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耘(作者單位:西安工業(yè)大學)
?
當代攝影藝術的本質分析
——從觀念的萌芽到再現(xiàn)
張 耘
(作者單位:西安工業(yè)大學)
摘 要:當代攝影與當代文化藝術的關系一直是當代藝術中的一個很重要的議題。本文通過對當代攝影藝術的觀念生成方式中的一些案例進行分析,試圖解析當代攝影的發(fā)展及其與當代文化藝術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以期尋找到正確的方法論進行學習指導。
關鍵詞:當代攝影;觀念;價值
攝影藝術在技術成熟之后的發(fā)展大約有150年的歷史,在這相對短暫的發(fā)展歷程中,攝影又以極為迅猛的姿態(tài),進入各式各樣的藝術流派中。因此,在當代文化語境中攝影被分為:風光攝影、觀念攝影、人文攝影等。另外,在近幾十年的發(fā)展中,當代攝影的不斷跨界也成就了別樣的風景。攝影大師多羅西亞·蘭格說:“照相機是一個教具,教給人們在沒有相機時如何看世界”?;诖?,筆者認為攝影背后所呈現(xiàn)的觀念更為重要,亦是學習的核心所在。
攝影和繪畫藝術的糾葛由來已久,且眾說紛紜。但毋庸置疑的是,在攝影百余年的發(fā)展過程中,攝影受到繪畫藝術的影響產生了不少的杰作,本文試圖從當代文化的語境中闡釋其價值。
在19世紀的浪漫主義畫派時期,西班牙的畫家弗朗西斯科·戈雅,畫了兩幅很著名的畫作,亦是他的代表作,即《著衣的瑪哈》《裸體的瑪哈》。這兩幅躺著的婦女的肖像畫,為戈雅帶來了很大的贊譽。兩幅畫畫的是同一個女人,姿態(tài)神情完全一致,拋開其精湛的繪畫技巧之外,在當時森嚴的倫理宗教環(huán)境下將兩幅《瑪哈》放在一起已經顯示出智慧、大膽、幽默、詼諧之感,亦足以讓人玩味許久。
1981年攝影家赫爾穆特·紐頓在時尚雜志《時尚》法國版上發(fā)表了作品《她們來了》。該作品也是由兩部分構成,第一幅中4個青年女子穿著華麗時尚的服飾,昂首闊步,目空一切的向人們走來。而另一張作品則是完全相同的構圖,同樣目空一切的向人們走來,只是將衣著脫去。同樣的模特、同樣的姿態(tài),卻顯示出完全不同的視覺氣質。在時隔200年的光陰中,無論是戈雅還是紐頓,都創(chuàng)作了不朽的杰作。
反觀二人作品,無論二人有無模仿,這種思維的轉化應該是一脈相承的。他們身處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時代背景,因而也折射出不同的時代精神,這便是啟蒙的意義所在。
在當代,攝影幾乎無所不能。設計、廣告、網絡等藝術與傳播領域中攝影都扮演者舉足輕重的地位。攝影高度發(fā)展的今天,當代攝影以其鮮明的特征在攝影界博得一席重要的地位,美術館或者學術刊物上發(fā)表的大師影像無不影響這人們的文化自覺意識,推動著新思維、新作品的普及。影像藝術家的成功,一是要歸功于近些年相對完善的影像生態(tài)鏈;二是藝術家具有鮮明的個性與深刻的人文精神。二者共同作用促使當代攝影的進步。
當代攝影的不斷跨界,使攝影的邊界在不斷的泛化,在這個不斷泛化的過程中,人文關懷將是最為重要的一個角色。在攝影的語境中,筆者所指涉的人文關懷就是基于對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其核心就是強調和肯定人的價值,尊重個體性與差異性。
什么是攝影呢?學界對此尚有爭議。在攝影產生的最初階段,攝影是作為一種高度仿真的記錄工具而存在著的。在這個階段,沒有任何一種藝術樣式能夠達到如同攝影般真實便捷的成像。此時攝影同藝術的關系不大,很多時候只是一種成像的工具。但是伴隨著攝影技術的發(fā)展,到了數(shù)字技術的興起,數(shù)碼后期制作在攝影領域同樣也對攝影的發(fā)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由單純的攝影作品轉化到制作作品,對于攝影來說是挑戰(zhàn),也是革新。因為當代藝術已經完全接納了攝影藝術,而攝影藝術在自身的發(fā)展過程中,以其獨特的藝術語言被更多人所接受,且碩果累累。
在時間的流逝過程中,攝影追尋的藝術本質會自然的浮現(xiàn)于地表之上這是圖像時代的特征,也是無法回避的現(xiàn)實。因為在這個發(fā)展過程中,各類圖像已經悄然的改變了人們觀看世界的方式,不可能每一張圖片都如同藝術作品般令人賞心悅目。
當代攝影與當代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呈現(xiàn)出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姿態(tài)。藝術需要有屬于自己的土壤,那么對于今天的攝影藝術來說,當代文化則是攝影藝術研究的重要對象。一邊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一邊從中汲取營養(yǎng)。無論攝影藝術是以何種姿態(tài)反映社會問題,或者何種姿態(tài)呈現(xiàn)文化,攝影藝術以自身特有的語言形式亦足以立足于當代文化之中。
參考文獻:
[1]顧錚.世界攝影史[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6.
[2]顧錚.攝影·社會·空間[M].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09.
[3]蕭春雷.獵色:國外后現(xiàn)代攝影30家[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