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珍
(遼寧大連開發(fā)區(qū)職業(yè)中專 遼寧大連 116100)
?
歸納法作文指導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王淑珍
(遼寧大連開發(fā)區(qū)職業(yè)中專 遼寧大連 116100)
摘 要:音樂是一種聽覺的藝術。對于人類而言,一切美好的聲音都是音樂。音樂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卻能夠俘獲心靈震撼生命。同樣,用無聲的文字符號來表現(xiàn)聲音之美,讓聽覺的藝術流淌在視覺的紙端,則是文學殿堂所展示給我們的語言的藝術魅力。在作文教學中,筆者留心生活中耳熟能詳?shù)乃夭暮椭袑W課本中學生們非常熟悉的相關文章,將繪聲的方法加以提煉,總結了關于繪聲的幾種方法,與大家共同交流。
關鍵詞:描寫 詞語 修辭 手法 歸納
在作文教學中,筆者留心生活中耳熟能詳?shù)乃夭暮椭袑W課本中學生們非常熟悉的相關文章,將繪聲的方法加以提煉歸納,總結了關于繪聲的幾種方法,與大家共同交流。
以歌曲《保衛(wèi)黃河》前三行歌詞引入:風在( ),馬在( ),黃河在( )。教師啟發(fā)學生改寫,以小組競賽形式組織。學生在游戲中不知不覺地進入“繪聲”的練習中,盡情發(fā)揮,自由想象。如,風忽忽地吹,風在哭泣,風在溫柔的訴說。馬在咴咴地叫,馬在笑,馬在哭泣,黃河水萬馬奔騰,震耳欲聾……[1]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
動詞:吼,叫,咆哮,哭泣
形容詞:溫柔
擬聲詞:忽忽,咴咴
詞語的恰當選用,體現(xiàn)寫者詞語使用的基本功。這是最基本的能力,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在詞語的錘煉和推敲中,學生的思維得到精細化的訓練,可以變得縝密、準確。同時,詞語是否可以表達得豐富,還可以看出學生的想象力的高低。
例句:
劉鶚《明湖居聽書》:“漸漸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
白居易《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盤,等等?!杜眯小肥敲鑼懧曇舻闹撩牢恼?,字字珠璣,句句典范。
蘇軾《赤壁賦》: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江河《星星變奏曲》“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處飄來”
蘇軾《石鐘山記》“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p>
在詞語準確使用的基礎上,運用修辭方法,將句子變得活躍。修辭的心理學基礎是審美主體的情感動力。比喻和擬人,這兩種修辭都有“移情”的內(nèi)在手段。修辭將語言的波瀾掀起,句子的力量起來了,文章的力量也就加大了。[2]
例文:
劉鶚《明湖居聽書》:唱了數(shù)十句之后,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那知他于那極高的地方,尚能回環(huán)曲折;幾囀之后,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疊,節(jié)節(jié)高起?;腥缬砂羴矸逦髅?,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來峰削壁千仞,以為上與天通;及至翻到傲來峰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傲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險愈奇。
李賀《李憑箜篌引》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韓愈《聽穎師彈琴》呢呢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鑾軒昂,勇士赴敵場。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其實,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是一切所謂技巧和方法的基礎。
聯(lián)想和想象,是經(jīng)常運用的手法。對于聲音的描繪,尤其如此。聲音世界,最容易引起畫面感。因此,要將所感受到的、所想象出的相關聯(lián)的事物寫出來,這樣,文章就豐富得多,靈動得多,可以視通萬里,可以思接千載,可以大開大合,可以汪洋恣肆了。
《明湖居聽書》“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帖,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p>
《口技》“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列子·湯問》“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杜甫:“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
無論是直接點贊,還是側面點贊,這都是屬于描寫人的感受或者表現(xiàn),來間接地描寫聲音之美。這里要注意恰到好處。
茅盾《風景談》:“又是那樣的寂靜,似乎只有熱空氣在做轟轟的火響?!?/p>
《荷塘月色》:“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鈴上奏著的名曲”
《琵琶行》千古絕句繪無聲:別有幽情暗恨聲,此時無聲勝有聲!
《道德經(jīng)》“大象無形,大音稀聲”
一切的文章無不追求境界。最豐富的聲音不是吵鬧,而是安靜。所以,手法永遠是技巧,文章的旨趣才是靈魂,才是最高的心法。
在作文指導中,既要注重方法的歸納,又要積累聲音描寫的典范文章,以一課而動所學,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從中啟發(f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學會提煉總結,提綱挈領,將書讀薄。從而培養(yǎng)學生從感性到理性的概括、歸納、抽象能力。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學刊》20159期劉洋《淺析中西方音樂美學理論》
[2]《美學基礎》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出版社許自強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