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春芳(甘肅省寧縣四中)
?
運用新教材貫徹新理念培養(yǎng)新人才
范春芳
(甘肅省寧縣四中)
怎樣領會新教材的重難點,把握新教材的經緯線,以期達到教法改革與教材改革的完美結合,是每個一線教師必須悟透的問題。經過這幾年的實踐和反思,筆者認為,在運用新教材的過程中我們應在觀念更新、方法指導、興趣激發(fā)、思維培養(yǎng)等方面進行思考和探索,才能使新課程改革達到預期的目的。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基本理念共有6條,其第一條明確表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xiàn)基礎性,普及性和發(fā)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xiàn)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睘榇耍處熢诮虒W實踐中必須突顯普及性、基礎性和發(fā)展性這一基本理念,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獲得作為一個公民所必須的數學知識和技能。
與以前的通用教材相比,新教材版式活潑、過渡自然、深入淺出,使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大有裨益。如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上冊第一章“有理數”,引言借用三個生活實例,從學生常見的實際問題出發(fā),一改以往通用教材中對概念的抽象描述,使學生對“有理數”這個重要知識點的接觸變得自然、平和,消除了學生對中學數學的心理陰影,更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作為新教材的實施者,我們要針對這一特點用好用活新教材,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和生活實踐,運用幽默生動的教學語言、豐富多彩的教學設計、引人入勝的課堂情境,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余文森教授和吳剛平博士在《新課程的深化與反思》一書中指出:“‘教學與發(fā)展’是教學理論與實踐的一個永恒主題。新課程理念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數學學習的過程更應該成為促成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過程。新教材較好地體現(xiàn)了數學概念、定義、定理、公理和法則的產生形成過程,為教師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搭建了很好的平臺。在新教材的運用中,我們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出有利于學生參與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和交流,獲得數學知識,發(fā)展數學思維,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
1.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概念的建立過程
通用教材中,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常常直接給出,學生只能死記硬背,缺乏概念、知識生成過程。新教材在這方面做了很大的改進,為我們教材的實施者開拓了思路,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新變化,積極引導學生關注概念的實際背景與形成過程,弄清來龍去脈,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培養(yǎng)其思維的嚴謹性。
2.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定理的發(fā)現(xiàn)與證明過程
新教材在定理、公式的給出方面也有很大的改進,“思考”“探究”“閱讀與思考”等板塊是通用教材所沒有的,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板塊,讓學生在定理、公式的發(fā)現(xiàn)與證明過程中感知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同時也能逐漸感悟到數學知識的嚴謹性、邏輯性,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
3.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題研究
新教材以學生的生活開始引入課題,用“實驗與探究”“思考與閱讀”引導知識體系層層展開,“數學活動”的設計新穎別致、頗具匠心?!罢n題學習”通過對方案的選擇讓學生將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這也是一個極好的實踐、思考、探索和交流的過程。如八年級數學第十四章“一次函數”這一部分的“課題學習”,其中的問題1是“用哪種燈省錢”,問題2是“怎樣租車”,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簡單函數知識,針對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選擇最佳方案,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融為一體,這類開放性課題的研究,既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又提高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運用能力,增強了合作意識,激活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
4.聯(lián)系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情境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一個好的提問比一個好的回答更有價值”。新教材在這方面更是邁出了很大的一步。通用教材講完“一元一次方程”之后只給了幾道干癟的應用題,而新教材在本章的第四節(jié)不惜筆墨,安排較大篇幅的實際引用,“探究1”:銷售中的盈虧;“探究2”:球賽積分表問題;“探究3”:電話計費問題。三個問題雖為生活實例,但都具有開放性,對剛接觸較復雜方程的七年級學生來說很具挑戰(zhàn)性。因此,我們要有意識地引發(fā)學生更多地提問,使學生逐步學會將實際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學會用數學觀點和方法觀察、分析、解決現(xiàn)實問題,初步學會數學建模的思路和方法。
總之,在新課標統(tǒng)領下的新教材注重了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和良好思維品質的養(yǎng)成;注重了知識生成過程和科學方法的培養(yǎng);注重了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這些是新教材的精髓之所在。教師在新教材的實踐中,要精準把握,靈活運用,在教學方法上結合近幾年教改中摸索出的探究式、合作式等優(yōu)秀的教學方法,依據教師個人實際和學生實際,揚長避短、去粗取精,逐步形成符合實際的教學法,從而實現(xiàn)運用新教材貫徹新理念、培養(yǎng)新人才之目的。
參考資料:
余文森,吳剛平.新課程的深化與反思[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編輯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