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浦縣實驗小學 林藝娟
讓德音雅樂走進課堂
福建省漳浦縣實驗小學林藝娟
音樂無國界、無身份,是每一個人都能欣賞與感悟的藝術,是沁入人心底的一抹暖色,學生的音樂教育要從小學開始,并且應注重音樂教育提升道德水平、培養(yǎng)審美情操的作用,推行德音雅樂進課堂。本文從小學音樂現(xiàn)狀入手分析,總結德音雅樂進課堂的教學思路,并結合筆者實際教學經(jīng)驗的《呼喚親情,感恩父母》一課闡述其具體策略,望可提供參考價值。
音樂教學小學生教育美德教育
小學階段是學生教育的重要時期,小學階段形成的學習習慣、思維方式、個性情感將對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在當今素質教育廣泛推行的背景下,小學教育的關注點已經(jīng)從單純地學習文化知識向多元化發(fā)展,小學教育不止注重智育,更應重視對學生思想情感的有力引導與審美情操的積極培養(yǎng)。作為一種雅俗共賞,易被學生接受的藝術形式,音樂課堂一直是美育的重點,德育的有力后盾,尤其是德音雅樂,古語有云“樂可以善人心”,亦可“通倫理”,千年的美德積累在不竭的樂聲中,從古至今,汩汩流淌,注入歲月的長河,成為人們思想情感的源泉。
自素質教育推行以來,我國的小學音樂教育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仍在諸多方面存在不足之處,較難適應飛速發(fā)展的時代背景,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1.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束縛大。
小學教育是學生正式步入校園學習的第一階段,在這一時期內,學生所形成的各種意識、思維習慣、對每一項課程的第一印象與主觀看法,都將會極大地影響到學生今后的學習態(tài)度與學習動機。然而,目前小學音樂教育觀念仍舊受傳統(tǒng)思想束縛,將音樂教學視為“唱歌課”的認知依舊存在,事實上,唱歌確實在音樂教學內容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與此同時,器樂、欣賞與練耳也是小學音樂教學所涵蓋的內容,在此基礎上滲透道德情操與審美情趣,更是音樂教學應追求的高層目標。此外,小學音樂教學中還存在著重視個別教育的情況,教師習慣于對有特長的尖子生進行培養(yǎng),卻忽視了對學生整體地引導,未能貫徹音樂教學的基礎性與普及性,容易導致學生形成差異心理,從而對音樂學習產(chǎn)生抵觸情緒。
2.師資力量有待提升。
受應試教育思想的束縛,大多數(shù)學校并不重視小學階段的藝術類課程,教學精力集中于各種考試科目之上,對音樂課堂的關注度較低,配備的教師資源也較少,不少學校的音樂教師人數(shù)只能達到應配教師總數(shù)的50%,教師自身壓力較大,在承擔超負荷教學任務的情況下很難精心設計課程,音樂教學只能流于表面,達不到德音雅樂進課堂的目標,教師也難以得到積極的教學反饋,容易喪失工作熱情,進入惡性循環(huán)。與此同時,教師的綜合素質也有待提升,特別是在音樂理論修養(yǎng)方面,目前小學音樂教師培訓注重專業(yè)技能,忽視了藝術與教育理論的重要意義,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很難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論高度,并且難以將其傳授給學生,不善于應對新的教學形勢,容易盲從與模仿。
3.教育方法較為單一。
目前,小學音樂課一般采用分句教唱或教師伴奏、學生演唱的形式,簡單基礎,卻比較單調,難以有效地吸引學生注意力,并且不利于學生藝術創(chuàng)新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在音樂課堂上只是學會了唱,卻不懂因何而歌,為何而頌,沒能實現(xiàn)音樂感染人心、豐富情感的力量,未能實現(xiàn)對學生的自主意識與個性發(fā)展的良好引導,難以滿足音樂教育“德”與“雅”的要求。
4.教學課時安排不夠合理。
音樂教學期待對學生的品德與情操進行引導與熏陶,但挖掘音樂內的人文內涵自身就需要時間,也需要依據(jù)學生的接受情況進行磨合,但如前文所述,由于對考試科目的過度重視,在實際教學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音樂課時縮減的情形,在“主科”課時緊迫的情況下,音樂等藝術類課程不得不做出讓步,讓原本緊張的藝術類課程課時變得更少,無法與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相適應,教師可施展空間小,很難達到德育與美育的高層目標。
1.強調音樂情感審美,重在感悟。
藝術教育的顯著特點之一便是其審美特性,音樂教育的根本方式便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而這也是德音雅樂進課堂想要達到的目標。音樂的道德教化與審美培養(yǎng)功能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它不像思想品德課一般規(guī)訓顯著,也不像知識學習一般容易反饋,其德育與美育作用融入學生的點滴生活,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學生原有的狀態(tài)。教師需要注重提升學生對音樂的感悟力,以節(jié)奏、旋律、曲調、和聲等表現(xiàn)形式與手法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或是哲理,并能用語言、動作、器樂等方式展現(xiàn)屬于自己的體會。
2.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重在主動。
教育是以人為本的,若想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則必須從受教育對象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思維習慣等條件出發(fā),因材施教,音樂教學自然也不例外。即便是藝術教育,此時所面向的對象依舊是天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的小學生,實現(xiàn)教學效率的提升,首先應從激發(fā)學生興趣入手,就目前情況而言,音樂教學過于強調知識技能的學習,忽視了藝術的美感與教學自身的趣味性,很多學生在枯燥的學習中喪失熱情。為此,德音雅樂進課堂必須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fā)點,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以前文所述為背景與基礎,筆者將結合自身教學經(jīng)驗闡述德音雅樂進課堂的具體策略。
1.結合社會熱點,引發(fā)情感共鳴。
本次德音雅樂課堂的主題定為《呼喚親情,感恩父母》,這是一個長談的話題,也是小學德育的重中之重,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尤為凸顯。當今社會,小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千依百順,很容易促使孩子形成“公主病”“王子病”,對他人漠不關心,對父母無感恩之心,各種相關報道亦是屢見不鮮,以此為背景,利用音樂感染人心的力量,發(fā)揮音樂的德育作用,讓學生在情感共鳴中找到應該踐行的方向。
2.創(chuàng)設導入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
如果將課堂比作交響曲,那么情境創(chuàng)設無疑是巧妙的前奏,只有前奏抓住了人心,觀眾才有繼續(xù)聆聽的欲望,只有導入情境設置合理,學生才有學習的興趣。依據(jù)課堂主題,在導課環(huán)節(jié),筆者采用了師生齊誦《感恩詞》的方式,并且在誦讀過程中輔以背景音樂《初雪》,在朗朗上口的音節(jié)、清脆悅耳的童聲與汩汩流淌的樂章交匯中,體會冬雪消融、春風化雨的恩情,對每一個無私奉獻的人道一聲謝。這一環(huán)節(jié)營造了濃厚的感情氛圍,奠定了整節(jié)課堂的基調,在如此深情感動的氛圍里,學生情不自禁地進入到課堂情境中。
3.互動交流,加深情感體驗。
人是具有社會性的,需要交流,呼喚溝通,尤其是在一個人想要表達情感的時候,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應適時設置討論與探究環(huán)節(jié),促進師生交流與生生交流。在欣賞歌曲《感恩一切》時,筆者請學生在聆聽中思考自己最想感恩的人,并在樂曲播放結束后給學生5分鐘交流時間,學生們圍繞父母、老師、幫助過自己的人等展開討論,初步萌生了感恩的意識,在此基礎上學唱歌曲,有利于實現(xiàn)情感與藝術的交融。隨后,筆者播放了一個真實事件的記錄視頻,視頻中一家三口乘坐纜車,突遇事故,父母用生命保護了孩子,給孩子帶來了生的希望,播放結束后,大部分學生眼睛紅紅的,少數(shù)學生已經(jīng)開始落淚,而此時正是學生情感郁積需要表達的時候,筆者適時給予學生表達的機會,學生們語調帶著微微的顫抖,卻很堅決地表達出自己對父母的感激之情,也有部分學生分享了自己與父母之間的感人小故事,課堂氛圍感動卻不悲傷,學生們紛紛認知到要孝敬父母,關心親人,德育的花苞在這一刻悄然綻放。
4.真情拓展,課堂內外有機結合。
雅樂的教育效果不只局限于課堂,德音更應滲透至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為此,在聆聽歌曲《跪羊圖》后,學生感恩之情正濃之時,筆者給學生們分發(fā)了孝親卡,請學生們將自己想對父母說的話寫在上面,并且在《孝敬父母》的音樂聲中思索如何將這份感恩之心踐行于實際生活中,讓父母看到自己的變化,讓父母感受到親情的溫暖。
德音雅樂,充滿古典韻味又兼具時代氣息,是音樂教學的靈魂,德音雅樂進課堂是符合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綜合性教育方式,將智育、美育、德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力求在學生掌握基本知識技能的基礎上,實現(xiàn)審美情感的提升,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為學生的未來奠定堅實基礎。
[1]高宇.淺議小學音樂教育中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與培養(yǎng) [J].音樂時空. 2014(07)
[2]高紅.我心目中的小學音樂教育[J].民族音樂.2014(02)
[3]張靜.淺談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情感培育妙法[J].成功(教育).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