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仁格日樂
(作者單位:包頭廣播電視臺)
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傳播的走向
薩仁格日樂
(作者單位:包頭廣播電視臺)
受計算機網絡技術和數字化多媒體普及的影響,傳統(tǒng)電視新聞傳播方式也發(fā)生了深刻變化。為了更好地適應形勢發(fā)展,實現媒介融合成為現階段多種媒體發(fā)展的必然選擇。本文首先論述媒介融合的基本內涵和主要特征,隨后指出了媒介融合背景下加強電視新聞傳播的主要對策。
媒介融合;新聞傳播;發(fā)展趨勢
首先是技術上的融合。無論是傳統(tǒng)的電視新聞傳播,還是現階段廣為流行的計算機網絡、移動終端平臺,其主要的信息傳播原理都是將實際的圖像、視頻和音頻等模擬信號轉化為數字信號,然后利用專門的處理設備和網絡通道,將這些數字信號在多個媒介平臺之間進行自由流動,實現同一媒介信息的多平臺共享。為了實現這一融合需求,要求各個媒介平臺之間必須使用統(tǒng)一的信號處理技術,保證技術接口的一致性,提高不同媒介之間信號傳輸速率,滿足用戶平臺選擇的自由性。從這一點來說,技術融合是實現媒介融合的基礎,也是其中最為關鍵的環(huán)節(jié)。
其次是內容上的融合。媒介融合給新聞傳播所帶來的最大影響就是實現了新聞資源的實時共享。在新聞傳播的早期,人們只能從電視這一傳統(tǒng)媒介中接收外界的新聞信息,由于渠道相對單一,因此新聞傳播量非常有限,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對信息的需求量也在不斷提高,單一的電視新聞傳播顯然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受這一客觀因素的影響,必須要在多媒介平臺上實現新聞內容的融合與共享,以滿足不同平臺人群的個性化需要。例如,當代的年輕人更傾向于用電腦或手機來瀏覽信息信息,這就需要將電腦、手機上的新聞平臺與電視新聞平臺進行連接,確保不同媒介之間內容的一致性。
最后是產業(yè)上的融合。電視新聞傳播需要進行信息的采集、編輯、整合,對新聞信息、文字、配圖和視頻等內容進行整理,最終促使節(jié)目誕生。過去由于通信滯后、資金不足、采編技術落后等因素,導致新聞的獲取渠道很少,新聞只能靠記者的走訪,這給記者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而媒介融合背景下,可通過信息化手段來獲取新聞資源,能進行實時通訊和連線,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和采編一體化。
2.1強化信息整合
受益于現代多媒體技術的發(fā)展,電視新聞的來源渠道和傳播途徑也變得越來越多元化。但面對數量龐大的信息流,如何對其進行分辨篩選,挑選電視新聞傳播所需的主流信息,成為關系到電視新聞傳播效率的重要因素。電視新聞傳播與網絡平臺不同,它具有更高的權威性和輿論引導力,對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具有嚴格要求。例如,當某一地區(qū)發(fā)生熱點新聞時,無論是電視新聞記者還是網絡平臺記者,都會在最短時間內到達新聞現場,獲取第一手新聞資料,并爭取提前發(fā)布熱點時間的最新消息。而電視新聞平臺則需要加強對新聞信息的整合與加工處理,確保該新聞報道能夠如實還原事件實情,避免為了吸引新聞閱讀量而出現故意夸大新聞信息的問題。
2.2拓展傳播平臺
媒介融合已經成為當前乃至未來一段時間內媒體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互利共贏成為不同媒體之間實現自身發(fā)展的最佳模式。因此,電視新聞必須要結合自身實際發(fā)展需要,積極拓展信息傳播平臺,既要與傳統(tǒng)的廣播、報紙等新聞傳播渠道加強聯系,又要向網絡、社交平臺等現代新興媒體靠攏,實現電視新聞信息在多個平臺上的傳播。需要注意的是,當在多個平臺進行同一新聞內容的播放時,應當注意避免新聞的同質化,力爭為不同媒體用戶提供高質量的新聞報道。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還應當利用好新聞媒介終端的利用和延伸,在拓展傳播品牌的同時,發(fā)揮電視新聞傳播的品牌效益,提高新聞傳播效力。
2.3創(chuàng)新表達方式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提高電視新聞傳播效力的另一個有效手段就是創(chuàng)新電視新聞的表達方式。電視是最基本的傳統(tǒng)媒體形式,已不能滿足現代人對新聞的需求。因此,借助文字傳播新聞就較為重要。另外,媒介融合還能夠借鑒網絡編排的形式創(chuàng)新表達方式。通過文字表達和模仿會讓節(jié)目更加直觀、感性、有趣,增加信息量,這也是電視新聞表達方式的新形式。
2.4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打造新聞精品欄目
對電視新聞工作者來說,對同一個新聞要從不同的視角進行觀察采訪,對新聞的采編要有創(chuàng)意性、獨特性,這樣才能引起廣大觀眾的興趣,提高新聞的傳播力度和傳播范圍。電視新聞媒體應打造創(chuàng)新性欄目,在節(jié)目內容、節(jié)目形式和觀眾參與度上進行改編,以提升新聞媒體的存在價值及影響力。
新聞本身就是對事件的真實報道,因此多數新聞較為枯燥。所以電視新聞記者,一定要有推陳出新的意識,跟緊時代的發(fā)展,看清新聞的本質,用清新、真實、幽默或感性等語言來表達不同的新聞事件,既要實事求是又要讓廣大觀眾感受到所播報內容的重要性,使其從中吸取社會經驗,提高新聞的價值。
[1]劉慶振,戴美娜.媒介融合新業(yè)態(tài):數字化內容與廣告融合發(fā)展研究[J].新聞界,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