對,呈鉤狀,鉤屬于堅硬的鞘質。腹部10節(jié),每節(jié)均有6個毛斑,環(huán)繞背截面呈兩排排列,第一排4個,第二排2個,所有毛斑中心均長著一棵毛。腹部的背側中心有一條深色帶垂直于節(jié)截面貫穿整個腹部,有腹足5對,呈環(huán)狀,環(huán)內密被小細鉤,臀足類似鉗子形狀。足的這一側面稀疏分布一些毛孔,每個毛孔均長出一根毛。(見圖1b)
圖1 生活史圖片(a、成蟲;b、幼蟲;c、蛹、繭;d、卵塊)
繭:呈舟餃形,絲殼質,靠向樹葉背面的一面為扁平,成蟲羽化出口處有一個尖突,繭的顏色呈黃白色或黃色,部分帶有黑色斑塊。(見圖1c)
蛹:位于蟲繭內,背部棕褐色,靠足的一側黃白色,眼黑色,長14~19mm,近紡錘形。(見圖1c)
2.2 生物學特性
2.2.1 生活史
根據(jù)目前對該蟲的觀察情況,該蟲從11月份到翌年6月份的生活史及形態(tài)特征尚不清楚(尚待觀察研究),尚不清楚該蟲一年發(fā)生幾代,現(xiàn)在只對7月至10月發(fā)生的這一代進行研究報道。7月上旬為該蟲幼蟲危害高峰期,大多數(shù)幼蟲的蟲齡接近成熟,7月中旬部分老熟幼蟲開始結繭化蛹,結繭化蛹高峰期出現(xiàn)在7月下旬和8月上旬,蛹期12至15天,8月上旬少量的蛹開始羽化為成蟲,8月下旬為羽化高峰期,9月中旬還存在少量的活體成蟲。成蟲羽化后一段時間后就能進行交尾,然后雌蟲開始產卵,卵以卵塊的形式存在,卵塊應該屬于越冬卵塊。(見表1)
表1 生物學特性初步觀察表
(卵:○;幼蟲:→;繭(蛹):△;成蟲:□ )
2.2.2 生活習性
該蟲食性單一,只發(fā)現(xiàn)其取食核桃葉,尤其偏好喜食山東香玲品種核桃葉,當香玲核桃葉取食完后,轉移取食本地生核桃品種和云南云新號品種的核桃葉。尚未發(fā)現(xiàn)取食核桃葉以外的其他植物葉片。幼蟲具有很強的爬行能力,轉移取食能力強,首先分散取食核桃嫩葉。隨著蟲齡的增長,嫩葉取食完后,大齡幼蟲取食老葉,取食時連核桃細葉脈全部吃完,只留下粗一點的葉脈和葉柄,取食量比較大,8頭幼蟲就能將4年生核桃嫁接樹的葉全部吃光。幼蟲遇到危險時,會迅速從葉片上掉入地下草叢中躲避,險情排除時,又上樹取食核桃葉片。幼蟲老熟時,尋找核桃老葉背面吐絲作繭,然后在繭內化蛹。幼蟲抗逆性強,當外部環(huán)境變惡劣時,近成熟幼蟲沒有可取食的核桃葉時,即使幼蟲還沒有老熟,也會提前吐絲作繭化蛹。成蟲晚上活動能力強,具有較強的趨光性,白天活動較少,靜伏于樹葉片或者枯草枝丫上,當受驚時會迅速飛離現(xiàn)場,成蟲羽化后不補充營養(yǎng),2個小時以后就可以交尾,1~2天后就能產卵塊,產卵后的雌蟲的壽命為2~3天。雌蟲產卵塊時一般產在核桃枝丫朝地的一面或者樹干朝南的皮縫中,卵塊上密被黃色絨毛,主要用于保護卵粒順利越冬和對抗惡劣環(huán)境。卵期尚不清楚。
2.2.3 防治
采用40%氧化樂果1:1000倍液對2~5齡幼蟲進行噴霧防治,面積13.3公頃,防治2天以后檢查,防治區(qū):核桃樹上均無幼蟲存活,死亡率100%,對照區(qū):幼蟲0死亡,殺蟲效果達100%。
3.1 待研究的問題
3.1.1 生活史及生活習性的問題。
由于發(fā)現(xiàn)該蟲是在7月上旬,加上實驗條件有限,對該蟲的部分生活史尚不清楚,這些都有待進一步研究:一是7月份發(fā)生的這一代幼蟲蟲齡尚不清楚;二是從11月份到翌年6月份的生活史及形態(tài)特征尚不清楚;三是有效積溫對該蟲發(fā)育進度的影響也不清楚;四是成蟲對不同波段的光線的趨光性的強弱;五是該蟲危害一年發(fā)生幾代、各個世代相同的蟲態(tài)形態(tài)特征是否相同。六是未對該蟲傳播擴散性風險進行評估。
3.1.2 天敵調查問題
由于實驗準備不充分,技術力量有限,在觀察中曾經發(fā)現(xiàn)部分蛹生病未羽化,部分蛹有蠅蛆類、繭蜂類寄生,但是這些天敵在培養(yǎng)過程中沒有掌握其培養(yǎng)條件,最后培養(yǎng)失敗,沒有收集到天敵標本。
3.1.3 防治問題
發(fā)現(xiàn)該蟲時正是該蟲危害高峰期,為了保護核桃采穗圃基地,基地的建設人員采用樂果1:1000倍液對該蟲進行防治,防治后2天以后檢查,凡是防治過的核桃樹上,均無成活的幼蟲,效果顯著。但是這種高毒性的農藥在使用時,同樣能殺死有益的生物,不提倡使用。尚未實驗過滅幼脲等仿生試劑的防治效果。
3.2 結論
通過對該蟲其形態(tài)特征的觀察,該蟲屬于鱗翅目夜蛾科種類的害蟲。其幼蟲取食量大,抗逆性強,成蟲產卵數(shù)量大,繁殖能力較強,對核桃產業(yè)發(fā)展構成一定的威脅。因此盡快掌握其生物學特性尤為重要,以便在了解其生物學特性的基礎上,尋找最佳防治措施。針對其成蟲具有趨光性的特點,在成蟲期可以采用燈光誘殺進行防治;在卵期可以采用人工收集卵塊防治;同時在幼蟲期也可以培養(yǎng)蠅蛆類、繭蜂類天敵或者寄生細菌(病毒)進行生物防治,這些無公害防治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有益生物,保護生態(tài)平衡。
[1]北京林學院. 森林昆蟲學[M]. 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80
[2]李德偉,吳耀軍,羅基同等. 廣西北部灣桐花樹毛顎小卷蛾生物學特性及防治[J].中國森林病蟲,2010,29(2):12~14.
[3]劉正忠,鄭紅軍等.畢節(jié)地區(qū)林業(yè)有害生物普查.貴州林業(yè)科技,2007,35(3):17~20.
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BleninaGuinariain Hezhang County
XIA Guang-xu1LIU Zheng-zhong2YU Jin-yong3ZHU Hui-qin1CHEN Zheng-lin1ZHU Xu-ling1
(1. Hezhang County Forest Pest Control and Quarantine Station ,Hezhang Guizhou 553200;2. Bijie City Senfang Quarantine Station ,Bijie,Guizhou 551700; 3.Guizhou Academy of Forestry, Guiyang, Guizhou 550005)
Blenina guinaria was a new walnut leaf eating pest in Hezhang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In this study, the part of life history and life habits of Blenina guinaria were investigated by field survey and laboratory observation. Blenina guinaria larvae’s damage peak was in early July and it cocoon and pupate in middle and late July. After the adult emergence period in early and middle August, it begins to lay eggs. Blenina guinaria has a big threat to the development of walnut industry because of its great appetite, strong resistance, large number of eggs and high proliferation.
Blenina guinaria;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alnut; Hezhang county
2016-08-02
貴州省科技廳重大專項課題(黔科合重大專項字[2011]6011號:子課題:核桃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
S763.423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