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貴才(福建省邵武市邵武第四中學)
?
從差異中尋找教學新思路
邱貴才
(福建省邵武市邵武第四中學)
摘要:福建省從2006年起對高一年級實施新課程計劃和各科教學大綱,這對一線教師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戰(zhàn)。普通高中數(shù)學新大綱、新教材與以往的大綱、教材相比,在數(shù)學研究對象的范疇上發(fā)生了變化,對教學目的作了調整,對教學內容做了改動,教材的編排順序也進行了重新組合。因而有必要從新舊教材的部分差異出發(fā),尋找教學新思路,順應新時期數(shù)學課改的要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數(shù)學;新大綱;新教材;差異;教學方法
“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這是教育教學工作始終都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國家一直提倡素質教育,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但原有的基礎教育課程已不能滿足這個要求。新課程在數(shù)學研究對象的范疇上發(fā)生了變化,對教學目的作了調整,對教學內容作了較大改動,教材的編排順序也進行了重新組合,是一套面向全體學生的嶄新的實驗教材。本文主要以教授新一輪課程的感觸,談談如何順應新時期數(shù)學課改的要求,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從高中數(shù)學的幾大知識板塊來看,舊教材在知識的導入過程中,以知識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為主線,單純地從知識本身的角度,單刀直入,或者說是以開門見山地給出定義的方式來導課。而新教材在知識的導入過程中,則是以大量的實際生活為背景,通過對簡單、具體的生活實例的認識,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過程來導入新課。它除了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理解外,還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規(guī)律。同時,讓學生意識到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發(fā)展了學生的數(shù)學應用意識。
針對教材的這一特征,作為教師,應當摒棄過去那種開門見山式的、以介紹知識為主,而忽視與實際相聯(lián)系,以過分強調知識的邏輯性和結構性為主,忽視知識的產(chǎn)生背景、形成過程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及認知規(guī)律,采用純邏輯的、枯燥無味的、強行灌輸?shù)慕虒W模式。應當深刻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充分利用教學素材,結合當前的熱點問題,適時地將其融入課堂教學,采用“感知教學—觀察教學—探究教學—形成教學—應用教學”的教學模式,即:通過大量的實際背景問題,讓學生感受數(shù)學知識,形成數(shù)學意識,然后通過由特殊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的方式探究教學,從而建構數(shù)學,形式數(shù)學體系和嚴密的邏輯性;最后,回歸到高一層次的具體問題,引導學生用已生成的數(shù)學知識和數(shù)學思想來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實現(xiàn)學生能力上的飛躍。
數(shù)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為科學技術所用,為其他學科奠基。因此,新教材在內容的設置上,與舊教材相比較,除了在知識點上有所增加和刪減外,其中最突出的是引進了研究性學習內容:新課程幾乎在每一章都增設了“探究與發(fā)現(xiàn)”“閱讀與思考”或“實習作業(yè)”等欄目,這些是舊教材中所沒有的。
在舊教材的教學中,很多老師都埋怨學生素質差、能力弱、讀死書或者死讀書等。之所以會造成這種現(xiàn)象正是因為在過去的教學中,老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老師說東學生絕不說西,學生完全是一個容器,無任何自主性、思維性和分析探究的能力。
而新課程中新增設的這些欄目就能很好地克服這樣的不足。作為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發(fā)揮這些素材的作用,切忌不要認為這些內容沒有牽涉到具體的知識點,與高考無關,往往忽略不提或一帶而過。而事實上恰恰相反,在教學中,對新課程中開設的具有時代性、實用性、科學性且極具探究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課題(如“銀行存款問題”“線性規(guī)劃的決策”“向量在物理中的應用”等),要舍得花時間,引導學生深入社會調查,走出教室,注重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通過教學拓展知識,促使學生積極進取,適應社會。從學生遞交的一份份凝聚了智慧和責任的報告中,就可以看到學生的自豪和自信。它可以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以致用,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意識。具備了這些,學生的素質自然就高了,能力自然就強了,書自然就讀活了。因此,教師應當改變原有的教學觀點和教學模式。俗話說“欲速則不達”,所以我們要舍得花時間和精力,充分利用好這些素材,放開手腳,讓學生親歷解決問題的全過程,讓他們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和提高,形成能力。
從高中數(shù)學的幾大知識板塊的編排順序來看,舊教材在編寫的過程中十分注重知識的邏輯性、完整性和連貫性,每塊知識都連貫在一起,一氣呵成。而新教材在知識的編寫上,在不失知識的完整的前提下,更注重的是知識的層次性,強調知識的螺旋式上升,用逐步提高的方式編寫教材。
針對教材的這一特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像講舊教材一樣,講到一部分內容,不管教材是否要求就將所有的內容補充進來。而應當結合教材的結構特征,在教學目的、要求的設計上有所變化,根據(jù)不同階段、不同層次要求的學生,合理地設計教學內容、目的和要求。否則,盲目統(tǒng)一標準,提高要求、加大難度,不僅不能滿足不同層次、不同發(fā)展方向的要求,也會因為難度太大,學生接受不了,挫傷學生的積極性,還會影響到教學進度,甚至無法按時完成教學任務。
探索新課程標準下高中數(shù)學的教學方法是一個長期而艱難的過程,需要我們廣大教師積極參與,更需要我們不盲目迷信任何一種固定教學模式。希望我們的教學方式能結合教材特點,順應時代要求,培養(yǎng)出不同層次、不同素質類型的人才,做出一名中學教師應有的貢獻。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讓我們一起進步吧!
·編輯白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