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代亮
(重慶市涪陵區(qū)第十九中學校 重慶 408102)
?
淺談中學數(shù)學教材的分析策略
官代亮
(重慶市涪陵區(qū)第十九中學校 重慶 408102)
摘 要:教材是教師教學的基礎,所謂萬變不離其宗,教師即使是用其他豐富的教學方式和新穎的教學程序,也應該做到以課為本,不能脫離教材的主干線,這就要求中學數(shù)學教師在上課前一定要認真分析教材,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學質量,本文就中學數(shù)學教材的分析策略進行探討,希望能夠提高中學數(shù)學教師對教材分析的重視。
關鍵詞:中學數(shù)學教材 分析 策略
中學數(shù)學教師在上課前都需要準備教學設計,分析教材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為分析教材是教學設計的基礎,只有仔細研讀和分析教材,才能為上課教學做足準備,才能充分發(fā)揮教材的作用,從而為中學數(shù)學教師的教學課堂保證質量。因此,中學數(shù)學教師在分析教材是一定要清楚的意識到教材的重要性。當然,分析教材也講求策略和方法,本文通過對以下幾個方面的分析策略的討論,希望能夠提高中學數(shù)學教師分析教材的有效性。
德國古典哲學創(chuàng)始人康德曾將目標比作羅盤,認為人生若失去目標就像航行沒有羅盤一樣可怕,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中學數(shù)學教材的分析。教學的成功與否就在于它是否達到了當初的既定目標,因此,在中學數(shù)學教材的分析過程中,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確定教學目標。中學數(shù)學教學的目標不單要讓學生掌握相關知識與技能,在學習探究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價值觀也是同等重要的。在確定目標時一定要謹記五個要素:主體、方式、對象、條件、程度,按照知識的不同性質(如策略性知識、原理性知識等)或者是學段、年級等的不同來制定不同目標,使目標具有彈性,保證程度不同學生都能達到既定目標。[1]
完成了教材的目標制定,下一步就是要對中學數(shù)學教材的內容進行結構化的梳理。中學數(shù)學教師在熟練掌握數(shù)學的知識體系、基本思想和方法的基礎上,對教材中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思想進行梳理,了解各個板塊之間的內部聯(lián)系和其中規(guī)律,將各個知識點串聯(lián)起來,找到其中主線知識,從宏觀上整體把握課程結構,使數(shù)學教材的內容知識能夠得到系統(tǒng)化、結構化的梳理。
許多學生認為數(shù)學難,認為數(shù)學在生活中毫無用處,不喜歡學習數(shù)學,其實中學數(shù)學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如中學數(shù)學中的函數(shù)問題,就不僅僅是枯燥無味的反比例函數(shù)、二次函數(shù)、三角函數(shù)等圖像與公式,它們還可以是炮彈發(fā)射問題、臭氧層空洞問題等。所以教師在分析教材的過程中,就一定要注意對復雜知識的生活化處理,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情景或者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對枯燥的知識進行講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性,也增加了知識的易于理解性。[2]
教師在分析教材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教材的使用者——學生的學習感受,注意減小差異性。第一,教材與學生的差異性。隨著時代的快速發(fā)展,來不及更新的教材與學生的思維之前存在著差異,教師在分析教材時要注意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角度分析教材:怎樣講解會使學生感興趣;這樣講解學生是否明白;不明白在什么地方,這樣點撥可不可以;等等。盡量縮小學生與教材之間的差距。第二,優(yōu)等生與差等生的差異性。因材施教是大教育家孔子早在幾千年前就提出的教學方法,時至今日也有其深刻的內涵。教師在分析教材的過程中,既要考慮到優(yōu)等生的發(fā)展,讓他們能夠舉一反三,同時也要注意照顧差等生的步伐,使其能夠跟得上教學進程。
老話說“書是死的,人是活的”就是想告誡人們在學習知識時不要一味的認死理,要靈活變通。教師在分析教材的過程中,面對的雖然是幾千年來精益求精的“死”知識,但一定要認識到,上課過程中面對的是活潑好奇的學生。如果僅僅依賴教材進行靜態(tài)分析,上課過程中學生提的問題可能就會讓教師措手不及,所以一定要前瞻性的準備好動態(tài)流程。在分析教材的過程中,教師能夠通過各個問題將不同的知識點串聯(lián)起來,在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知道下一步要怎么做,或者是應該通過什么樣的問題讓學生明白這個知識點、引學生進入下一個知識點,將教學過程變得程序化,將意外控制在可控范圍之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3]
時代的發(fā)展不僅帶來思維的變化,也使得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中學數(shù)學教材內容與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成為了新型的教學方式。利用新興的信息技術分析教材并進行教學,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環(huán)境和資源,還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
許多教師在教材分析的過程會忽略的一個關鍵點:教材本身的問題。一般來說,學校為教師配備教材只有一本,但要注意的是,教師分析教材的過程相當于一個學習的過程,學習不是一言堂,不管教材編寫的再好,那也僅僅是編者的一家之言,不代表就沒有其他的方法和觀點。所以教師在分析教材的過程中,一定要將教材進行對比分析。一方面是橫向的比較,不同版本的教材有自己的框架特色和不同的處理方式,教師在分析教材的過程中,不僅要仔細研讀自己的教材,還要對其他版本的教材進行推敲,從中取長補短。有能力有條件的教師還可以通過對比國外的一些教材來進行分析,實現(xiàn)教材的二次開發(fā)。另一方面是縱向的對比。新版本的教材取代舊版本是因為有著新事物新觀點的出現(xiàn),但舊教材也并非就此過時,知識是沒有時差的,教師在分析教材的過程中還要注重對同一出版社不同時代和版次的教材進行縱向分析,注意新舊教材之間的變化。
俗話說“三思而后行”,但如果行動已經(jīng)實行了,那么就要注重反思。教師在教學之后,對上課效果、學生反應等進行評估,就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分析教材的利弊,從而為下一次的教材分析積累經(jīng)驗。教師通過一次次的反思,對自身的教學質量是否優(yōu)秀和教學目標是否達到等進行評估,從中得出教學過程的不足之處以及在分析教材過程中的不全面的地方,通過自疑和自省,歸納總結教學的長處與短處,從而梳理出一套完善的分析教材費的策略,運用到下一次的教材分析中。通過這樣的良性循環(huán),不僅能夠提高教師的自我素質,也能夠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得到充足的發(fā)展。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分析教材策略的討論,目的是讓教師重視教材的分析。使教師在教材分析過程中找到正確的方法,通過制定目標、梳理結構、走向生活、關注學生、使用工具、縱橫對比、反思總結等策略,讓數(shù)學教材不再是枯燥無味的課本,而是貼近生活的藝術,使得學生在學習數(shù)學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也讓教師在反省過程中超越自我。因此,教師通過各種策略分析教材不僅能夠有效提高自身素質,也是對學生素質和課堂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趙曉輝.高中數(shù)學習題教學的案例研究[D]. 天津師范大學2015
[2]劉敬雯,梁大芹.中學英語教材的活化策略[J]. 中國教育學刊. 2014(12)
[3]李銀輝.“先學后教”視域下教材解讀的思考[J]. 生活教育. 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